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监测拍摄到黑熊活体

中国新报讯(陶国华 李金莲 张勇华 记者 刘鹏飞摄影报道)近日,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时,利用生态监测系统再次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的影像。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监测拍摄到黑熊活体

画面中,一只体态饱满的黑熊小心翼翼地从监测镜头前走过,不时回头观望,显得特别警惕。据工作人员介绍,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黑熊属于亚洲黑熊,具有头圆、耳大、眼小等特点,主要分布在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等国家和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栖息着大量珍稀野生动物。这次监测拍摄到的黑熊是继2018年3月和2019年6月两次拍摄获取到黑熊活体后,再次利用生态监测系统拍摄到的野外自然环境状态下黑熊的清晰影像资料。

据了解,雷公山保护区生态监测系统采用了“互联网+生态监测”的科技手段,实现对雷公山保护区野生动物实时的动态监测,通过系统可以时时掌握雷公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种类、分布、生长等情况。今年9月份该系统投入使用后,通过系统监测拍摄到黑熊、白颈长尾雉、白鹇等一二级野生动物30余种,系统的建成为保护雷公山保护区野生动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技科科长余永富说,下一步,保护区将采取三项措施,加强监测和保护工作。第一是加强野生动物的监测,通过布设红外线相机,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智慧平台的建设来加强野生动物的监测,掌握动物的种群数量,还有栖息地环境各方面的情况,掌握家底之后,为保护提供依据。第二,推进黑熊监测,推进兽类科研项目的研究,进一步的掌握野生动物的各种状况;第三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设施的建设,包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建设,为保护动物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森林面积从2006年的62.84万亩增加到65.38万亩,森林覆盖率也从2006年的88.76%增加到了目前的92.34%。截至目前,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鉴定的野生动物有229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林麝、豹、云豹、白颈长尾雉4种,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红腹锦鸡等31种。

本次发现的黑熊,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视觉听觉比较灵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