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治療痺證——強健脾胃是關鍵

痺證的發生多為“風寒溼三氣雜至”,風溼相合、或風溼化熱阻於肢體經絡。路老在痺證的治療中,特別重視溼邪為患。

認為不獨南方多溼,北方亦多見。溼之來源,有天、地、人之不同。天暑下逼,氤氳蒸騰,或感受霧露雨淋,是天之溼;久居潮溼之地,江河湖海之濱或水中作業,是地之溼;暴飲無度,過食生冷,素嗜濃茶,或飢飽失常,過食肥甘厚味,傷及脾氣,皆人之溼。天地之溼傷人,常在脾氣不足時;而傷於飲食的內溼,又多有脾虛。因而脾虛溼盛是痺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脾胃功能的強弱與痺證的療效、預後、轉歸有密切關係。

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治療痺證——強健脾胃是關鍵

“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溼邪既是病理產物,又可成為病因,一旦停留於體內,不僅阻礙氣血運行和津液的輸布,同時,又可使脾胃受損,生化乏源。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多發生在女性的更年期。更年期婦女在絕經前後,腎氣日漸衰退,精血日趨不足,外邪侵襲固然是這類病人主要原因,但此期的婦女,因體質差異,易受環境、飲食、情緒等因素的影響,損傷脾陽,致脾失健運,溼邪停聚,化源不足,才是痺證發病的根本原因。

再如骨痺有納呆、形體消瘦變形的脾腎不足表現;燥痺多有胃陰虛的情況;肌痺常有胃脘痞滿、四肢無力的脾虛不運、生化無源之證。此外,痺證大多病程長,用藥久,脾胃多有損傷。可見,痺證大多脾胃虛弱,所以健脾起著重要作用。

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治療痺證——強健脾胃是關鍵

博採眾長,調理脾胃

如東垣立法處方,詳於脾而略於胃,而葉天士的“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之論,又補充了東垣之不足。故路老在臨床上多取仲景、東垣、葉桂諸家之長,重在升降相宜,潤燥相間。升脾陽,降胃氣;溫補脾胃,勿劫胃陰;滋養胃陰,勿傷脾陽。

因證因時,健脾益胃

季節變化對脾胃是由影響,需注重時令用藥。如在溼氣當令的七八月應芳香化溼、醒脾和胃、升清降濁;在秋冬季節應養胃陰。

因痺證種類的不同,表現脾胃虛弱的情況也不相同,而且各有一定的特點:如燥痺多有胃陰虛的口眼乾燥,不喜幹食,舌紅苔少的胃陰不足之證;肌痺多有納食不香,胃脘痞悶脹滿,四肢無力,舌苔厚膩的脾虛不運之象;而病程長的痺證患者,因用藥久、情志抑鬱,大多有肝胃不合的情況。

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治療痺證——強健脾胃是關鍵

因而強調因病用藥,調治脾胃:對燥痺病人應注意濡養胃陰,宣肺布津;

對肝腎陰虛者,則酸甘化陰;

對肌痺病人應注意健脾化溼,醒脾和胃;

對病久的患者,應疏肝和胃,調理肝脾。

調理脾胃的同時,更注重藥食並進,要告誡病人飲食宜忌,以防傷胃。如囑燥痺病人,雖有陰津不足,口乾喜飲的情況,也不要大量進水或藥液,要少量頻飲,這與《傷寒論》中“少少與之”的告誡一脈相承。否則,不但所飲的水及藥液不能吸收,還會傷及脾氣。調理2月後,胃陰漸恢復,脾津漸旺,唾液才會分泌增加,要堅持繼續。另外,不飲酒,少吃辛辣。對脾胃虛弱舌苔白厚膩的病人,要少食冷食肥甘以免進一步傷及脾胃。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