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拐:寻找记忆中的“煤炭之乡”

石拐:寻找记忆中的“煤炭之乡”

运输石拐煤炭的专列(资料图)。 图片来源:包头晚报 刘清成

石拐:寻找记忆中的“煤炭之乡”

石拐关帝庙复原手绘图 李占宇 绘。 图片来源:包头晚报 刘清成

近日几位文史爱好者驱车前往旧石拐区,探访那里的历史遗存,追寻悠久的历史文化。

开启近代工业的“煤炭之乡”

最早听到石拐这个名字,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街巷里经常听到这样的吆喝:“石拐的酱油……”一个人用自行车驮着两个大桶,沿街叫卖酱油和醋。父母就会让我出去打一斤酱油和醋,记得酱油是七分钱,醋是六分钱。买回后父母总是舔一下瓶口说;“是石拐的,就是好吃。”九十年代初还坐火车去过一趟石拐,在山沟里穿行了好长时间,如今这趟火车早已停驶。

后来才知道石拐区是依矿而建、缘煤而兴的老工业矿区,素以“煤炭之乡”闻名。清康熙年间就开始较大规模开采煤炭,清末民初鼎盛一时。1914年,时任晋西镇守使陆军第九师师长的孔庚在境内创办了“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煤炭生产形成规模,开启了内蒙古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因为有了煤,1930年包头第一家现代工业企业包头电灯面粉公司电厂开始发电,包头开始有了近代工业。

《石拐区志》记载,当时从石拐区到包头市市区的山路上,运煤的骆驼、牛、马、二饼子车、花轱辘车昼夜不停,驼铃声、车倌的吆喝声不绝于耳,一片繁荣景象。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大大的石拐、小小的包头”的说法,可见当日石拐的繁华。

来石拐最不能错过的就是2300多年前赵武灵王修筑的长城遗址,这是中国最早的长城。一座古朴的石碑、一座胡服射骑的雕塑,成为石拐旅游文化的地标。在猫土塔村山坡上,我们发现几处圆锥形的窑址,村民讲这是当年烧制瓷器留下的,窑址周边散落着瓷盆、大瓮和类似碌碡的物件,说明石拐烧制瓷器的历史也是比较久远的。

包头矿务局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自治区发展初期重要的基础能源供应基地,地区累计生产原煤2.1亿吨,为自治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来到已经荒芜的矿务局办公区,一座座五六十年代的建筑被高大的树木遮掩,办公楼、招待所、食堂、俱乐部无不显示出它昔日的辉煌,每一座建筑都挂着一个标牌:“石拐区历史建筑遗存”。50余年来,包头矿务局累计生产煤炭近亿吨,为包头乃至自治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看着办公楼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水泥标语,我们不仅为石拐人民几十年来为祖国建设事业作出的贡献油然而生敬意。

石拐区境内主要集聚着上百年的煤炭开采历史遗存。从时间上看,主要涵盖着清末、民国、日伪、新中国“一五”期间、上世纪70、80、90年代到如今的煤炭开采历史。从地理区域上看,主要包括3大片区:大发街道办事处片区,面积3.5平方公里,遗留着日本人掠夺性煤炭开采印证,留下了带有特殊符号的铁路、洋桥、洋行、电报局、日伪碉堡等遗迹遗址,还有50年代办公遗址及文革期间历史痕迹。五当沟街道办事处片区,面积3平方公里,矿山20世纪60-90年代符号痕迹清晰,有各时期办公楼、火车站、医院等生产生活遗存,其中街道、学校、矿工民居、临街店铺等遗址遗迹保存比较完整。石拐街道办事处片区,面积2.5平方公里,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符号痕迹清晰。

同行的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学院魏栋老师不止一次来石拐探访,他说,石拐各时期建筑、生活遗存保存完整、而且保有量较大,是自治区范围内一座无法比拟的建筑文化遗址宝库。

石拐:寻找记忆中的“煤炭之乡”

原石拐国庆乡农机厂。 图片来源:包头晚报 刘清成

石拐:寻找记忆中的“煤炭之乡”

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的原包头矿务局办公楼。 图片来源:包头晚报 刘清成

诉说昔日繁华的石拐老街

在当地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1958年曾被洪水袭击的旧石拐街区,那里的历史遗存更让我们感到震撼。老者讲,旧街区当时有一座关帝庙,依坡而建,庙有上下两层院落、大殿和配殿共五间,还有石碑两座,山门外有一对石狮和旗杆,山门处有一棵大杨树,树龄大约一二百年。而戏台坐落在其东南靠近河槽位置,戏台屋檐下悬挂着由德厚义敬献的匾额,落款时间为大清乾隆元年。

《石拐志》记载:1958年7月26日和8月7日,包头地区骤降暴雨,形成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冲毁石拐地区大量土地、房屋、机关办公设施、道路桥梁、仓库车辆,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共死亡48人。特大洪水淹没部分矿厂,冲走建筑2.5万平方米、汽车11辆,受灾单位达十几个,直接经济损失达1100多万元,日伪统治时期修建的铁路混凝土大桥也被冲毁。第一次洪水将关帝庙戏台冲击得摇摇欲坠,第二次洪水将戏台彻底卷入激流中,百年戏台毁于一旦。旧石拐街两旁原来的商店、银行、邮局、小学校、百货公司、澡堂、理发店、药店、医务所也满目疮痍。

7月31日,包头市委书记苏谦益到石拐矿区视察灾情并进行慰问;中央煤炭部领导也赶赴灾区慰问。1988年,石拐五当召公路大桥建成通车,石拐大桥的建成,从此避免了交通中断、人畜伤亡的灾难重演。

1958年那场大洪水,许多包头人还记忆犹新,洪水致使昆都仑河大桥冲毁,交通中断,昆区受淹,市区及郊区洪水漫溢,包钢等工矿企业一度停产,邮电通讯和铁路中断,110国道和包石公路被冲毁,东河护岸被毁、京包铁路中断。死亡112人,冲毁房屋6180间,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为此,1959年修建昆都仑水库。洪水过后,居民大都搬迁到了对面的新石拐,少数人仍然留下来。如今的旧街,空空荡荡,人烟稀少,走在街道两侧,时光仿佛倒转,一条街全部是六七十年代建筑,蔬菜、水果、糖业、邮局、农行、农机厂、物资站、小学校一应俱全,可以想象当年这里市井繁华、人流涌动,寺院里香烟缭绕,戏台上热闹非凡。

如今的关帝庙已经不复存在,原址上是凌乱的民居,那棵老杨树也只剩光秃秃的枝干,倔强地站立着。这条街唯一保存的清代建筑就是山西代县人孔昭明开设的“德厚义”商号旧址,但也就剩一面墙体,裸露的基石、斑驳的青砖似乎诉说着“德厚义”昔日的鼎盛。

同行的冯源老师,是包头文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对老包头商号特别是代州人开设的商号有深入的研究。他介绍:德厚义是包头的一家百年老字号,民国四年﹙1915年﹚山西陆军第一师进驻包头,听闻五当召喇嘛密谋购买枪支弹药,组织武装对抗当局的消息,师长孔庚派出一支部队携带大炮要炮轰五当召。消息传到五当召,五当召主事大喇嘛请孔昭明出面调停,孔昭明和孔庚同是孔氏第七十一世的昭字辈,由孔昭明出面斡旋使孔庚退兵。因此五当召与德厚义结下深情友谊,留下一句“有五当召就有德厚义,有德厚义就有五当召”的俗话。 民国初年曾经遭到土匪抢劫并放火焚烧,德厚义损失惨重,1948年德厚义包头总号撤回石拐,一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石拐粮食局。

从老街出来,我们又探寻石拐洗煤厂、陶瓷厂、水泥厂和石拐日伪时期建设的铁路大桥,如此丰富的建筑文化遗址宝库,让这次石拐之行收获满满。(包头晚报 刘清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