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前預測”法,為課外閱讀插上興趣的翅膀

“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的寶貴。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高士奇

01:引子

“老師,我和你說,我家的孩子對課外書基本上沒有多大的興趣,他一捧起書來就打呵欠。如果我不強逼著孩子去看書,他基本上是不可能把書從書櫃中掏出來的,我買的很多書孩子都沒看,幾乎都是‘蟑螂’在看;就算他把書掏出來,基本上也是人在‘看書’,神遊天外!讀到六年級了,他寫出來的作文很膚淺,一點深度都沒有,每一個句子都像白開水,我該咋辦?”一位家長在與我聊天的時候,說到這麼一個話題。

“讀前預測”法,為課外閱讀插上興趣的翅膀

在交談中,我能感受到這位家長的苦悶和無奈:孩子對課外閱讀沒有多少興趣,強逼著孩子進行課外閱讀,孩子痛苦,這位家長也是相當痛苦的,用“兩敗俱傷”來形容這位家長和他的孩子在處理課外閱讀這件事,一點也不為過。通過這位家長所說的話,我很明顯能感覺出來:這位家長在“督促”孩子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基本上是把孩子當作“提線木偶”,孩子看課外書時非常被動,一旦孩子“不聽話”,這位家長就相當生氣;一旦孩子看到課外書就頭疼,這位家長的頭比孩子還要疼好多倍……這種情況,用一句大白話叫“皇帝不急太監急,孩子不急家長急”。

02:調動課外閱讀興趣的重要性

課外閱讀對孩子有多重要,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心知肚明。一個喜歡看課外書的孩子,語文成績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喜歡課外閱讀的孩子,其心智、情商都明顯會比同齡人高出很多。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果孩子對課外閱讀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那麼在寫作方面基本上不會存在“無話可寫”的情況。但是在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的課外閱讀只是習慣性“指指點點”,而缺少有針對性的“指點”。

“讀前預測”法,為課外閱讀插上興趣的翅膀

當孩子對課外閱讀沒有什麼興趣的情況下,家長強迫孩子拿起課外書來讀,用一句俗話來說就是“強扭的瓜不甜”。這就好比你把稻穀灑在地上,你家裡的雞會小跑過去吃;如果你抓住這隻雞,狠狠地將稻穀塞進雞的嘴巴里,那麼你手中的雞隻會拼命掙扎。故此,調動孩子課外閱讀興趣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03:孩子缺乏課外閱讀興趣的原因

餘秋雨曾經說過:“閱讀最大的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既然課外閱讀在餘秋雨這樣的大作家眼中是如此重要,那麼為什麼一些孩子對課外閱讀“敬而遠之”呢?

  • 一方面,家長“看中”的書,孩子不一定會喜歡。

曾經看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小白兔去某一個魚塘釣魚,它從早上5點開始釣魚,一直釣到夜幕降臨,可是一條魚也沒釣上來。小白兔火了:“什麼破魚塘,我釣了一整天居然沒有一條魚,這個魚塘明明沒有魚啊!”旁邊的山羊看了,語重心長地對小白兔說:“你如果繼續拿胡蘿蔔當魚餌,那麼你就算釣到石頭開花馬長角也不可能釣上一條魚的,你見過那條魚對胡蘿蔔感興趣?”……

家長從書店買書,有時候也會遇到類似於上述小故事一樣的情況:家長辛辛苦苦從書店買一大堆書回來,孩子卻對這些書不屑一顧。舉個例子,家長從書店裡買回精裝版的四大名著,而且是“原汁原味”的文言文版本,如果這樣的書買給五六年級的孩子,估計還能看得下去,但如果這種文言文版本的書買給一二年級的孩子,孩子還會感興趣嗎?孩子對文言文一竅不通,你如何讓孩子“靜下心”讀文言文版本的名著?

“讀前預測”法,為課外閱讀插上興趣的翅膀

  • 另一方面,家長無法帶孩子“來到書中”。
  • 幼兒蹣跚學步需要家長的攙扶,孩子深深愛上課外閱讀,同樣需要家長的“攙扶”。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是這麼做的:直接買一本書,或者直接“獎勵”孩子一本書,然後接下去的事情全部交給孩子了。如果你看到某個人拿著10塊錢讓鴨子自己去店鋪裡購買鴨飼料,估計你會笑得前俯後仰、合不攏嘴,但是家長直接把書交給孩子之後什麼事情都不做,這和“拿10塊錢讓鴨子自己去店鋪裡購買鴨飼料”是一樣的道理。

    怎樣讓孩子進行課外閱讀,課外閱讀用到哪種方法更能激發孩子的讀書興趣?家長讓孩子讀這本書的時候,有些家長甚至自己都沒有去讀這本書。當你讓孩子在讀著某一本書,而你自己卻拿著手機刷朋友圈、玩網絡遊戲,你如何指望孩子在課外閱讀中有比較大的收穫?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很可能對你手中正在被把玩的手機更感興趣。

    “讀前預測”法,為課外閱讀插上興趣的翅膀

    04:“讀前預測”法,最好要這樣用

    孩子對閱讀沒興趣,我覺得可以用“讀前預測”法為課外閱讀插上興趣的翅膀。

    “讀前預測”法,旨在做足孩子課外閱讀之前的“功課”,讓孩子在接觸書名或者瞭解一本書的目錄時,就能通過“讀前預測”的方式對故事的內容有自己個性化的看法。當孩子發現書中的劇情與自己所猜測的內容不同時,孩子會對書的內容產生相當濃厚的興趣;當書中的內容“不出所料”的時候,孩子會在課外閱讀中獲得一份自信,在自己平時的作文撰寫中,也能根據相應的思路展開寫作。以預測促讀書,以讀書促成長,這是“讀前預測”法的初衷。

    • ⑴運用“讀前預測”法,家長和孩子“共同預測”很重要。

    讓孩子自己讀自己“預測”,孩子可能覺得會索然無味;如果孩子在學校期間與自己比較要好的同學一起“預測”即將要看的課外讀物,回到家裡和家長“共同預測”相應的課外閱讀內容,那麼孩子在閱讀的路上就不會寂寞,在家長這種“攙扶”的過程中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

    “讀前預測”法,為課外閱讀插上興趣的翅膀

    一個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探討的都是經典名著中的有趣情節,而不是某個明星的花邊新聞,說明這個孩子是一個相當有品位的孩子;一個孩子,在家裡和家長聊的是課外讀物中的精彩片段,說明這位家長是一個懂家庭教育的好家長。與孩子同時讀一本書,與孩子“共同預測”一本好書中的具體情節,你可能還是培養不出武亦姝這樣的“國民才女”,但至少孩子對讀書的興趣會特別濃,孩子的學業成績(至少語文成績)基本上是不需要家長來操心的。

  • ⑵通過課外讀物目錄,“預測”每一個章節的內容。
  • 每一本書的目錄,是由一個個“小標題”構成的,這些“小標題”整合在一起,就好比一本書的“骨架”。而孩子根據一本書的目錄進行“預測”,就好比給這些“骨架”添加血肉,由目錄中的“小標題”想開去,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得到開啟,閱讀興趣自然會像老年人的血壓一般往上升高。

    “讀前預測”法,為課外閱讀插上興趣的翅膀

    比如孩子在讀《水滸傳》這本書,水滸傳中的第三回的“下半回”是“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孩子在看到這個“小標題”的時候就可以根據標題內容想開去——鎮關西是誰?他為什麼被魯提轄打?是不是做了什麼壞事?圍繞這樣的問題開始“預測”,或者說簡單一些就是讓孩子根據這個小標題編故事,如果孩子所編的內容和故事情節差不多的話,那麼孩子勢必對這本書有比較濃厚的興趣,會忍不住看後續的內容;如果孩子編的內容和原著中的內容相差十萬八千里,估計也會被原著中的生動情節吸引住。當一本書如磁石一般吸引著孩子,當孩子達到“人在書中”的境界時,你還有必要為孩子寫不出作文、缺少文化底蘊而擔心嗎?

    • ⑶看上一段的內容,“預測”下一段的故事情節。

    單單看小標題就能“預測”出一整章的內容,這對思維靈活度特別高的孩子而言不在話下,但對於思維能力比較有限的孩子而言難度是相當大的。所以,對於大部分中等生或者學困生家長而言,你可以讓孩子挑戰這個細節:孩子看一本書中的上一段內容,然後讓孩子根據上一段的內容“預測”出下一段的相關內容,這樣的“預測”方式降低了難度,也有很大的可能激發出孩子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

    “讀前預測”法,為課外閱讀插上興趣的翅膀

  • ⑷“預測”的內容和原著內容作對比。
  • 孩子讀一本書,在“預測”相關內容之後再去讀書,讀完一段時間之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把自己“預測”的內容和原著中的內容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瞭解作者這種寫法的美妙之處——作者為什麼這樣寫?這樣寫有哪些好處?作者的這種寫法對自己有哪些指導意義?當自己寫作文的時候,能否把這種寫法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通過不斷的對比和反省,孩子對一本書“是什麼樣的內容”、“為什麼這樣寫”、“我怎麼看這本書的內容和寫法”等方面有通透的瞭解,孩子的語文素養、語言感受能力自然能夠“換擋提速”,“加大油門”。

    “讀前預測”法,為課外閱讀插上興趣的翅膀

  • ⑸“預測”作者可能續寫的內容,鍛鍊思維能力。
  • 曹雪芹寫了《紅樓夢》的前80回之後就沒寫了,後來者高鶚覺得看得不過癮,就補綴了後40回,雖然和前80回相比,後40回續寫得不夠完美,但也足以讓人記住高鶚這麼一號人物了。一本書讀完之後,很多孩子可能覺得意猶未盡,那麼家長可以“趁熱打鐵”,對孩子說:“如果你是作者,你繼續寫這本書的話,你會寫哪些內容呢?”家長把孩子“捧”到和作者同樣的高度,讓孩子展開想象“續寫”或者“補綴”,那麼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能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

    “讀前預測”法,為課外閱讀插上興趣的翅膀

    當然,你要調動孩子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你還要找一些家長和孩子都比較感興趣的、比較“有營養”的課外讀物,在“家長喜歡”和“孩子喜歡”之間尋找“最大公約數”。如果你採用“讀前預測”的方式激發孩子的興趣,那麼最好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嘗試。關於孩子課外閱讀興趣的激發,如果你有更好的“金點子”,歡迎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