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上映《海上鋼琴師》刪減版?這票買的值不值?

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在國內上映,很多觀眾都喊著

“我欠它一張電影票!!!”。

而這部電影在內地上映實為其在內地電影市場的第一次公開亮相(說明我們之前看的都是網絡上的資源),這次正視的引進,很多人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去大銀幕前欣賞。

國內上映《海上鋼琴師》刪減版?這票買的值不值?

雖然說好評如潮,但我們也能發現,在電影熱映的時候,也會有不一樣的聲音出現,大部分人不滿意這部電影所提出的質疑,都是為此次公映《海上鋼琴師》“刪減版”而感到不滿意!

國內上映《海上鋼琴師》刪減版?這票買的值不值?

其實這裡要給大家科普一下,這次國內院線上映的並不是“刪減版”,電影資料上顯示125分鐘的《海上鋼琴師》(目前大家看到的版本),就是全世界公映的最原始版本。

國內上映《海上鋼琴師》刪減版?這票買的值不值?

而資料上的另一個169分鐘的加長版則是導演剪輯版,當年也只有在意大利放映過,所以目前我們在網絡上看到的資源,大部分都是導演剪輯版,所以,很多人才會在院線看到原始版後覺得自己是不是錯過了什麼,其實不是!大家放心!

你們看到的就是正版!

國內上映《海上鋼琴師》刪減版?這票買的值不值?

因為169分鐘的版本並沒有進行全球發行,所以我們想在大銀幕上看到這個版本,還是有點困難的,其實每一部電影背後都會有刪減版、加長版、導演剪輯版等不同的發行版本,所以才會造成現在這樣的誤會,而在《海上鋼琴師》背後,也因為這些版本的問題發生過長時間的爭執和故事……

影片當時進行海外發行的時候,導演就已經在原本169分鐘的基礎上剪掉了22分鐘,但是海外的發行商還是不太滿意,並要求他再次刪減,還不顧《伯爾尼公約》關於“電影的最終剪輯權屬導演”的規定,威脅導演說“如果不刪減,就不要海外發行了!”

所以我們後來才看到了全球發行的125分鐘的版本。

國內上映《海上鋼琴師》刪減版?這票買的值不值?

其實關於《海上鋼琴師》剪輯版與公映版之間的鬥爭,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導演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更多人看到,而商人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一個看的是金錢,一個看的是藝術,所以遭殃的只能是作品本身,不過好在我們現在兩個版本都能看到,唯一遺憾的還是169分鐘的版本沒有公映。

其實不管是哪一個版本的《海上鋼琴師》,電影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故事,我們都能很好的接收到,藝術家並不創作其他人認為是美好的作品,而只是創作他們內心深處強烈的衝動迫使他不得不創作的作品。我想,影片的成功所在就是把我們心中的另一個唯美的自我藝術化,至今無法忘記1900那孤獨卻不頹廢的眼神,無辜、彷徨、令人同情。

國內上映《海上鋼琴師》刪減版?這票買的值不值?

藝術不死

不只是在國外,國內關於電影剪輯的情況更加沉重,很多人都知道《大象席地而坐》背後的故事吧,導演胡波拍出了4個小時版本的電影,發行商和製片人當然是不會同意的,他們都認為這麼長的藝術片是沒有人看,也沒有人會買單的,所以強制要求胡波刪減電影120分鐘,不過胡波沒有妥協,最後還用生命完成了抗議。

國內上映《海上鋼琴師》刪減版?這票買的值不值?

完成這部電影用了一整年時間,而最終,沒有一幀畫面屬於我,我也無法保護它。它被外力消解掉了。(胡波,2017 年 8 月 26 日,《牛蛙》後記)

在導演胡波死後的四個月,他拍攝的《大象席地而坐》就獲得了唯一提名柏林電影節的中國導演作品,首映是早上八點開始,影票瞬間售空,時長四個小時的《大象席地而坐》在放映過程中,幾乎沒有人離場……

看到這樣的結果很驚喜,也很無奈。

國內上映《海上鋼琴師》刪減版?這票買的值不值?

關於導演無法掌握自己影片的質量,還有很多的例子,尤其是在好萊塢,導演與發行商之間的剪輯權爭奪問題屢屢發生:1984年《美國往事》發行商私自將229分鐘的導演剪輯版內容進行刪減,最後成品139分鐘,極大的傷害了影片與創作者,還降低了影片的質量;

國內上映《海上鋼琴師》刪減版?這票買的值不值?

1985年《異想天開》

,導演因為發行商把自己影片大幅度刪減,就自掏腰包在當時《Variety》上連續刊登廣告,並把發行方主席的名字用黑框亮眼的框柱,整的像是訃告一樣。

國內上映《海上鋼琴師》刪減版?這票買的值不值?

當然也有刪減出好結果的案例,其實“最終剪輯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大多數還是要看那邊比較強勢,有權有勢的人才能拿到剪輯權,而最終皆大歡喜的結局不過就是創作者與製片、發行達到統一,但是這樣的情況還是很少,每個人都不想刪減自己的作品,但是電影畢竟是一項集體創作的產物,無論是導演、製片方還是發行方都是站在各自最專業的角度去評判一部作品的價值,並不是每一個導演都懂這個市場的規則,也不是每一個發行商都明白電影要如何創作,只能說一部電影的誕生要經歷很多道坎,大家都不容易,還是希望互相理解吧。

國內上映《海上鋼琴師》刪減版?這票買的值不值?

人的一生有“舍”才有“得”,但又有幾個人會真“得”的單純,“舍”的堅決呢?

電影《海上鋼琴師》中,1900就是這樣純粹純淨的一個人,他寧肯拿一生的時間來造就他和鋼琴的緣分,人活著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不能否認現實的我們有各種強烈的慾望:金錢、權勢、感情等,但是縱觀歷史,有多少著名人物懂得取捨:韓信能胯下受辱方成大器,田忌和齊王賽馬,舍了小負之悲,得了全勝之喜。

捨得實在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藝術。

國內上映《海上鋼琴師》刪減版?這票買的值不值?

電影誕生之初的具體意義何在,現在已無從考究,但我尤其喜歡一句話:“電影應該儘量藝術地來到我們面前。”

多少年來,這些優秀的影片伴隨人們走過了一代又一代,能夠看到它們完美的呈現在我們眼前,就已經成為了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