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15分鐘做完40題言語理解,你為什麼不行?

​​

別人15分鐘做完40題言語理解,你為什麼不行?

國考眼看就要到了,聽說有的同學已經緊張得失眠脫髮了?不要著急不要怕,有小犀在,這都不是事兒~來,讓我們接著上章繼續講,今天主講內容——言語理解與表達。胡振偉老師將會用一個小故事來告訴大家答案,幫助大家在言語理解模塊快速提分~

別人15分鐘做完40題言語理解,你為什麼不行?

最近在上國考的筆試線下課,有個學生讓我很驚喜,第一次行測摸底考試他得了81分。

讓我驚喜的不是他能得這麼高的分,而是他很從容地在120分鐘做完了130題!這種學生在我8年的從業經歷中並不多見,如此“奇葩”的學生,當然要與之詳談。

他左右瞅了瞅,確認周圍沒有其他學生,壓低聲音說:其實很簡單,40道言語,我只會用15分鐘!!!我去——這不就是我一直要找的學生嗎?

行測要想考高分,言語理解必須要控制在15-25秒/題,這樣才能留夠時間給資料分析和數學運算,因為它們需要分析、計算,你技巧再多也不能快得飛起。至於怎麼才能達到這個速度,我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體系,但是真正完全做到的同學非常少,這需要非凡的勇氣。

當時的悸動,遠超2012年初秋的那個午後,在長沙五一路的人流中瞥見初戀那一眼。我恨不得抱著他猛親兩口,看著他滿臉的絡腮鬍子,還是控制住了自己。

我整理了一下尷尬的笑容,繼續深入探索:那你是怎麼做到這麼快的?他交叉起雙臂,要翹起的二郎腿在空氣中停留了一秒又放下了,緩緩地說道:其實很簡單,我有三個原則:第一,不認真讀題,第二,只找正確答案;第三,排除的選項絕不再看第二眼。

哎吆我去——

這下我沒有控制住自己,緊緊地抱住了他,他顯然意識到了我為什麼激動,任由我的失態。一分鐘後,我鬆開他,沒有了絲毫的尷尬,堅定的目光穿過他厚厚的眼鏡片,鄭重地告訴他:速度你有了,我可以再幫你把行測提高5分。

目前,他正在為國考衝刺中,期待兩個月後的好消息!




一、言語理解為什麼可以不認真讀題

因為文段中絕大部分文字對於我們做題沒有任何用。

以佔據片段閱讀半壁江山的中心理解題為例。

中心理解題,考查我們對於文段中心意思的判斷和理解能力而95%的文段都有中心句

所謂的判斷能力就是看我們能不能快速找到中心句。95%的中心句都有明顯的標誌詞,比如轉折詞、結論詞等,所以我們只要找到標誌詞也就找到了中心句。這就完成了第一步:判斷。

注意這一步不需要認真閱讀文段,只需要通過找標誌詞來鎖定中心句。我們的行為是“找”而不是“讀”你一旦讀了,你就會花費時間在非中心句的文字上,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你的速度就慢了

我們以2018年的一道國考題為例:

別人15分鐘做完40題言語理解,你為什麼不行?

拿到題目,不要讀,直接找標誌詞,找到最後,發現有個結論詞“因此”,那麼最後一句就是中心句,前面的內容完全不用管。

鎖定中心句以後,接下來還是找,找什麼?找關鍵詞。這句話的關鍵詞是什麼?是“充分的理由”和“重視傳統村落、保護傳統村落”。到這裡,都是“判斷”,也就是“找”,找中心句和中心句的關鍵詞。

第二步幹什麼呢?第二步是“理解”,也就是看哪一項跟中心句最接近,它就是這段文字意在強調的內容,也是我們對於這段文字中心意思的理解。

注意,跟中心句無關或者有明顯差別的選項,不要多看第二眼。另外注意,這一步不是句子跟選項的整體對照,而是重點對比關鍵詞。

有關鍵詞“保護傳統村落”,”意義”跟“理由”比較接近,所以很可能答案就是A。

B項,兩個關鍵詞都沒有,非中心句,果斷排除。

C項和D項,很明顯是具體的理由,不是中心句,果斷排除。所以答案就是A。

這個題目,15秒完全可以做得出來。

二、為什麼要只找正確答案



其實上一題的解題過程已經說明了這一點。當我們找到中心句後,跟中心句不是很接近的統統不是答案,所以根本不需要搭理它。

我們再以2018年山東省考的一道題目為例:

別人15分鐘做完40題言語理解,你為什麼不行?

這道題目,中心句的標誌詞是“但”,“但科學研究表明,它不能真正地讓你吸收學到的知識,不符合大腦吸收知識的運行機制”就是中心句。

這裡的“它”我們往前看一下可以快速確定是指“碎片化學習”,所以這段文字是強調“碎片化學習”是有問題的。

A項、B項和C項都沒有關鍵詞“碎片化學習”,果斷排除。

D項跟中心句非常接近,所以選D。

這個題目,很多同學誤選C。原因就是沒有把握住中心句,在命題人設置的陷阱裡反覆糾結。

三、排除的選項絕不再看第二眼



這一點在邏輯填空中體現得更明顯。邏輯填空中,很多同學,根據第一空已經排除掉了某些選項,等到看第二空的時候,可能又覺得已經排除掉的那個選項很適合第二空,這時候就會陷入糾結中,既浪費了時間,又可能做錯。


我們看一道2017年河北省考的題目:

別人15分鐘做完40題言語理解,你為什麼不行?

這道題目,第一空,大部分同學都能排除“坦言”,但是在看第二空的時候,有些同學又會覺得“並駕齊驅”也可以,所以就會糾結A項可不可以。

我建議大家養成一個習慣,在做題的時候,排除掉了“坦言”,那麼就用筆把A項全部劃掉:

別人15分鐘做完40題言語理解,你為什麼不行?

這樣,你在看第二空的時候,就不會再受A項干擾。


以上就是言語理解的三個原則。

要想整體上提高正確率和速度,還需要系統學習我的“一刀流”方法體系,可關注抖音號【行測一刀流】,通過真題講解視頻給你展現“一刀流”。

別人15分鐘做完40題言語理解,你為什麼不行?

小犀說:

到了最後時刻,各位童靴一定不要輕言放棄吶。

記住你最初的目標,併為之拼盡全力,最後一定能順利上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