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漢服“出圈”了?


穿漢服的年輕人,讓繁華的大都市分割成一半現代、一半古代,奇幻不已。穿漢服的年輕人,讓繁華的大都市分割成一半現代、一半古代,奇幻不已。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提到漢服,你會想到什麼?

是霓裳羽衣、身姿輕盈,還是寬衣大袖、行動不便?

這兩年,穿漢服出門成了一件越來越時尚的事情,有許多小姐姐、小哥哥將漢服當作日常服飾,穿去聚餐、逛街,甚至上班。

構思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正與兩個穿漢服的小姐姐打火鍋,只見她倆挽起長袖子、紮緊飄帶,靈活地將黃喉扔進翻滾的湯裡,涮3秒,夾起蘸醬,動作一氣呵成,隨風飄動的衣服上沒有沾上半點紅油漬。

那畫面,像極了古代仙人吃肉喝酒,就差吼一句:“店家,切二斤熟牛肉!”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袖子一甩,大口喝酒。


“有沒有一個時刻,你們會產生穿漢服真麻煩的想法?”目瞪口呆之餘,我好奇地問道。

“當然有!上洗手間時要把整個裙襬抱起來,甚至一件件脫掉;爬樓梯時容易踩到裙襬,還因此摔過幾次。”


她們表示,剛穿漢服的時候特別不適應,“有好幾次,袖子、飄帶掉進了湯裡,自己一身湯味兒不止,還弄髒了整鍋湯。”

可現在的她們,看起來特別自如呀。向來如此嗎?

“當然不是啦。早兩年,我們穿漢服出門會被圍觀,很多阿姨問我們是不是劇組的,那時覺得特尷尬。”

儘管抱怨不少,但她們的臉上掩蓋不住喜悅:“初次接觸漢服,是在古風歌曲和漫展中,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是:好美啊!當下決定,自己也要買一件,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塞滿一整個衣櫃。”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穿漢服是為了給自己鼓個勁”,告訴自己生活可以很特別。/一位不願露臉的小姐姐

與她們一樣,越來越多小姐姐被漢服的古韻之美迷倒,並將其改良成符合現代生活習慣的服飾。


放眼望去,大街小巷中滿是青衣羅衫、繡邊裙襦的影子,各式各樣的漢服層出不窮,為城市增添了一絲古風色彩。

漢服,就這樣在短短几年間,從小眾圈層裡走出來,一躍成為大眾潮流。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成為潮流新寵的漢服,非彼“漢服”

漢服並非特指漢代服飾,而是泛指漢民族服飾。清代,滿族統治者推行剃髮易服,改變了傳統的衣冠習俗,讓在歷史舞臺活躍幾千年的漢服出現斷層。

直到2003年以前,人們普遍認為漢服就是清代馬褂和旗袍,常常將漢服與韓服、日式和服搞混淆。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漢服、韓服、日式和服,傻傻分不清。/左起依次為《香蜜沉沉燼如霜》《江公主們的戰國》《新入史官丘海昤》劇照

發生在2003年的王樂天事件讓漢服重新回到大眾視線。


當年11月22日,電力工人王樂天身穿一針一線都出自親手縫製、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深衣”,在鄭州最繁華的街道上閒逛,所到之處引起路人大規模圍觀。


大家議論著這個奇裝異服的男人——路過一家賓館門口時,工作人員大聲驚呼:“快來看呀,日本人,穿著和服的日本人!”;在街角,一群小孩竊竊私語,好奇他是不是日本人。

那時候互聯網在中國已經普及,新聞記者們已經養成了及時上傳資訊的職業習慣,王樂天長袍飄飄的照片一夜間傳遍全國。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記者對王樂天的這張照片深感興趣,並以此為素材寫了一篇報道,將漢服帶到了國際,引來全球華人對漢服及漢民族文化的關注。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聯合早報》用了半個版面,報道這一位“奇人”。

2010年,首部以漢服為主題的漫畫《君思故鄉明》在互聯網上連載,被印刷成實體書後熱銷;

2014年,中央電視臺播放首部講述漢服復興的紀錄片《矢志青春》;

2017年,中國臺灣藝人林志玲身穿漢服造型的裙子,登上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

……

從此,漢服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成為藝術、文化的可視化形態,以其與生俱來的強烈視覺衝擊,時隔300多年再次讓世人為之驚歎。

隨著90後、00後長大,這群熱衷嘗試新事物、勇於逾越“規矩”和他人眼光的顏控群體,也被漢服的風韻美深深吸引。


他們喜愛漢服、敢於秀漢服、熱情傳播漢服文化,彰顯不一樣的靈魂,在充實自己青春的同時,也顛覆了大眾的傳統審美。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融入現代設計的漢服,成為90後的新寵。/圖蟲創意

據央視財經頻道《經濟信息聯播》,雖然距離2019年結束還有兩個多月,但品牌漢服的訂單已排到2021年後,產業總規模達到10.87億元。


據天貓發佈的《2018漢服消費人群報告》顯示,購買漢服的人數同比增長92%,95後成消費主力軍,成都穩坐“漢服購買力Top 1城市”的寶座。


某機構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漢服文化社團達2000多家,與2017年相比增加了46%。

某漢服連鎖品牌創始人表示,2018年的銷售業績比2017年增長了170%,2018年年底時,店鋪裡的衣服都被清空,“賣到沒有衣服可以賣”。

截至2019年10月8日,“漢服”持續佔據新浪微博的時尚美妝超話榜TOP 3位置,粉絲量多於“穿搭”“劉雯”“美妝”等涉及面廣、更加大眾的超話;#漢服#單個話題已吸引20.8億的閱讀量,這還沒加上週邊話題的數據。

數據之猛、漢服產業增速之快,讓人驚訝,知道漢服會越來越火,但沒想到會火成這樣。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拍攝漢服照,成為旅行的新潮流。/圖蟲創意

漢服為什麼越來越火?

它雖然談不上是“奇裝異服”,但無論是從著裝風格還是穿著實用性上來講,它都不符合現代人的行為習慣。


所以它究竟是怎麼火起來的?對於在互聯網裡“浸泡著長大”的90後、00後來說,穿漢服,到底是在穿什麼?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互聯網一代,因何愛上漢服?

作為對漢服感興趣,卻沒勇氣穿上街的旁觀者,我的擔憂來源於旁人的眼光——會否被路人視為“異類”而被圍觀、被指點甚至被議論?

這大概也是不少漢服“準愛好者”的擔憂吧。

打火鍋期間,兩位漢服小姐姐解答了我的迷惑:“你想多了。現在大家對文化的包容性很強,走在路上,向我們投來的目光都是友好的、欣賞的,甚至是鼓勵的。不信你就穿一回,到街上走一圈就知道了。”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如果有朋友作伴,我很願意穿漢服逛街。”

小姐姐們講起了自己和漢服結緣的故事。回想初次接觸漢服的時刻,多少有點羞澀和擔憂,這裡最好加入其中一個人的一兩句細節描寫,但讓她們堅持穿漢服、自願傳播漢服文化的原因,不只有動漫和網絡古風歌曲,還有商業、文化產業的側面推動。

首先,這幾年古裝劇特別多,《琅琊榜》《香蜜沉沉燼如霜》《如懿傳》《陳情令》《長安十二時辰》……隨口便能說上十部八部,每一部都能上熱搜、每一位主角的定妝照都會引起規模性轉發。


自帶流量的影視劇與明星,擴大了漢服的觸及範圍。


古人們身著款式各異的漢服,寬袍大袖、華帶翻飛,他們在熒屏上輕輕一揮衣袖,就把無數粉絲帶進了“漢服”這座寶藏山裡。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華麗的服飾,讓熒屏前的觀眾為之傾倒。/《長安十二時辰》

漢服搭上這股流量東風,完美“蹭”了一波熱度,將追星的人們轉化為消費者和實踐者,頗有一種“追著電視劇,就追上了漢服”的驚喜感。

其次,互聯網的發展,給漢服文化提供了更高效的傳播方式。


直播平臺上,流行起了漢服直播,原本在景德鎮賣瓷器的李雅婷就是其中一員,只見她身穿薄紗漢服、舉著瓷器解說的模樣,眼裡閃爍著對傳統文化的自豪。


在微博上搜索“古風妝容”等關鍵詞,能看到許多美妝博主的古裝電視劇角色仿妝,粉絲均在評論區大呼:已愛上古代的妝容、古人的造型太有韻味了!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美妝博主@六神abi發佈的周芷若仿妝視頻,吸引來44.7萬次觀看。/微博截圖

無論是做漢服直播的小姐姐,還是向大眾展現“懶起畫峨眉,弄妝梳洗遲”的博主們,都在一定程度上讓更多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側面傳遞漢服文化。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主播們藉助漢服吸引到更多觀眾,亦將漢服之美傳播出去。/中國青年網截圖

電商作為主流購物渠道之一,也對漢服熱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購物平臺上,各種主營漢服的店鋪聚集到一塊,各種款式、尺寸都有,漢服愛好者們不用再為“購買無門”而煩惱,更不用刻意訂做,購買成本下降,自然吸引更多人買買買,喚醒更多人的古風情懷。

以著漢服、誦讚辭為特色的啟蒙儀式成為新潮流,很多學校在開學儀式中融入傳統禮節,也為漢服熱加了一把溫。


早前,蘭州市一家小學舉行“開筆禮”,學生們身穿以長上裳、合領大袖為特點的漢服,老師在其額頭正中點上紅痣,並引導其敲擊大鼓、撰寫毛筆字,意為擊鼓明志、崇禮尚文,讓孩子們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並形成“漢服是日常服飾”的概念。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從小接觸漢服一代,傳統文化早已融入骨子裡。/圖蟲創意

過去,我們愛用“國外的月亮特別圓”調侃追崇外國文化的行為。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上漢服、迷戀漢服,並將對漢服的這份熱愛,延伸到書法、樂曲、茶飲等中國傳統文化上來。


這樣的熱情背後,是越來越濃的民族自信,根植於傳統文化的這份“美”,在年輕人的助力下,煥發出生機。

穿漢服,穿的是回望與珍藏。漢服熱,熱的是情懷與希望。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漢服之困

漢服,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具視覺衝擊的部分,古人早已將世俗人情、大山大河融入其中,當下的我們亦可如此。

漢服的背後是一片潛在商機,周邊文玩、漢服攝影、漢服主題餐廳等正在探出腦袋,試探性地張望這條新出路。

雖然前景被看好,但漢服產業卻愁眉苦臉,有三塊巨石擋在前路,投下陰影——

標準難以統一,是最大的頑石。“漢服”到底應該上衣下裳,還是衣裳連屬;應該寬衣大袖,還是修身窄袖;應該以黑色為貴,還是黃色為貴?


這些“技術問題”,就連“漢服圈內人”都爭論不出一個結果,生產商更是摸不著頭腦,因害怕貨品積壓而不敢量產。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那片星空那片海 貳》劇照

當漢服愛好者翻閱無數文獻後,好不容易分清每一個時期的服裝特色,以為自己能成為一個專業的“漢服人”,卻絕望地發現,適合自己穿的款式少之又少!


適穿人群範圍小,是無數漢服愛好者心中的痛:市面上售賣的漢服,雖然樣式豐富,但可選擇性卻非常侷限,絕大多數是為15-30歲且身材苗條的小姐姐準備的,適合30歲以上女性、適合男性的漢服少而又少,更別談適合老年人、孩子穿的款式了。


想穿又不敢穿的心態,讓大量潛在消費者望而卻步,大大削減了漢服的使用率和曝光率。

圈子排外、負面新聞多,是漢服愛好者用來砸自己腳的那一塊石頭。

漢服愛好者都有自己的小圈子,以群體的力量推廣漢服文化,但圈子能凝聚人心,亦能排斥外人,因穿了一件“盜版”的漢服而被當街辱罵、因混搭漢服而被嘲笑的新聞層出不窮,圈子內極強的身份認同感和特殊交流方式,給單純好奇但不想入圈的人設置了門檻,給文化傳播、招新造成困難。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山”與“正”,誰又能分清?/《獨孤皇后》

另一方面,許多穿漢服的人,並非真心喜愛,而是借其吸引眼球,博取扭曲的關注度,平白無故給漢服文化增添了許多負面新聞。


早前在蘇州街頭,一名女子身上僅披一件漢服薄紗,以接近全裸的姿態跳舞,一瞬間標註著“漢服”“裸奔”等關鍵詞的視頻引爆朋友圈。


許多真正熱愛漢服的小姐姐被氣哭——好不容易消除了大眾對漢服的異樣看法,此刻又有“蛀蟲”將其玷汙。

這樣的新聞,難免給人一種“漢服圈混亂”的觀感,這樣的誤會不消除,恐怕最終會演變為惡性印象,給行進中的漢服產業,再增一把阻力。

這些石頭若不拾起丟棄,日積月累必將鋪滿漢服產業前進的路,不僅無法成為主流文化,還會推倒到邊緣的角落。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漢服,本就應該是美的。/圖蟲創意

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曹植《美女篇》

妙齡女子身穿青衣羅衫,在湖邊撫琴、品茶,薄衣輕紗隨微風飄動,帶起桂花香氣,珊瑚和寶珠點綴在腰間。一動一靜間,叫人心馳神往。

中華幾千年歷史,漢服所展現的不只有藝術之美,還有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和信仰,這一系列傳統文化重新出現在大眾視野僅僅幾年的時間,是曇花一現,還是真正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還得看漢服產業如何突破現代審美與心理的隔膜。

不知道對於穿慣了破洞牛仔褲的90後、00後來說,當漢服的新鮮勁兒散去後,他們是會繼續關注漢服熱背後的文化,還是像丟棄任何潮流元素一樣、把曾經火熱的漢服扔進垃圾桶?

“出道即巔峰”,希望不是漢服產業的結局。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漢服產業超10億 有店鋪訂單排到後年 新京報網

論漢服產業發展現狀與發展前景 管理觀察

2018漢服產業報告 漢服網

2018年漢服消費人群報告 天貓

穿漢服的年輕人 第一財經YiMagazine

漢服“熱”了,你也來一件嗎?中經文化產業

漢服行業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儀鸞思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作者 | 穎寶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