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老師的太太叫師母,女老師的先生該叫什麼?

女老師的先生該怎麼稱呼

男老師的太太叫師母,女老師的先生該叫什麼?

文 | 繆正之

來源 | 半書房、中國教師報

圖 | Robert Panitzsch

去老師家探望老師常常是一件令人尷尬的事。

面對多年不見的親愛老師和老師的愛人,得體的問候既是對蒙受栽培的衷心感謝,同時也足以使老師打消以你的黑歷史當作談資的糟糕念頭——神秘的老師愛人是引開大家注意力的絕佳方式。

不過引出話題前,還是做好功課為好——

男老師的老婆叫作師母,女老師的老公叫什麼?

只見師父,不見師母

“老師”一詞來源久遠,古義為“年老輩尊的傳授學術的人”。如“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後來,“老師”的詞義漸漸與歷史更悠久的“先生”產生交叉,也就是我們白話文中的“教師”了。

正式以“老師”稱謂代替先生,要追溯到19世紀末西學的引進。何子淵們創辦新式學校後,開始在“學生操行規範”裡面明確將“教師”稱謂定義為“老師”。“老師”的稱呼隨即在民國期間發揚光大,代替略顯腐氣的“先生”的稱謂延續至今。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範師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老師不僅是知識的代言人,也是學子世人的榜樣,在一個健康的時代,必帶有神聖的光環。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有父即有母,由此延伸出了“師母”(或稱“師孃”)這一稱謂。

然而在我所能找到的文言史籍中,“師母”一詞頗為少見。

比如,作為老師們的祖師爺孔夫子夫人亓官氏,史料也不曾記載三千弟子有誰稱之為師母。大概是老夫子聖人的地位太耀眼,孔夫人歷來便直接被尊稱為“至聖先師夫人”。不過,“至聖先師母”貌似比“至聖先師夫人”更有範兒。

據此,我推斷:

一、古代女子受教育程度很低。多數人認為老師的妻子學識和地位無法與老師相提並論,因此不在流世的文章中以尊稱提及。

二、即便在古代,見師母也是一件頗為尷尬的事情。

一日為師,終身為娘

古代教師這一群體中,男性絕對佔據絕大多數。

史載一些偉大的母親,如“孟母三遷”,曾經為兒求學,三遷其居,算得上是史上選擇學區房的始祖了;還有在兒子背上刺字的岳飛母親,教兒沙地寫字的歐陽修母親……這些亦師亦孃的母親不勝枚舉。

歷史上,也有班昭、宋若華等著名女教育家致力於女子德行的教育傳播,但最終也不免被宋明理學的“女子無才便是德”一筆帶過。

咱們習慣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恐怕沒有人說過“一日為師,終身為娘。”

我想這也是傳統上沒有“女老師的老公”稱謂流傳的緣故:女老師實在是少之又少。

而如今,調查顯示,教師隊伍“陰盛陽衰”,男女性別嚴重失調,有的地區男女比例甚至接近1:9。且暫不論這個比例對對整體國民性格“陰柔化”有多大影響,一個事實是:男士們已經不能夠獨霸教壇了。

面對日益增多的“女老師的老公”這一群體,找出一個合適的稱謂是多麼迫切。

那麼,老師的老公到底叫什麼

師丈師公,各取所需

一、師丈

我首推的這款稱謂顯得比較穩重,但貌似現在很少有人這麼叫了。

《太平廣記》中有這麼一段:"師丈騁逸步於遐荒,脫塵機於維縶,巍巍道德,可謂首出儕流。"這裡的師丈還是指德高望重的老僧人,後來就慢慢用為對女老師丈夫的稱呼。

以“師丈”稱呼,既強調出對方輩分上的地位,也特別表示自己的尊敬之意:恩師之夫,重若泰山,有若丈人。

二、師公

以“師公”對應“師母”,對仗工整,合乎句法禮法:雲對雨,雪對風,師母對師公。讀起來是不是很順?

再之,由於師公的其餘釋義豐富(做道場跳大神的道士或者殺豬的廚子也可稱師公),特別適合用稱呼於年輕美麗女老師的粗獷市井之大丈夫。

三、師伯

常讀武俠小說的讀者該知道,師伯多用於稱呼師父的同門同輩師兄,師弟則稱為師叔,峨眉眾女俠不乏師叔師伯之稱,不分男女。

師父的師姐妹理應稱“師姑”“師姨”,但卻不這麼叫,不知為何。莫非藉此對武藝高強之女性表達特別的敬意?

四、男生統一叫大哥,女生統一叫叔叔

這是十分親密的稱呼,好像碰到多年未見的熟人,可以拉近與氣質頗佳、高高在上的女老師的距離,特別適合用在年輕的老師夫婦身上。熱情的稱呼中關係也會好上很多。

尤其適合面貌甜美的女生,與長相世俗的男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