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李林: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物理学家李林: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物理学家李林: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01

李林是谁?

科学院院士是普通人难以企及荣誉,也是对科学家最高赞誉之一。

然而有一家人,两代出了三位院士。

李林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女儿,她的丈夫是生物化学家邹承鲁,而她自己是物理学家。

这位传奇女院士的人生,更多是默默无闻的贡献。

她到底做过什么?

物理学家李林: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李林

02

有故事的童年

李林出生时,父亲李四光已经在地质界小有名气,并在北大任教,母亲也是教师。出生名门的李林童年是快乐的,但她并没有成为娇滴滴的公主,而是在父亲李四光的影响下,做了一个科学家。

小时候,李林跟随父亲满世界跑,抗战时期,辗转到广西读书。当时报考的高中规定,初中生只有受过军训,并到前线参与战事后,方能报考。

母亲心疼女儿,想让她报考别的高中,但父亲李四光和李林自己坚持报考。

李林原名李熙芝,为了报名,改名李林,之后同学都叫让她李林。

当然,学生上前线只是做后勤工作,但依旧有同学牺牲了。李林晚年谈及此事时,还清楚记得牺牲同学的名字。

物理学家李林: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上前线的经历李林很少有提及,但经历战火之后,她深刻的体会到,知识和科技,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李林高中时期,成绩优异,本来自己是想学医的,在母亲建议下改学机械。并考取了广西大学机械系,成了机械系唯一女生。

李林那时认为人和机械都差不多,只要能救国就行。

在广西失守之后,日军的飞机在桂林天空肆虐。李林树立了航天报国的理想,并不顾母亲的担忧,只身到成都航空研究院任职。

物理学家李林: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邹承鲁

03

留学海外,找到挚爱

抗战胜利之后,李林获得了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的机会,并获得了金属物理专业的硕士学位。

这段在伯明翰大学留学的经历,对李林非常重要。她不仅在学术上做到了术业有专攻,也接触到世界前沿技术和人才,还遇到了一生挚爱邹承鲁。

邹承鲁的童年和李林有着同样的经历,经历过家国沦丧,都抱着读书报国的理想,来英国留学。

李林对满腹经纶,并年轻帅气的邹承鲁颇有好感,二人在数学和物理方面有可以讨论的话题,都很欣赏对方,一来二去,就产生了爱情火花。

物理学家李林: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李四光夫妇来英国访问时,也对邹承鲁非常欣赏。最终李林和邹承鲁在英国喜结连理。

李林是一个实诚的人,在学校里勤工俭学,不小心搞混了一个石头。其他同学们弄混时都不在意,只有她认真的记录下来并反应给教授。本以为会丢工作的李林,因为她诚实的行为,让教授很赞赏,并资助她继续深造。

她的丈夫也是个讲真话的人,在国内因为讲真话,也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夫妻二人却很对脾气。

物理学家李林: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邹承鲁

04

为国三次改行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林夫妇急不可待地想要回国。李林的在博士论文《低碳钢的时效硬化》完成后,答辩完第二天,和丈夫就踏上了回国路程。

李林在剑桥的博士学位证书都没来得及领取,就急匆匆回国了,她的博士学位证书在30年后,才被导师丁纳教授带过来给他。

对于李林夫妇来说,一刻都等不了了,振兴祖国是她一辈子的梦想。

回国后的李林,接到的第一项重要任务,是以铁代钢。当年我们钢铁工业极为落后,年产钢铁仅仅只有5万顿,根本不能满足需求。

国内钢铁技术长期落后,李林入职于上海冶金所,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同事完成了“球墨铸铁”的攻关,在钢铁技术上向前走了一大步。

物理学家李林: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当时的技术放到现在自然是落后了,但为当时解决了燃眉之急,代替了部分钢铁进口。因为成绩出众,她和其他两位女科学,一起获得了上海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正当李林埋头研究金属的时候,钱三强找到李林,问她愿不愿意开展原子能相关的金属材料研究。

李林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当时她说过:

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物理学家李林: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这个改行对于李林来说是很困难的,很多知识都需要从头学起,更艰难的是,因为原子能行业属于高机密行业,参加了就意味着要保密,自己做什么也不能和丈夫邹承鲁说,并且还有忍受长期分离。

此后李林参与了原子能事业长达13年,这十三年不仅要忍受和丈夫长期间的分离,还要冒着被辐射的危险工作。

因为核燃料元件有很强的辐射,会影响生育,通常是不让女性参加的。但李林作为金属物理研究室副主任,一直坚守在第一线。

这十三年,李林的成绩也是斐然的,从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再到后来的核潜艇,上面都有李林团队的研究成果。

物理学家李林: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年过半百之后,李林又服从国家安排,从事超导材料的研究。当时超导材料属于尖端科技,国内做这方面研究的很少。长时间的封闭,国内人才短缺,李林这位年过半百的博士,因为有金属材料学的背景,这个重任只能由她来扛。

这次转行,李林同样是不负众望,用自己设计的吸气溅射仪第一次在中国制备出了临界超导转变温度最高(23K)的A15相铌三锗薄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获得了一席之地。

李林三次改行,每一次都做的很出色。有人曾说,李林博士如果在英国,可能会做得更出色,不过李林曾说过:

当时我27岁,只想回国工作,现在不少人对物质那么容易受刺激,我们那时好像没有那么多物质要求,当时觉得对比其国内其他同行,我每月一百多工资已经很满足了。

物理学家李林: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05

晚年生活

后来因为夫妻二人贡献突出,同时获得了科学院院士的荣誉,也完成一家三院士的壮举。但对于李林来说,荣誉并不重要。

耄耋之年的李林,依旧在校园内带着博士生,研究生,她已经不记得代过多少个学生了。

李林和丈夫经常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办公室里面放着两台电脑,夫妻二人工作的时候,基本不说话,各顾各的忙工作。只有休息的时候,才会一起练太极,种花,听莫扎特。

至于休假,二老却互相埋怨对方不休假。

“他(她)呀,别提了,一休息就生病。”

李林晚年生活也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想采访都能很难,她曾说自己学生都教不过来,哪有时间接受采访。所以关于李林的视频文字资料很稀少。

物理学家李林: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06

科学家的操守

李林的丈夫邹承鲁,是一个刚正不阿的科学家,晚年经常在公开揭露学术造假行为,得罪了不少学校和教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水变油”事件,当时承受了很大压力,但妻子李林坚定地站在他身边。

对于他们来说,科学是参不得假,李林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的。她认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遵守科研道德,不偷懒,不造假。

科学家的家风,从父亲李四光开始,得到了很好的示范。

物理学家李林: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07

李林博士作为女科学家,牺牲自己,为国家三次改行,祖国哪里需要她,她就去哪里。不仅为钢铁事业、原子能事业、超导材料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还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精神财富。

科技报国的精神,端正的科研态度,不管过多久,都值得我们怀念!

物理学家李林: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end————————

尔知语录,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