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蘇軍裝甲部隊,從防守到反攻,作戰手段可謂相當出色

面對戰場上的敵軍,除了要有靈活的進攻戰術,牢固的防禦工事同樣不可或缺。在蘇軍的防禦作戰行動中,設想了多種裝甲部隊使用方案。

二戰中的蘇軍裝甲部隊,從防守到反攻,作戰手段可謂相當出色

二戰時期的蘇軍

即前沿戰術防禦由堅固的工事和縱深梯次配置的戰線構成,由大規模炮兵和反坦克火力提供支援。坦克用在敵人可能的攻擊方向上,為步兵提供反坦克火力支援,並在局部反攻中充當先鋒。在戰役水平上,蘇軍大量的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將作為第二梯隊部署在後方縱深地區。

這些坦克的任務包括兩部分。第一是防禦。如果敵人突破了主防線,第二梯隊的裝甲部隊將向前推進實施反擊,以收復前線。第二是進攻。蘇軍防禦作戰的主要目標是以其縱深戰術防禦來消耗敵人主要攻擊部隊的力量,為第二梯隊的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實施反攻創造機會。同時反攻的目的也不僅僅是收復前線,而且是要把攻擊擴展到蘇聯領土之外敵人的後方,給敵人致命一擊。這種打法對敵軍來講可以說是出其不意的。

二戰中的蘇軍裝甲部隊,從防守到反攻,作戰手段可謂相當出色

T-34中型坦克

按照這種方式,蘇軍的防禦和進攻行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首要的是創造條件,實現由防禦到進攻的無縫隙轉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庫爾斯克戰役中的作戰行動,就是蘇軍在進攻前以堅固防禦來消耗掉德軍進攻主力的典範。

二戰中的蘇軍裝甲部隊,從防守到反攻,作戰手段可謂相當出色

網絡摘選庫爾斯克戰役圖

庫爾斯克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德國與蘇聯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大型會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場對攻戰役,同樣也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的大規模進攻,意圖通過對蘇軍造成大量傷亡從而全面奪回戰略主動權。在此戰役中,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68萬名士兵和6044輛坦克。(數據借鑑於二戰歷史資料)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蘇軍事先就已獲取德軍要進攻的情報,因此提前建立了三道縱深梯次防禦線來抵制德軍的進攻。當然,這個消息同樣被德軍第9集團軍司令莫德爾發現,並認為當前已經失去最佳的進攻機會,應該放棄這次進攻。但在德軍其它指揮官的建議下,希特勒雖然顯示出猶豫但最終還是同意了進攻計劃。

二戰中的蘇軍裝甲部隊,從防守到反攻,作戰手段可謂相當出色

庫爾斯克戰役中的德軍坦克

可戰爭的結果是,蘇軍利用精心設計的縱深超過100英里防禦線,消耗了德軍大量的兵力,並促使希特勒最終取消了進攻開始撤退。此時的蘇軍雖然同樣傷亡慘重,但還是決定立刻發起反攻,在德軍慘重,士氣崩潰的情況下,給予了其沉重的打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