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近代以來,所有東方國家的大門,無一不是被西方殖民者的堅船利炮敲開的。放大歷史的細節,我們會發現,為了應對西方殖民者的艦隊入侵,其實當時的清朝海防部隊也曾做過較為詳盡的準備,也並非對西方戰艦的堅利缺乏瞭解。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虎門炮臺為了應對英國的艦隊,準備了300多門火炮;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天津大沽口的炮臺從最初的4座一路激增至7座,大炮增至64門,其中不乏12000斤和10000斤的遠程火炮。然而結果大家都知道,虎門之戰(英稱第二次穿鼻戰鬥)炮臺陷落,水師提督關天培陣亡;三次大沽口炮臺的防禦戰則有兩次均為以清軍慘敗,炮臺陷落告終,僅有一次為完勝。

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佔領廣州城外炮臺的英軍,遠處為廣州城牆及鎮海樓

實際上在世界歷史範圍內,炮臺上的要塞炮對上艦炮一直是有一定優勢的。首先因為炮臺的岸炮不必做機動,口徑和彈丸重量可以做的更大一些;其次,由於炮臺本身是固定的,因此射擊瞄準的難度比隨時在搖晃、運動中的艦炮要容易的多。而且炮臺除可以壘砌較厚的條石、夯土作為防護外,只有直接命中炮位才可能造成實際損失,不像浮在水面的軍艦,目標很大全身都是弱點。當時的清軍雖然火炮總體已經大幅落後西方,但是憑藉從西方各種渠道購買的火炮以及精煉生鐵鑄造的大炮,尚可進行一定程度的還擊。而且以當時火炮的威力(以實心彈直射為主),並不足以造成如此慘重的人員傷亡。那麼為何作為防守一方的清軍,戰鬥的結果總是慘敗給侵略者,呈現一邊倒的態勢呢?

在宏觀的角度,我們往往會理解為這是西方軍艦火炮先進導致;誠然,這一因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清軍水師裝備的中式戰艦並不足以和西方軍艦抗衡,1839年和1841年兩次穿鼻海戰都證明了這一點,我們的火炮也遠遠落後於西方。但實際上,每一次炮臺的徹底陷落,都是西方國傢俱備出色的

戰略登陸能力的結果,清軍被西方登陸部隊擊潰、殺傷的佔了大多數,而炮擊造成傷亡的其實只佔一小部分。當年英國和日本薩摩藩在鹿兒島發生的炮戰,英艦和日本岸炮對轟一天,雖然日本損失了大量設施民房和船隻,但從傷亡結果上看,英軍傷亡60達多人,日本僅傷亡9人,其中只有一人是炮手,而且鹿兒島直至戰鬥結束也牢牢控制在薩摩藩士兵的手裡。鹿兒島炮戰與虎門戰役的唯一區別,只在於英軍準備不足,因此並未派出陸戰隊進行登陸作戰。否則以薩摩藩當時的實力,也根本無法抵擋排成線列的英軍。這說明僅僅是軍艦和岸炮對轟而沒有登陸部隊的情況下,即便是技術劣勢的一方也不至於打的太難看。

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虎門炮臺上當年留存的大炮,實際炮臺早已不是鴉片戰爭時期的樣子

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當年薩英戰爭薩摩藩使用過的青銅炮

極其脆弱的大清岸防體系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一共只出動了7000人,這其中有4000人都是陸戰隊。在1841年的第二次穿鼻戰鬥(虎門炮臺戰役)期間,來犯的英軍艦隊攜帶多達2000人的陸戰隊。此役參戰的清軍水師和陸軍有3000多人,然而大多數僅僅是在炮臺周圍防守,而對虎門炮臺的側方、後方毫無防備。致使英軍輕易在穿鼻灣完成登陸,並迅速佔領了周圍小炮臺和制高點,並架起野戰炮從高處轟擊沙角炮臺;同時排成線列的步兵也開始朝沙角炮臺猛攻,很快就佔領了沙角炮臺。實力更強的大角炮臺情況幾乎完全一樣,英陸戰隊搭乘小船從大角炮臺南北兩側同時登陸;由於火炮的差距,炮臺本身亦被英艦隊攜帶的400多門火炮壓制的無法抬頭,最終很快也失陷。第二次穿鼻戰鬥清軍傷亡774人,英軍僅有38人傷亡,其中大部分是在打掃戰場時遭遇了一處清軍彈藥庫爆炸所造成。

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這次虎門炮臺的慘敗,證明了關天培的擔心是對的:關天培認為炮臺守軍人數嚴重不足,雖然從戰鬥實力對比,清軍的人數略多於英軍,但考慮到雙方極為懸殊的戰鬥力,實際上人數遠遠不夠。在隨後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炮臺因守軍人數不足,被英軍登陸部隊奪取炮臺的場景被一而再再二三的上演。雖然英軍總人數並不多,但由於戰艦的戰略機動優勢,往往可以在局部戰場投入數倍於清軍或者至少人數相當的陸戰隊,使得戰鬥一開始就失去懸念。

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已經已經被英軍佔領的沙角炮臺,近處山上英軍已經架起了野戰炮

而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幾乎是同樣劇本的重演。大沽口的每一次陷落都是因為陸戰隊從側面登陸,襲擊了大沽口炮臺火力無法覆蓋的地點;由於陸軍戰術劣勢太大,英法聯軍一旦站穩腳跟就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們的了。第三次大沽口戰役,英法聯軍在俄羅斯公使提供的諜報信息指引下,直接從沒有人駐守的北塘登陸,5000人的陸戰隊兵不血刃地佔領了北塘炮臺。在北塘休整了10天內居然沒有受到進攻。後來還是聯軍主動出擊,在炮臺的後方堂而皇之的炮擊清軍大營,清軍機動部隊被擊退;切斷了步兵和炮臺的聯繫後,英法聯軍登陸部隊擊中47門火炮配合軍艦前後夾攻,使得大沽口炮臺短短3個小時即被佔領。繞側繞後戰術,對侵略者來說幾乎是屢試不爽,大清在這個石頭上也是屢栽跟頭。

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被棄守的北塘炮臺,被聯軍兵不血刃地奪取

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失陷的大沽口炮臺

那麼為何第二次大沽口炮臺,僧格林沁領導的大沽口之戰就取得了勝利呢?其實這是討了一次巧,本來英法聯軍是奔著換約去的,只有一些炮艦,未帶夠足夠的陸戰隊士兵。當軍艦進入內河時又費了很大力氣來拆除橫在江面的鐵鎖,清軍以逸待勞,早已調整好射擊諸元的火炮同時開火,幾輪炮擊就使13艘炮艦直接陷入了混亂,擱淺的擱淺,擊傷的擊傷,在內河中無法靈活轉向,無法有效瞄準炮臺還擊;此時雖然聯軍依然派出了660人的陸戰隊進攻炮臺,但可以說是正中僧格林沁下懷:為了防止聯軍登陸作戰,大沽口炮臺的灘塗挖了數道壕溝,以及數道漫長的“竹籤陣”,此外有大量的清軍陸軍協防。一方面是泥濘,一方面是防禦工事較為完善,以至於陸戰隊全部成了活靶子。此役英法聯軍傷亡高達592人,登陸部隊總數的90%,艦隊統帥賀布亦負傷。13艘炮艦裡3艘擱淺,4艘被擊沉。而清軍僅傷亡32人。這說明,在適當的條件下,落後一方的岸防部隊完全可以打出完勝。

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大沽口炮臺佈置的護城河和竹籤陣,聯軍要正面攻取確實很難

然而由於清軍戰術思想過於落後呆板,使得本次的勝利註定是曇花一現。畢竟清朝的欠賬過多,不單單是火炮技術的落後。由於幾何學巨大的差距,使得中國本土一直未出現西方的星堡和稜堡,炮臺仍然以傳統的方形城池為藍本建設,射擊死角較多。炮臺之間亦無法科學構築交叉火力,在炮臺外部沒有放步兵壕和步兵掩體,只有護城河和竹籤陣,但這僅能延緩敵軍進攻,不能形成積極有效的防禦。我們來看一下當時大沽口炮臺的佈置情況,就一目瞭然了:

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英法聯軍繪製的第一次大沽口形勢圖,清軍士兵在炮臺後方協防,但

從英軍繪製的炮臺佈置上看,幾座炮臺很難形成交叉火力,都是各管各片。雖然有步兵協防在炮臺後方協防,但是缺少步兵掩體和戰壕。

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搭雲梯進攻炮臺的英法聯軍,炮臺外圍居然沒有一個清軍士兵

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從這張圖上看,此時炮臺外圍已經沒有守軍,只有少數清軍在城牆上抗擊聯軍

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大沽炮臺的形態,火炮只朝向海面一方佈置,對後方沒有防備

近代化岸防體系典範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美國南北戰爭的哈德森要塞攻防戰中得到非常強烈的對比。哈德森是南北戰爭期間南軍佔據的一個港口要塞城市,南軍在此地修築了7座堡壘,包括稜堡和星堡和城牆。密集的火炮使得北軍的軍艦和運輸艦根本無法通行此地,相當於密西西比河的河路運輸被南軍掐斷。這7座堡壘中不乏修築即位繁瑣嚴謹的星堡,有意思的是堡壘並沒有修築在岸邊,而是距離岸邊有一段距離,並以城牆相連。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登陸部隊的繞後。每一座堡壘,都有防步兵壕溝和護城河,此外,在哈德森港還有1000多人的步兵駐守,步兵營地的位置(下圖中突起的帳篷形標誌)配置非常合理,位於各個炮臺的中央,任何一個受到攻擊都能隨時支援。

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北軍艦隊在哈德森港和南軍炮臺發生激戰,艦隊慘敗

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哈德森港密佈著南軍修建的稜堡和星堡共7座,為防止繞後港口側後方修築了連成片的城牆和戰壕

哈德森的機動部隊和固定炮臺形成了一個有機的防禦體系。1863年,北軍7500人向哈德森堡發起進攻,企圖徹底拿下這裡,結果被僅1000餘人的南軍守軍擊潰,首次進攻的1。結果哈德森港還是在北軍的長期圍困下才最終投降,而且雙方傷亡差距極為懸殊:北軍陣亡+病亡將近9000人,南軍陣亡+病亡僅有1000。

從虎門到大沽口:岸防體系最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陸戰隊

著名的北軍黑人團在進攻哈德森的炮臺,注意炮臺城牆前有一道戰壕給南軍步兵提供掩體

哈德森防禦戰告訴我們,一個完整的岸防體系,包括了炮臺、城牆、步兵壕以及數量合理的步兵,不能有明顯的死角在重點防禦區域要能夠構築交叉火力。在這種情況下,守軍的數量即便劣勢,依然可以擊退數倍於己的敵人。當然能夠構築這樣完整的體系,依靠的是統帥的戰術意識和基層官兵的主觀能動性,反過來看大清,軍官和士兵的水平和士氣都遠遠談不上合格,對西方侵略者的防禦始終表現消極,往往寄希望於幾門重炮,忽略了陸軍新式戰術的編練。一個國家的沒落,其實可以從當時的個人身上找到答案,正如龔自珍那句“萬馬齊喑究可哀”,武器落後不可怕,但意識的落後才是真正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