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连接中朝两国边境的

中朝友谊桥(又名鸭绿江大桥)

建于1937年

为两国共管桥

上行铁路 下行公路

全长946米

中方负责养护维修569米

是中国丹东与朝鲜新义州

陆路口岸的唯一通道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被誉为“摧不毁、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同年11月首批志愿军

就是从这里奔赴前线

大批作战物资、武器装备

也是通过这里运往前线

当年正是无数铁路职工

冒着敌机轮番轰炸抢修鸭绿江大桥

确保了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初

为了确保鸭绿江大桥的安全畅通

原安东工务段(现丹东工务段)

在此设立了鸭绿江大桥巡守作业组

每天不间断地对大桥进行巡检

大桥巡守员换了一代又一代

但巡守精神和巡守标准始终没有变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图为第一代巡守员许衍利和第三代巡守员李民在界碑处留影

用执着诠释“巡守精神”

现年87岁的许衍利

1974年是这座大桥的巡守员

当时的公路桥面铺设的是木板

1977年换铺水泥板

铁道线上的钢轨一根都是12.5米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每当有列车通过时

车站会提前使用手摇电话

通知巡守员上桥检查

当确认线路一切正常后

再给车站打电话准许发车

因此巡守员需要对工作高度负责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从梁体到墩台,从铁路到公路

从上桥端到国境线

他们用双脚一步步测量

用怀表一分分计算

用铅笔一项项归纳

摸索整理出一整套巡检标准

绘制出详细的鸭绿江大桥巡检图

这份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

在日后得到传承和发扬

成为了“鸭绿江大桥巡守精神”

“把每一步走好,把每一处看好,因为这里是国门,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

——巡守精神

确保每一趟列车运行安全

从90年代开始

鸭绿江大桥(中国侧)经过数次大修

钢梁刷漆、更换钢轨及桥枕

对公路桥面进行大修改造

承重能力由原来的10吨提升至20吨

一次次大修使整个大桥更加美观

还大大提升了设备质量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图为丹东工务段职工更换钢轨

那个年代的巡守员

每个人都有一件宝

那就是磨得铮亮的帆布单肩背包

里面装的是每次巡检用的必备品

螺栓、铁锤、响墩和火炬

整个背包重达30多斤

但为了确保巡检质量一件都不能少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图为第二代巡守员每次巡检时需要携带的“装备”

为确保每一趟列车运行安全

他们每一次巡检都是一次“负重训练”

每天至少往返5次

累计走行距离超过10公里

这种“巡守精神”几十年始终不变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图为巡守员检查桥梁设备

守卫安全的“风景线”

在过往的列车上经常可以看到

黄色的旗帜、标准的站姿、帅气的转身

鸭绿江大桥上的巡守员

已成为一道守卫安全的“风景线”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第三代巡守员李民在巡检大桥设备

随着科技的进步

巡守员身上的单肩包带着的响墩和火炬

都已退出历史“舞台”

对讲机、信号旗和GPS手机

成为新一代巡守员的“标配”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如今的巡守员巡检时需要携带的“装备”

作为“守桥人”

用心走好每一步

认真检查每一处

小到一颗螺栓的松紧程度

大到大桥钢梁的结构变化

每一项检查都严格执行作业标准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巡守员李民认真查看线路几何尺寸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巡守员李民在墩台处检查螺栓状态

60多年前

志愿军战士从这里奔赴战场

60多年来

铁路巡守员沿着英雄足迹始终驻守国门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三代铁路人和一座桥的故事

一座桥

两条路

三代人

人员在更迭,设备在进步

“巡守精神”永续传承

为中朝两国人民铺就安全坦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