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鉴别诊断

腺性膀胱炎( cystitis glandular,CG) 是一种呈肿瘤样表现的黏膜增生性病变,确诊主要依赖膀胱镜病理活检,CT表现有一定特征。

病理基础及临床表现

CG的病理基础目前存在多种学说,其中较为普遍接受的学说为上皮组织转化学说,即在膀胱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膀胱黏膜层的移行细胞增殖,并凹入膀胱固有层内,形成移行上皮巢( Brunn’s 巢) ,并转化为腺上皮,通过分泌黏液从而达到自身保护的目的。CG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可侵犯膀胱黏膜下层,但不侵犯肌层。

膀胱癌是起源于尿路上皮的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可以向下侵犯深部的膀胱壁组织。因此CG不同于膀胱癌,不会出现膀胱外软组织侵犯和盆腔淋巴结转移。

CG患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上以膀胱刺激征和血尿为主,这证实了CG 发病机制与膀胱感染有关。

膀胱癌则多见于老年男性,临床上多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少数伴有膀胱刺激症状,推测其原因是膀胱癌病灶表面易出现坏死和溃疡,若并发感染时,可以出现尿频、尿急和尿痛等膀胱刺激征,因此膀胱癌患者临床多以无痛肉眼血尿为主。

病灶形态学特点

CG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形态多为片状增厚型及结节增厚型,其原因可能与三角区为尿液流体动力的着力点有关。

膀胱癌多位于膀胱侧后壁,以“菜花”状结节表现为主。膀胱癌较CG易出现钙化,且多附着于病灶表面,其原因为当膀胱癌病灶表面伴发感染时,尿钙在碱性尿液的作用下易沉积在肿瘤表面。

病灶强化特点

多数文献报道CG 因含有黏液的柱状上皮细胞而呈轻度强化,膀胱癌同其他恶性病变一样,具有血管形成依赖性,毛细血管丰富,因而强化明显。

两种病变可均呈渐进性强化,膀胱癌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幅度最明显

CG为膀胱固有层内病变,黏膜层可因炎性充血而表现出线样强化

膀胱癌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组织富含纤维、血管、炎性细胞等成分,增强早期强化程度较肌层明显,从而表现为病灶基底部的线样强化,同时随着肿瘤体积增大,黏膜下组织将更容易受牵拉并向瘤内纠集,而表现为“V字”样的基底部强化线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鉴别诊断

男,51岁,CG。CT延迟期示膀胱三角区呈结节状增厚型表现。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鉴别诊断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鉴别诊断

男,38岁,CG。CT静脉期示膀胱三角区呈片状增厚型表现,矢状位示膀胱三角区及后壁见完整连续的黏膜面强化。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鉴别诊断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鉴别诊断

男,62岁,膀胱尿路上皮癌。CT动脉期示膀胱前壁见乳头状结节,密度均匀,边缘光滑; 矢状位示膀胱前壁病灶基底部见蒂样强化( 白箭) 。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鉴别诊断

男,66岁,膀胱尿路上皮癌。CT平扫示病灶位于膀胱左侧壁,呈“菜花”状表现,病灶边缘见“蛋壳”样钙化。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鉴别诊断

男,82岁,膀胱尿路上皮癌。CT冠状位示肿瘤基底部见“V 字”样强化线( 白箭)。

总之,CG 多见于中老年,常伴有膀胱刺激征,病灶多单发,呈片状增厚型或结节状增厚型表现,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少见钙化,增强扫描呈轻度渐进性强化。

膀胱癌多见于老年男性,常伴无痛血尿,病灶好发于侧后壁且多呈“菜花”状表现,病灶边缘可伴有结节状/“蛋壳”样钙化,增强扫描呈明显渐进性强化。

↓ 以上内容来自: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鉴别诊断

补充一个典型病例:

男性,61岁,间歇性无痛性终末肉眼血尿4个月。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鉴别诊断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鉴别诊断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鉴别诊断

CT表现:膀胱左后壁菜花状肿物,相应膀胱壁收缩、凹陷,病灶边缘蛋壳样钙化,增强扫描呈明显渐进性强化。

术后病理:

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高级别,侵及膀胱肌层。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喜欢本期内容的 求收藏 求转发

如果您有ct片问题也可以直接头条私信

或者直接在应用商店下载放射沙龙app与放射科医生在线互动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