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市大同鄉:種佛手瓜 一畝賺了5000元

 11月9日,在邛崍市大同鄉陶壩村,一個個佛手瓜掛滿枝頭,種植大戶趙齊春和愛人孔建瓊正在地頭忙著採收。夫妻兩人用揹簍將摘下來的裝好,再運到田邊,短短一個晌午,就採了1500斤左右。看到今年的好收成,孔建瓊的臉上笑開了花。


  趙齊春前一天就聯繫了一位成都當地的收購商,單次供貨6000斤,市場價格1元/公斤。由於趙齊春兩天內只能採收3000斤,他還聯合了4戶種植戶一起供貨。
  “前期經過‘為村’平臺的大力宣傳,收購商主動到農戶地頭收購,陶壩村的佛手瓜根本不用愁銷路。”趙齊春說。

邛崍市大同鄉:種佛手瓜 一畝賺了5000元

孔建瓊採收的佛手瓜。

規模發展佛手瓜
  佛手瓜,又名“土耳瓜”,是四川等地比較常見的食材。陶壩村村支書孔祥華介紹,該村的佛手瓜5月就上市了,比別的地方早兩個月,且能從5月採到12月,畝產上萬斤,效益6000-8000元/畝,瓜農按照標準規模化種植,純生態、無公害,因此深受消費者歡迎。
  據悉,陶壩村的主導產業佛手瓜目前已達到500餘畝,輻射八、九兩個村民小組,帶動農戶40餘戶,產值近400萬元。
  有十四五年種植經驗的趙齊春告訴記者,佛手瓜產量高、投入少,在南方,佛手瓜可以3年換種一回,冬季不爛頭,單株產量可以達到600斤,畝產最高約15000斤,但也是因為這些原因,這些“土瓜”很難變為“商品瓜”。
  2013年,趙齊春種了1畝多的佛手瓜,到了上市高峰,他要背到鄉鎮上去賣,十分辛苦不說,價格也十分低廉。後來,在村裡鼓勵和引導下,趙齊春等一批種植大戶帶頭進行規模種植,單是趙齊春就發展了30畝。
  2015年,陶壩村的佛手瓜實現了面積和產量的躍升,老百姓過去的荒林地、閒置地,變成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綠色田園。


成功推向市場
  不過,產量雖然上去了,但另一個問題接踵而來,那就是佛手瓜價格持續低迷,老百姓豐產不豐收。趙齊春介紹,2015年以前,他成片種植的佛手瓜,畝均效益不到2000元。
  “我們把農民組織起來規模發展佛手瓜,產量上來了但銷售還是滯後,主要原因就是大家分散幹,形不成凝聚力。”陶壩村法務委員、“為村”管理員鄭小琴說。
  鄭小琴過去常年在外面打工,“4·20”雅安蘆山地震後回到家鄉支援災後重建。2015年,她發起成立了陶壩村果蔬專合社,並擔任法人代表。但因為經驗不足,加上供銷信息不暢等原因,佛手瓜始終沒有打開銷售局面。
  “‘為村’平臺在佛手瓜產業發展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鄭小琴說。“為村”平臺是騰訊推出的一項服務,全國村莊都能通過報名申請,陶壩於2017年3月正式上線。平臺以騰訊為“連接器”,不僅能教會村民熟練使用社交工具參與村落治理,還能整合資源,為鄉村物產找到創造財富的方式。
  2017年10月,鄭小琴組織村民在平臺上發佈產品信息,她還主動在平臺上開通直播,讓全國消費者知曉了陶壩村這個地方有品質優良、價廉物美的佛手瓜。

  “這兩年佛手瓜價格比較穩定,原因就是陶壩佛手瓜的品牌知名度打出去了,市場看到我們這兒有這麼好的產品,紛紛來採購,穩定了價格,也保證了收益。”趙齊春說,“現在有不少的消費者聽到這個地方有佛手瓜,主動到我的地裡去採,每天還能為我多解決300斤左右的銷量。”
佛手瓜變“金瓜”
  如今,佛手瓜已經成為陶壩村的“金瓜”“銀瓜”,是老百姓的香餑餑。
  陶壩村9組村民何映真就種了20餘畝佛手瓜。她說:“2014年至2015年,為了發展產業,我們將過去的荒林地砍伐了種植佛手瓜,今年佛手瓜的均價在2元/斤,每畝賺了5000多元錢,總計有10萬元純收入。以前我們售瓜要背到兩公里外的集中收購點,很辛苦,現在商販到家門口來收,很方便!”
  佛手瓜燒雞、乾煸佛手瓜、佛手瓜絲、涼拌佛手瓜、乾煸龍鬚菜……陶壩村8組村民李恆明,最近在“為村”平臺上很活躍,還發起了“陶壩村拿手菜”這個話題,天天發佈佛手瓜有關的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