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增發大軍來了?別慌

紅刊財經 張俊鳴

許久不見的公開增發近期再度出現,上週拓斯達(300607)和紫金礦業(601899)都順利完成,其中前者是創業板公司首次公開增發,而後者募集資金高達80億元;此外,還有新泉股份(603179)、能科股份(603859)等多家公司準備實施公開增發,這些已實施或擬進行的公開增發,募資規模超過120億元,雖然和定向增發、可轉債等再融資方式相比規模還比較小,但五年來公開增發再度現身,也引發投資者的關注。

公開增發大軍來了?別慌

這一再融資方式是否會成為A股的“抽水機”?筆者認為,由於存在眾多約束機制,各方利益博弈之下,公開增發仍屬於比較“小眾”的融資方式,對股市整體的影響並不顯著;而對持股或計劃買入相關個股的投資者來說,公開增發對股價的影響不容忽視,需要冷靜務實做出決策。

相比定向增髮針對少數特定投資者,以及配股僅針對原股東,公開增發的籌資對象更廣泛,既有原股東按比例配售申購,又有針對全體A股投資者的部分;發行的價格也更接近市場價,同時增發股份沒有鎖定期,發行完成之後復牌首日即可上市流通。雖然優勢不少,但過去數年公開增發一度斷檔,甚至在2015年的牛市中也難覓蹤跡,反而是定向增發大行其道。

其中原因有三個:一是公開增發只能募集現金,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購買資產,一般都是圍繞公司現有主業進行;相比之下,定向增發可以讓資產折價入股,收購的資產也可能讓公司在併購重組中尋找到新藍海,增加股價更多的想象空間,對股價的推動力更大;其次,公開增發相比定向增發,發行價較市價的折扣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資者參與的意願;第三,公開增發對上市公司的分紅狀況、財務指標等有更高的要求,將許多上市公司排除在外,適用範圍遠不如定向增發。

如今公開增髮捲土重來,整體來說仍然是個例,只是上市公司籌資方式多元化的折射。對大部分公司來說,實現公開增發的難度比定向增發要大,甚至也比配股要大。再融資政策鬆綁更多利好的是定向增發,對公開增發吸引力的提升程度並不大;特別是公開增發一般採用餘額包銷制,對承銷商的定價能力、選擇市場時機提出較高的考驗,一旦定價過高導致承銷商被迫吃下大量增發股份,對其將形成資金擠佔,且快速套現也會面臨虧損割肉的風險。

歷史上,在以往A股不多的公開增發案例中,就曾經出現過承銷商被迫吃下鉅額增發股份,並在二級市場上“折價大甩賣”的案例。

最典型如2011年3月的長江證券公開增發,在發行前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盤集合競價出現放量跳水,導致當天收盤價大幅低於定增價出現“倒掛”,不得不將增發規模從6億股下修至2億股。儘管如此,承銷商東方證券也被迫吃進1.1億股成為大股東。此後半年,東方證券不斷減持退出十大股東,保薦承銷費用雖然高達4800萬元,但也很難抵消割肉賣出的損失。此外,2008年中國平安計劃採取公開增發募資千億,最終也因為市場“用腳投票”股價大跌而被迫取消。顯然,公開增發在目前的規定下受到較多的制約,在相關規定沒有大幅度修改之前,依然只是一種比較“小眾”的募資方式,屬於零星個例的可能性較大,對市場整體的影響不應過分誇大。

公開增發大軍來了?別慌

附圖:長江證券日線圖,2011年3月3日

因此,對手中持股沒有涉及公開增發,或者以持有基金為主的投資者來說,公開增發的直接影響不大,但對手中持股涉及公開增發的投資者來說,一些重要的數據還是需要高度重視的。

首先是增發價和市價之間的差價,一般來說增發價會略低於市價,但如果遇上整體市場的波動,不排除相關個股會受到影響而出現“倒掛”的現象。因此,對持股者來說,如果公佈的增發價低於市價,不妨選擇賣出部分股票,回收資金參與公開增發的配售,實現一定程度的“高拋低吸”,降低持股風險。

其次,要密切關注參與增發的對象。如果參與增發的對象中,大股東足額認購或有相關的產業資本積極參與,則反映出這些嗅覺敏銳的資本願意用真金白銀注資公司,增發價對應的投資價值也就比較高,繼續持股甚至參與增發配售是比較好的選擇;反之,如果增發股份大部分由二級市場投資者特別是個人投資者認購,則需要高度警惕是否存在圈錢的可能。

第三,募資的投向也需要高度關注。上市公司募資投向是否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是影響股價中長期走勢的關鍵。這點不僅需要持股者高度關注,也是未來增發完成之後,計劃買入的投資者所需要高度關注的。

此外,如果出現承銷商大比例包銷,投資者需要高度警惕,出現階段性拉昇可伺機先行賣出。主要原因在於,承銷商很難成為長期的基石投資者,反而會尋找機會套現賣出,成為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對手盤,而且拋壓比較集中;即使承銷商被套,考慮到其獲得承銷費用,實際持股成本比增發價要低,賣出套現的內在動力依然不容小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