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不敢偽造聖旨?關於“聖旨”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聖旨是指古代中國社會時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

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每一句話都是一言九鼎,具有不容質疑的權力。在現代很多古裝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皇帝下達“聖旨”的時候,儘管宣讀聖旨的是個不起眼的小太監,但是百官聞迅卻無不叩拜,畢恭畢敬。

為何古人不敢偽造聖旨?關於“聖旨”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自古以來便流傳著一句“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言傳。還有“君命大過天”的說法。雖然聖旨十分的好用,但是歷史上卻很少有人敢偽造假聖旨,這是為什麼呢?

為何古人不敢偽造聖旨?關於“聖旨”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首先,聖旨並不好造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所頒發的聖旨,並不是像現代影視劇中的一樣那麼小巧。為了凸顯皇家的威儀,歷史上很多朝代所採用的聖旨都是大到直徑2到5米左右的。所製作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

為何古人不敢偽造聖旨?關於“聖旨”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第二,聖旨需要多個人蓋章簽字

影視劇中,似乎聖旨只需要皇帝蓋上玉璽就可以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清代,書寫聖旨的人都是由皇帝從進士中親自評點選拔出來的最優秀者“庶吉士”來承擔。從擬稿到繕寫均由頂尖文化高手來完成,還要挑選出手名門值得信任的人擔任。

為何古人不敢偽造聖旨?關於“聖旨”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第三,聖旨上有特殊的字體

我們知道在聖旨之上第一句話一般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為了防止偽造,奉字是一般是繡上去的,而且經過了許許多都種工序,讓人一看便知真偽。所以研究相關史學的專家也會告訴大家:你看看第一個字,根本沒得造。

為何古人不敢偽造聖旨?關於“聖旨”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關於聖旨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1、最早的聖旨

最早的聖旨應該是秦始皇發出來的,可是那時候的聖旨叫“詔書”,到了明代,朱元璋才將“詔書”改為聖旨。在2011年,石家莊的一個姓連的老先生,他在家族的祠堂內,發現了一道出自嘉靖年的聖旨,經鑑定,那是國內最早的實體聖旨。

為何古人不敢偽造聖旨?關於“聖旨”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2、聖旨分等級

聖旨不是紙,是高級的絲綢,分為蒼、青、黃、赤和黑色,目的是按照不同的品級,發給不同的高官和權臣,特別是清朝,聖旨是用三色或者五色的紵絲織成,可以說,顏色越鮮豔,宣旨對象的身份越高。

為何古人不敢偽造聖旨?關於“聖旨”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3、明朝的時候,聖旨是從天而降的

明朝時規定,宣旨官員要在承天門上,高聲宣讀聖旨,而文武官員要跪在下面傾聽,宣讀完旨意後,聖旨會被太監們裝進盒子裡,然後用繩子繫著,緩緩地從承天門上系下來,意思為聖旨從天而降。君權神授通過這個形式,被完整地表現了出來。

為何古人不敢偽造聖旨?關於“聖旨”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