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作者/來源:拾遺(ID:shiyi201633)

很多人都喜歡說一句話:“我還不懂孩子嗎,我就是由孩子長大的。”

嘿,你還真的未必懂得。

《小王子》中有一句話很經典:“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他們後來都忘記了。”

1

網上有一個問題:

關於童年,你能聯想到什麼詞語?

大部分網友這樣回答:

“無憂無慮。”

“天真無邪。”

“單純可愛。”

“多姿多彩。”

網上還有一個問題:

請用一個詞語形容(回憶)幼兒園生活。

大部分網友這樣回答:

“美好。”

“幸福。”

“快樂。”

“單純。”

我們的童年和幼兒園生活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想起了《小王子》中的一句話:

“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他們後來都忘記了。”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2

紀錄片導演張以慶也一直這麼以為,

“孩子們是快樂的、美好的,

幼兒園生活是快樂的、美好的。”

所以他決定拍一部關於幼兒園的紀錄片,

“在我設想中,

幼兒園應該是一面鏡子,

純淨的、美好的、單純的,

能讓成人照見自己時感覺到羞愧。”

張以慶本想用幼兒園的單純,

來映照成人社會的醜陋,

但拍著拍著他才發現:

“拍攝結果出乎我的預想,

讓我有一種深深的失望和痛苦。

我以為幼兒園是單純的,

但後來我在拍攝中發現,

幼兒園其實跟成人社會是重合的,

它不用折射,它就是。

說童年是單純的,

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張以慶的這個發現,

讓他拍攝的《幼兒園》拿下多項大獎:

中國橫店杯紀錄片大獎金獎;

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大獎;

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大獎;

上海國際電視節最佳人文紀錄片創意獎。

國際評委這樣評價:

“看完紀錄片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並不瞭解孩子。”

現實生活中的幼兒園,

跟我們成人想象或者記憶中的幼兒園,

其實完全是兩個樣子。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3

幼兒園孩子們的日子,

其實比我們想象中難多了。

第一難——生活之難。

紀錄片以小班入園第一天作為開始,

這是他們第一次踏入“社會”,

這也是他們第一次和爸爸媽媽分離。

鏡頭所到之處,

無不充斥著孩子們的哭喊聲。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有的孩子腳還沒落地,

就開始撕心裂肺哭喊:“爸爸抱我一下。”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有的孩子緊緊拽著媽媽的衣服,

無論老師怎麼勸說,

她就是不願意撒手。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有的孩子悲傷來得比較遲緩,

本來安靜地坐在椅子上發呆,

忽然間就開始嚎啕大哭。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當被爸媽和老師強行留下後,

很多孩子一個勁地哀求老師:

“讓我回去吧,讓我回去吧。”

第一次獨自一人面對“社會”,

他們既孤獨、又緊張,既焦慮、又恐懼。

接下來,

他們將面對人生的很多個第一次:

第一次獨自吃飯;

第一次獨自睡覺;

第一次獨自上課;

第一次獨自穿衣;

…………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入園後的第一頓飯,

很多孩子都是流著眼淚吃完的。

有的孩子吃一口飯,

就說一句:“吃完回家。”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有的孩子一邊吃一邊哭,

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讓人看了既想笑又心疼。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有的孩子雖然努力憋著不哭,

但眼淚卻一直在眼眶裡打轉。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有的孩子還不會自己吃飯,

所以將飯潑了一身,

她愣著,不知道怎麼辦,

好一會才求助:“老師,潑了。”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進入幼兒園的第一次,

什麼都是很難的。

第一次繫鞋帶,

怎麼系也系不好,

孩子急得想把鞋子扔了。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帶扣的鞋,孩子不會穿,

穿著穿著就無助地哭了。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穿衣服就更難了,

怎麼穿也穿不上,

孩子氣急敗壞地把衣服摔了,

站在床邊跺腳大哭。

可一看周圍沒有人在,

他只好抹一抹眼淚,

把衣服理理,繼續嘗試。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第一次收納凳子也超級難。

孩子不停地把凳子抬起、放下,

然後又抬起、又放下,

他試了很多很多次,

但就是搞不懂,

為什麼這把椅子就是放不好?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我們以為孩子的幼兒園生活是輕鬆的,

但其實孩子的生活是艱難的,

跟我們成人一樣艱難。

孩子氣急敗壞地摔衣服時,

不正是我們成人生活的寫照嗎:

我們也常常因為幹不好某件事,

就把事情一推,大喊“我不幹了”。

孩子因疊不好凳子而深深焦慮時,

不正是我們初入職場時的情景嗎:

再怎麼努力也不能把事情做好,

而急得抓耳撓腮、猛揪頭髮。

成人踏入社會尚且如此難,何況孩子呢!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4

第二難——社交之難。

我們以為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天真的,

其實孩子的世界比我們想象中複雜多了,

幼兒園就是一個小社會。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在這個小社會里,有“破壞”。

高個孩子把矮個孩子的玩具弄壞了,

矮個孩子不幹了,

氣得在那裡猛掀桌子。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在這個小社會里,有“爭奪”。

幼兒園裡,

沒有了萬千寵愛集一身,

也沒有了誰一定就得讓著你,

所以孩子們經常會為爭奪東西而大打出手,

這一次,他們是爭奪空氣。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在這個小社會里,有“欺凌”。

一桌人圍坐在一起,

一男孩突然用手指著女孩,一臉嫌棄地說:

“你莫挨著我坐聽到沒有?”

另一個男孩立即有樣學樣:

“你莫跟我挨著坐聽到沒有啊?

“我不喜歡跟你對著坐聽到沒有啊?”

小女孩趴在桌上哽咽不語。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在這個小社會里,有“暴力”。

一個孩子好端端地坐著,

另一個孩子突然就站起來,

就開始猛捶他的腦袋。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在這個小社會里,有“見義勇為”。

一個孩子毆打另一個孩子,

引起了一群孩子的公憤,

大家衝上來開始圍毆他。

兩個人之間的矛盾,

瞬間升級為一群人的戰爭。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在這個小社會里,也有“憐惜”。

在“見義勇為”的圍毆中,

一個小男孩被對方一記重拳打出鼻血。

在當天吃午飯時,

一個小女孩特別心疼他,

把自己碗的肉丸子分給了他。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在這個小社會里,也有“孤立”。

這個把別人打出鼻血的小孩,

不僅受到了同學的孤立,

還被老師強制送回小班思過,

“他太壞了,我們再也不要他回來了。”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幼兒園真的就是一個小社會,

我們在成人世界遇到的種種問題,

孩子們也會在幼兒園遇到。

孩子們之間的社交和相處,

從某種程度上說,還比成人難得多。

前幾天,一個在幼兒園當老師的朋友,

給我聊起了一件事情:

“有一天,小班戶外活動,

有個女孩突然哭了起來,

我跑過去問她怎麼了。

她也不說,就一直哭。

後來我才瞭解到,

是因為她抹了粉色指甲油,

而別的女孩都沒有這個顏色的指甲油,

所以就開始圍攻這個女孩,

說什麼老師不讓染啊,

說什麼你的指甲油醜死了啊,

孩子們的世界其實跟我們成人一模一樣。”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導演張以慶還講過一個沒有剪入視頻的故事:

有一天,茜茜帶來了叔叔結婚的喜糖,

有硬也有軟,想分給小朋友吃,

但只有7顆,不知道怎麼分。

於是老師提議,

想吃糖的同學就上來表演。

等分到最後一顆糖時競爭到了白熱化。

劉老師舉著最後一塊糖說:

“最後一顆給老師吃好不好?”

教室裡爆發出兩種聲音——“好。”“不好。”

說好的全是已經拿到了糖的孩子,

沒得到糖的孩子都憤怒地喊不好。

老師又問:“有哪個小朋友願意讓老師吃這塊糖?”

其他孩子都不吭聲,

只有一個男孩站起來說:“我願意。”

劉老師詫異地問:‘為什麼呢?’

孩子說:“他們把軟糖都挑走了,我不喜歡吃硬糖,就給你吃吧。”

孩子們的世界和心理,

從來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單純。

所以,不要以為只是我們上班難,

其實孩子們“上班”比我們更加難。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我們以為孩子的幼兒園生活是美好的快樂的,

但大部分孩子其實並不這麼認為,

他們其實並不想上幼兒園,

所以他們最期盼的就是“星期五的到來”。

每個孩子記得最牢的知識,

就是在心中默唸一週七天的名稱,

從星期一掰著手指一直數到星期五。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每個孩子最開心的那一刻,

就是見到爸媽進園來接自己的那一刻。

無論這一天這一週受過什麼委屈,

在見到爸媽的這一刻都會拋在腦後。

所以孩子們有一種攀比心理,

如果爸媽是第一個衝進班裡接自己的,

他們就會特別得意特別開心。

而最後被接走的孩子,

在等待過程中就會無比失落。

在大人的世界裡,

或許有太多比接孩子回家更要緊的事,

可對孩子而言,

爸媽什麼時候來接他,是最重要的事。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陳志鵬通常都是最後被接走的。

每次他都早早收拾好了行李,

就等著媽媽衝進來接他,

可媽媽總是一次又一次地讓他失望。

他坐在教室裡生媽媽的氣,

用手拍著桌子,大聲哭喊:

“我要媽媽!我要媽媽!”

“為什麼還不來接我?”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活動室一共有兩個門,一前一後,

他不確定媽媽會從哪扇門來接他,

只能在兩個門之間不停地徘徊著:

前面看看,沒人;

後面看看,沒人;

來回張望,卻一次又一次失望……

人們都說童年是快樂的,

長大後最懷念的就是童年生活。

那不過是成年之後的我們,

給童年加上了許多美好的標籤,

使記憶失去了真實性而已。

正如《小王子》中所說:

“每一個大人,

其實都是孩子變過來的,

遺憾的是,只有少部分人記得。”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5

第三難——馴化之難。

幼兒園的第一堂課是這樣開始的。

老師說:“請你們像我這樣做。”

孩子們回答:“我就像你這樣做。”

在接下來的三年裡,

這句話成了孩子們每天的主題曲。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吃飯前要洗手,

打飯時要排隊,

喝完水要掛好杯子,

…………

老師們開始了對孩子的馴化。

在長達三年的馴化中,

孩子們被改變了很多。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這個叫馬玉蘭的女孩,

因為比較活潑好動,

所以總是被老師點名。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馬玉蘭又用手沾著吃,不講衛生。”

“馬玉蘭又在害人。”

“馬玉蘭你又玩水。”

“馬玉蘭搞什麼呀?”

只一個“又”字,

就能體會老師的“恨鐵不成鋼”。

因為老師太喜歡說“馬玉蘭又在害人”這句話了,

所以同學們也被傳染了,

只要馬玉蘭稍微有點風吹草動,

同學們就會說:“馬玉蘭又在害人。”

在老師和同學的嘲笑下,

馬玉蘭漸漸懂得了守規矩。

馬玉蘭畢業的時候,

老師說:“馬玉蘭總算被教好了,成了一個乖孩子。”

是的,馬玉蘭變成了乖孩子,

但那個率真活潑的馬玉蘭沒了,

湮沒在了所有孩子之中。

在一個不注重個性的社會里面,

孩子的稜角就這樣被不斷磨平,

直到泯然眾人。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從這部紀錄片可以看出,

老師認為孩子好的標準就是——有沒有服從老師訂立的規範。

如果服從了,那就是好孩子。

如果不服從,那就是壞孩子。

在這樣單一標準的馴化下,

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馴化下,

很多孩子不僅失去了獨特個性,

還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精神。

孩子們漸漸變成什麼樣子了呢?

我們來看看紀錄片中的一些問答。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問:你怎麼會長這麼高呢?

孩子答:我是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幫助下長這麼高的。

這個回答,

太像我們成人的成功感言了。

孩子還這麼小,

就學會了成人那套“遊戲規則”。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問:你長大了想做什麼?

孩子答:警察。

問:警察是幹什麼的。

孩子答:交警也可以收蠻多錢。

問:你看見他收錢了嗎?

孩子答:看見了,我的乾爹就是交警,他收那個車子……

問:那這個錢你要交給領導還是自己拿回家?

孩子答:交給領導也分一點,都分一點。

問:不分直接拿回家行不行?

孩子答:不行,那我的領導沒錢怎麼辦…

當孩子說出“交警可以收蠻多錢”的時候,

完完全全就是一種成人思維。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孩子說:我長大了想當科學家。

問:什麼樣的科學家啊?

孩子答:就是做坦克什麼的。

問:為什麼要研究武器?

孩子答:研究武器打日本人。

問:什麼是日本人呢?

孩子答:就是日本鬼子。

問:你恨他們嗎?

孩子答:恨,不管好人壞人我都恨。

孩子們都沒見過日本人,

就已經恨上了日本人,

毫無疑問,這樣的思維都“遺傳”自成人。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問:愛是什麼意思呀?

孩子答:就是我把你抱著。

問:那你有沒有想抱誰?

孩子答:沒有。

問:會對什麼人說我愛你?

孩子答:我覺得,那不好說。

問:是不好說還是不好意思?

孩子答:我不好意思說。

問:為什麼?

孩子答:因為,因為那個噁心。

當孩子扭著身子說出“噁心”一詞時,

你就知道,

他已經被中國成人的“內斂”同化了。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看完這些問答後,

我非常非常震驚。

震驚於幼兒園孩子的價值觀、社會觀、情感觀、世界觀,

已經跟成人的價值觀、社會觀、情感觀、世界觀沒了差別。

有一條評論說:

“這個世界沒有幼兒園,有的只是成人圈養幼兒的模式化生產線。”

這句話讓我心裡一驚。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6

紀錄片有兩個場景讓我非常感觸。

第一個場景是:

一群孩子在那高聲吆喝:

“開飛機,丟炸彈,炸死美國王八蛋。”

第二個場景是:

孩子們去參觀可口可樂公司,

紛紛打開美國易拉罐,

情不自禁地開懷暢飲。

這兩個場景,簡直就是我們成人的翻版:

我們常常也是嘴上說一套,

然後實際做的是另外一套。

所以導演張以慶說:

“幼兒園其實跟成人社會是重合的,它不用折射,它就是。”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在紀錄片的開頭,

張以慶寫下了這麼一句話:

“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是我們自己。”

幼兒園是孩子接受啟蒙教育、樹立人生觀的地方。

在幼兒園這個階段,

孩子們沒有思辨意識,

家長和老師說“一是二”,

對孩子而言,

可能這輩子就是“一是二”了。

所以這個階段家長和老師的言行特別重要,

假如在這個期間灌輸了錯誤的價值觀,

那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不可想象的,

而這些,通常是被人們所忽略的。

“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是我們自己。”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第一層:我們的孩子正接受著這樣的教育。

第二層:我們現在這個樣子,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塑造的。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當所有孩子都說恨日本人時,

都說日本人是日本鬼子時,

只有一個小女孩回答說:

“日本人並不全都是日本鬼子。”

毋庸置疑,這個孩子一定有著不一樣的家長。

一位記者問張以慶:

“西方一些幼兒園,

入園的第一天,

老師會讓孩子們各自講一個故事,

然後幫他們記錄下來並裝訂成書。

老師告訴孩子,

這是他們人生的第一堂課。

張老師,你覺得人生第一堂課應該怎麼上?”

張以慶這樣回答說:

“我想說,老師、家長,

其實每時每刻都在上著課。

比如,你自己做人的規範,

你的做派,你的舉止,你的言語,

你的好奇心以及對孩子好奇心的尊重,

你對孩子的情感的體貼……

真的不用逼著孩子‘請你像我這樣做’,

因為每時每刻,他都會像你這樣做。”

看哭無數家長的紀錄片:童年有多殘酷,我們都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