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國汽車工業前行的排頭兵


上海:中國汽車工業前行的排頭兵

夾具俠-技術案例、夾具資料,添加小編微信(bbRichard2018),加入8千人社群,共享夾具知識!

從汽車維修業起步,到“上海牌”小轎車年產量突破5000輛;從最早開啟合資項目的談判,到成立了我國首家合資汽車研發中心;從產銷規模躍居全國第一,到走在“新四化”道路的最前列,上海汽車工業走過了坎坷波折的70年,砥礪前行的70年,同時也是波瀾壯闊的70年,不斷奮進取得新成績和突破自我的70年。令人驚異的是,中國汽車工業並不是從這裡起步,卻在這裡實現了由小變大,正走在由大變強的道路上。上海汽車工業70年,不僅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縮影,更是中國汽車工業的一卷美麗篇章。

上海:中國汽車工業前行的排頭兵


上海:中國汽車工業前行的排頭兵


上海:中國汽車工業前行的排頭兵

■探索期:名噪一時的上海牌小轎車

上海是我國著名的經濟中心,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這座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汽車的城市,卻並不擅長汽車製造,也沒有被列入最早規劃的汽車工業版圖中。這一情況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才發生改變,在1957年和1958年兩年的時間裡,上海市成功填補了轎車、客車以及載重車三大類產品製造的空白,開創了上海市汽車工業的歷史新面貌。

1958年5月,第一輛國產小轎車——東風CA71在長春問世之後,上海市也受到了極大鼓舞,決定動手造國產小轎車。當時,上海汽車裝修廠選中的參照對象是奔馳220S,經過半年時間,在1958年9月28日,第一輛樣車裝配完成,名為“鳳凰”,與東風CA71車頭的銀龍造型相呼應,寓意“龍鳳呈祥”。但與東風CA71的情況大同小異,當時上海汽車裝配廠的製造水平也很低,鳳凰牌轎車可以說是“照葫蘆畫瓢”,當時的翼子板和車頂都是工人用榔頭純手工敲打完成。

上海市第一輛公交車誕生得比小轎車更早一些。1957年4月,上海客車修理廠採用解放牌CA10型貨車底盤,試製出第一輛國產公交車。1958年10月,上海客車修理廠又聯合幾家汽車生產企業,成功試製出海燕CK730微型汽車。

1958年5月,上海貨車修理廠也試製成功第一輛4噸級載重汽車交通牌SH140,駕駛室為平頭方型雙排座,動力系統配裝最大功率90馬力的6缸發動機,正式拉開了上海市貨車製造的帷幕。

1960年8月,上海汽車裝配廠遷址到安亭,正式更名為“上海汽車製造廠”。1963年,上海轎車工業重新啟動,在當時上海機電局的支持下,上海工人硬是搞出了自己的六缸發動機。1964年,改進後的小轎車實現小批量生產,改名為上海牌SH760型轎車,當年生產50輛。

上海牌轎車一出現,就立刻成為我國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接待外賓的主力車型(紅旗屬於高級豪華轎車,高級別官員才能乘坐),也因此成為私人轎車市場還未開放的年代裡,最“親民”的轎車產品。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上海弄堂裡,新娘出嫁如果能有一輛上海牌小轎車做婚車,一定會引起不小的轟動。

1979年,上海牌轎車累計產量達到1.7萬輛,1980年,年產量突破5000輛。從早期只能勉強自主生產車用半導體收音機、喇叭、車外天線和小標牌等配套件,到年產5000輛整車,上海在汽車工業領域取得的成績實屬不易,與一汽、二汽不同,上海汽車製造廠始終依靠的都是地方投資、地方建設,完全可以說是“自力更生”的結果。

■起步期:上海大眾艱難國產

上海:中國汽車工業前行的排頭兵

1983年4月11日,第一輛桑塔納組裝成功

上海汽車產業的發展得到了國家的肯定,1978年,在原國家計委、原國家經委和原外貿部聯合向國務院上報的《關於開展對外加工裝配業務的報告》中,上海成為“引進3條汽車裝配線”的其中之一。在得到“轎車可以合資”的批示後,上海汽車與大眾集團的合資項目很快就確定了下來,這也是當時最早啟動談判的合作項目。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個項目的最終落地竟然經歷了長達6年的時間,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原秘書長、饒斌之子饒達曾撰文用“最少有八九次差一點下馬”來形容當時合作的艱難。在雙方的不懈努力下,1984年10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最終簽署了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現為”上汽大眾“)合營合同。

上海:中國汽車工業前行的排頭兵

1984年10月12日,上海大眾舉行奠基儀式

長期談判也導致上海大眾錯失了成為國內第一家合資車企的機會,但在最早一批成立的3家中外整車合資企業裡(另外兩家是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和廣州標緻汽車公司),只有上海大眾至今仍存,且始終在中國汽車市場處於第一陣營中。上海大眾的成功不僅是因為成立時間早,更重要的是雙方在合作之初便誠意十足,後來不遺餘力地實現了產品的百分百國產化。

作為上海大眾的第一款產品,桑塔納的國產化之路走得相當艱難。在雙方簽訂的合作合同裡,有一份7年之內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的計劃表,但對於當時汽車工業體系處於起步階段的上海來說,要實現這一目標談何容易。1987年,當時的上海市市長江澤民宣佈,汽車工業是上海的第一支柱產業,且成立了“支援上海大眾建設小組”和“桑塔納國產化辦公室”,加快了桑塔納國產化進程。1990年,桑塔納轎車國產化率突破50%;1991年底,國產化率達70.37%,成為我國第一個告別CKD生產方式,免於國家進口許可證的車型;到1993年,桑塔納國產化率超過80%,上海大眾累計生產桑塔納轎車達到10萬輛,佔到全國轎車產量的四成左右,成為國內首家建成具有初始經濟規模的轎車生產基地。

另一方面,曾代表一個時代的上海牌小轎車,在1991年11月25日舉行了最後一輛車的下線儀式,共生產7.9萬輛。1992年1月1日,承接了18個桑塔納國產化配件項目的上海汽車廠併入上海大眾。

1993年對於上海汽車工業來說,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銷售總額達311.8億元,實現利稅33.5億元,已連續兩年位居上海市工業系統的榜首,工業總產值達162億元,佔全市國民經濟總產值(GNP)的1/10。至此,在超過原上海第一支柱產業輕紡工業後,汽車工業作為上海第一支柱產業的地位初步確立。

■進階期:成立國內首家合資汽車研發中心

從1994年開始,上海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翹楚。在1994年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評選中,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首次以高達307億元的銷售額摘取桂冠,按利稅總額排序,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在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中排到了第8位。此外,隨著桑塔納國產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上海成長起了一大批起點高、批量大、專業化、質量優、年產值超億元、年利潤突破千萬元的零部件企業,到1994年底,為桑塔納配套的數十家零部件企業都形成了20萬輛的整車年配套能力,上海汽車零部件工業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1995年9月1日,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進行轉制、改組,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和上海汽車有限公司宣告成立,這一時期,上海汽車工業已成為上海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

1997年,上海汽車工業迎來了第二個合資項目的落地。1997年3月25日,中美合資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暨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成立,這是當時中美兩國之間最大的合資項目,被稱作當年上海的“一號工程”。

依靠當時上海已經逐漸發展起來的現代汽車工業體系,1999年4月,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批量投產,從1997年1月在上海浦東金橋工地打下第一根樁,到批量投產,只用了27個月時間,創下當時國內整車廠建設速度之最。

與其他合資項目最大的不同是,上海通用(後更名為“上汽通用”)採用建設整車廠與汽車研發中心雙軌並行的運作方式,當時在國內屬於首創,1997年6月成立的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是中國首家合資設立的專業汽車設計開發中心。1999年6月13日,泛亞技術中心推出了第一輛由中國設計師和工程師為中國人設計製作的概念車——“麒麟”,並在同年的上海車展上亮相。

2002年,作為上汽和通用汽車成功合作的延續,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通用汽車中國公司和柳州五菱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在廣西南寧舉行了三方合作項目簽約儀式,三方分別持有新公司50.1%、34%和15.9%的股份,再一次開創了“中中外”合作模式的先河。

在合資企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上海市開始著手搭建汽車行業的產學研合作平臺:1996年,上汽集團捐贈6000萬元成立“上海汽車工業科技發展基金會”;1997年,上海汽車金屬材料研究工程中心在上海大學揭牌;1999年,上海汽車風洞實驗中心在同濟大學成立;2001年,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上海物資(集團)總公司等單位投資組建的上海國際汽車城正式掛牌;2002年,國內首家由企業自行創建的汽車產品自主開發研究機構——上汽集團汽車工程研究院正式成立。

2003年,上海市全年汽車工業總產值和工業銷售產值首次雙雙突破1300億元大關,汽車工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2%,在6個重點發展的工業行業中排名第二,增幅居6個重點發展工業行業之首。與此同時,當年汽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226.28億元,佔全市工業利潤總額的28.1%;上繳稅金總額102.92億元,佔全市工業上繳稅金總額的19.6%,利潤、稅金總額均居全市各工業行業首位。“上海汽車工業成為本市工業的中流砥柱,繼續引領中國汽車產業高速增長。”上海市統計局的統計資料裡如是評價。

上海:中國汽車工業前行的排頭兵

上汽通用汽車車身車間

■引領者:海外併購第一家

2004年,上海汽車工業迎來了發展新曆程。在當年美國《財富》雜誌公佈的世界500強排名中,上汽集團第一次以117.54億美元的總銷售額進入榜單,總排名為第461位。也許這是一個信號:上海汽車業開啟了向外走的第一步。

2004年12月,上汽集團以6700萬英鎊收購了英國羅孚75、25車型的核心知識產權及K系列汽油發動機、L系列柴油發動機等技術。這一技術為上汽打造自主品牌奠定了基礎,2006年10月,上汽自主品牌榮威正式發佈。

2005年1月27日,上汽集團向韓國雙龍汽車公司債權團支付5900億韓元,完成交割手續,獲得雙龍汽車48.92%的股份,正式成為韓國雙龍汽車的第一大股東,上汽集團成為國內第一家走出國門,完成海外併購的汽車企業。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上汽集團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用自己的經驗和教訓為後來者提供了參考和借鑑。

2006年,上汽集團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全年銷售整車超過134萬輛,成為全國汽車集團中銷量最大的企業,同年實現集團整體上市,是國內首家在A股市場實現整體上市的汽車企業。隨後,上汽集團開始以併購的方式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生產線:2007年12月,上汽與躍進簽署合作協議,躍進集團下屬的汽車業務(躍進、依維柯、菲亞特、名爵四大品牌車型)全面融入上汽,完成併購的上汽擁有了榮威、名爵兩個具有英倫血統的自主乘用車品牌,並且具有完全知識產權與生產能力;2009年,上汽集團全面收購英國LDV商用車公司MAXUS品牌知識產權及技術平臺。2011年,上汽發佈全新商用車品牌MAXUS大通,並推出了首款車型V8等。

除了上汽集團以外,上海汽車工業整體均呈現了快速發展的態勢,在上海汽車城以及上海市的各類政策吸引之下,國內外知名汽車企業紛紛前往上海建立研發中心或生產中心。2009年,上海汽車製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566.79億元,實現利潤351.72億元,年產汽車125.03萬輛。到2014年,上海汽車製造業企業數量上升至527家,平均從業人員23.16萬人,工業總產值達5364.95億元,工業銷售產值5322.28億元,年末資產總計5511.02億元,主營業務收入6645.7億元,利潤總額1062.29億元,稅金總額373.94億元。

上海:中國汽車工業前行的排頭兵

榮威RX5

■開拓者:積極擁抱“新四化”

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趨勢的逐漸形成,上海汽車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和包容姿態,再次走在了發展前沿,成為了開拓者。

在電動汽車領域,2015年,威馬汽車和蔚來汽車先後落戶上海,這兩家目前均處於新造車企業的“頭部”位置。在今年1~8月累計銷量統計中,蔚來汽車和威馬汽車分別以11779輛和10687輛的銷量成績位居第一和第二。2018年7月10日,上海市政府和美國特斯拉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特斯拉也成為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領域放開外資企業股比限制後的第一家獨資汽車品牌。2018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車新車註冊登記量為7.4萬輛,同比增長20.2%。

在智能網聯領域,2016年,作為國內首個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上海智能網聯示範區開園,規劃到2020年,通過嘉閔高架等道路智能改造,形成汽車城與虹橋商務區兩個城市獨立共享交通閉環,覆蓋面積達到150平方公里,測試車輛爭取達到萬輛級;2018年3月,上海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發放了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號牌;今年9月,上海為上汽集團、寶馬和滴滴頒發了智能網聯汽車示範應用牌照,成為國內首個為企業頒發該項牌照的城市。

在共享化領域,2017年,上海汽車集團和上海汽車城共同出資成立環球車享汽車租賃有限公司,EVCARD和e享天開,經過兩年來的摸索,有望實現盈利;2019年,滴滴出行與德國大眾在上海市成立了合資公司,開展以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為中心的共享出行業務。

在國際開放的道路上,上海也始終是開展先行先試的重要地區之一。2015年1月,上海自貿區汽車平行進口試點開閘,正式拉開了我國平行進口汽車試點工作的帷幕。 2018年,我國汽車產銷遭遇了首次下滑,2019年,“寒冬”仍在繼續,但2019年上半年上海市生產總值仍完成了1.6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9%,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快速增長,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1.1%,產值也同比增長了6.7%。工業投資增長強勁,汽車製造業同比實現了54.9%的增長。

回望上海汽車工業發展的70年曆程,汽車工業早已不再是上海的支柱產業這麼簡單,它正在成為拉動乃至推動上海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也已經成為上海走向世界的一張閃亮名片。

上海:中國汽車工業前行的排頭兵

想要學習更多夾具知識,加入夾具俠獲取

1.液壓夾具設計課程30課

2.機器人及夾具設計資料100GB

3.基礎夾具設計論文6GB

上海:中國汽車工業前行的排頭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