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上個世紀的漢語教材,寫盡了舊時北京的美

1932年,傅芸子赴日任京都帝國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講師,主講中國語言文學。他編寫了一冊《支那語會話篇》,體例仿法國的《小巴黎人》(關於法語基本對話的小冊)、英國的《小倫敦人》(關於英語基本對話的小冊)、德國的《小德國人》(關於德語基本對話的小冊),故又名《小北京人》。

日本上個世紀的漢語教材,寫盡了舊時北京的美

全書共四十八課,從“下船晉京”、“投宿旅館”開始,講旅居北京者日常生活所需用語,到參觀訪問遊覽娛樂,再到北京名勝古蹟寺觀臺閣之概述,間以四季景物、三節風俗,以“辭行返國”為終,末附北京內外城地圖。其中第十九、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九四課為吉川幸次郎撰寫,有關在中國參觀圖書館、參觀大學、訪問學人、與舊書店主人對話,應該是吉川為照顧去中國訪學的日本學者特地編寫的課文。全書上方皆附日文釋義,為倉石武四郎所注。此書編印校勘、內文配圖,也都由倉石完成,是一部情節完整、掌故精熟、文辭雋永的作品,完全可當舊京風物的小集子閱讀,意趣頗似《春明鱗爪錄》、《春明雜記》等書。且對話內容溫和典雅,恍聞故國之音,茲舉數例如下。

譬如第四課《春季景物》中講花兒的一段:

(客)一晃兒又到春天了。這兩天天氣很暖和,您沒上公園麼。

(主)我上禮拜去了,桃花已經開敗了,刺梅剛開,丁香、榆葉梅都開了。

(客)您書房前面的兩棵海棠,開的真好,總有幾十年了罷。

(主)倒有六七十年齡,還算不了甚麼。要說起海棠來,從前得讓極樂寺的,李越縵很有詩稱賞它。近年得讓恭王府萃錦園的海棠。舍下這兩棵海棠,一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日本上個世紀的漢語教材,寫盡了舊時北京的美

恭王府的海棠

(客)請問丁香屬那兒有名。

(主)那自然得讓法源寺的了。那廟裡有三四百棵丁香,最老的還有明朝的呢。開的時候有人叫它作香雪海,花的繁盛,可想而知了。

(客)可惜這兩種花敝國不很多,我很喜愛它的。

(主)回頭我叫人給您掐點兒,留您回去插花瓶去。

(客)別掐了,留您看罷。

(主)不要緊,不要緊。有的是。

(客)芍藥得甚麼時候開,有賣的麼。

(主)得三月底四月初,每天衚衕裡有賣花扦兒的,也就一毛來錢一把。

(客)都有甚麼顏色的。

(主)不過是傻白、楊妃,紫的也有。您買來插在瓶裡,真有春色如海的樣子。

(客)現在應節的食品是甚麼。

(主)果子這時候還沒有甚麼,桃杏還沒大熟哪。過些天櫻桃下來,您嘗罷,實在甜美可吃。

(客)那麼點心呢。

(主)現在最應時的是玫瑰餅跟藤蘿餅,這點心的餡是用這兩種鮮花瓣作的,所以很鮮美,是北京特有的點心。您不可以不嚐嚐啊。

日本上個世紀的漢語教材,寫盡了舊時北京的美

《小北京人》之《春季景物》

十分喜歡這段。我也如傅芸子一樣客居京都,到了春天會想念北京的花卉。玫瑰餅如今很容易買到,藤蘿餅似不易得。因此有一年忍不住在夜裡進山,悄悄採了紫藤花串,回家拿蜜糖醃漬。又從麵粉開始,做成幾隻不算美味的紫藤花餡餅,極大撫慰了客心。

日本上個世紀的漢語教材,寫盡了舊時北京的美

藤蘿餅

再看第十五課《三節叢話》(一)中,有兩句很有意思:

(客)那麼有粽子麼。

(主)有粽子,可是跟貴國的不一樣,中國現在都是三角形的。

日本端午節也有食粽的習慣,只是多為細長錐形,內容多為糯米粉、紅豆等物。而在遙遠的山形縣莊內地區,有一種粽子卻與日本常見的不同,非常接近中國的三角形,又叫作“笹卷”,以笹竹葉包裹糯米,蘸黃豆粉或紅糖汁食用。而我直至2018年春天,才第一次在石川禎浩老師那裡吃到這種粽子,說是老師的母親從故鄉寄來。據說日本一些僻遠的鄉間,常有這種形狀的粽子。

這篇課文還有一句講端午節時演的戲目:

(主)從前北京的戲班子沒到端節就開始演唱《混元盒》,連演八天。這戲是演明代張天師捉拿五毒的故事,取材於小說《五毒傳》。可惜現在不全演,您不能看了。

《混元盒》是過去端午時常演的連臺本戲,也是清代宮廷端午時上演的節令戲。《紅樓夢》第五十四回,榮國府元宵開夜宴,賈母在大花廳擺酒,定一班小戲。戲演到《八義》中《觀燈》八出,寶玉離席,媳婦們帶著賈母給鴛鴦(姓金)與襲人(姓花)的賞錢來,稱“是老太太賞金、花二位姑娘吃的”。秋紋笑道:“外頭唱的是《八義》,沒唱《混元盒》,那裡又跑出金花娘娘來了。”金花娘娘是《混元盒》裡的水神,秋紋這一噱很可愛,也足見《混元盒》是往昔人們耳熟能詳的劇目。傅芸子精通舊京掌故,與弟弟傅惜華皆對傳統戲曲深有研究,在教材中加入這一節,很能顯出他的本色。

時序更迭,十六課便講《夏季景物》,當中有一段:

日本上個世紀的漢語教材,寫盡了舊時北京的美

《小北京人》之《夏季景物》

(客)請問北京夏天的“清涼飲料”屬甚麼好。

(主)還是酸梅湯罷。這是用酸梅煮了湯,然後擱上白糖、玫瑰、木樨,用冰一鎮,涼的扎牙。

(客)那兒有賣的。

(主)到夏天干果子鋪跟果局子都有,可是最出名的是琉璃廠的信遠齋。

日本上個世紀的漢語教材,寫盡了舊時北京的美

(客)夏天您不到那兒避暑去麼。

(主)前幾年我總上北戴河或者西山八大處住些天去,近年懶得上遠處去了。有時候晚飯後沒事,上中央公園,同幾個朋友在長美軒,喝茶納涼,也還有趣,不過太熱鬧了,還不如在家裡天棚底下藤椅子上一坐。倒覺著舒服哪。

(客)您這個消夏的方法倒不錯,可惜不是我們客居人所能辦到的。

(主)實在是。您一個人呀,晚上還是上公園找個清靜的茶座一喝茶,比較有意思啊。

日本上個世紀的漢語教材,寫盡了舊時北京的美

第十九課《圖書館中》,是關於參觀北平圖書館的對話。1920年代末以來,到北京參觀、留學的日本師生,幾乎都會拜訪這裡。自從傅芸子受聘京大以後,對來自京大的師生更是多有照顧。譬如1934年8月24日至10月2日之間,塚本善隆、能田忠亮、小川茂樹、長廣敏雄、森鹿三曾至華北考察,住在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的宿舍。當時傅芸子剛好在北平過暑假,與橋川時雄一起,對來自京都的五位學者關照極多。一起參觀了故宮博物院、國立北平圖書館、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等,見到了江瀚、傅增湘、楊樹達、錢稻孫、孫人和、趙萬里、倫明等多位學者。由以下對話,大概可以推想其時情形:

(客)藏書的大概情形,也想請教請教。

(館員)有四大宗。頭一項是宋元版的書,大多數是前清內閣大庫的東西,孤本很多。第二項是各省的府縣誌,也是由大庫來的。第三項是四庫全書,本來在熱河行宮文津閣,民國初年歸了敝館。第四項就是敦煌卷子。現在咱們先到四庫書庫去好不好。

第二十三課《訪問學人》相當實用:

(客)近來研究些甚麼哪。

(主)近幾年對於中國近代經濟史方面稍微用點兒功。

(客)著作很不少了罷。

(主)最近倒沒寫甚麼,前些年在各學報裡發表過幾篇東西,現在把抽印本奉送您,多請指教。

之後主人又問客人日本圖書館所存明代經濟史材料的情況,客人的答案對中國學者也有參考價值:

經濟史我是外行,至於一般明人書,收藏之多,當首推內閣文庫,其次就是前田侯爵的尊經閣文庫,其餘宮內省圖書寮、靜嘉堂、東洋文庫等等,也都可觀。

第二十四課《廠肆訪書》亦極生動有趣:

(主)這部《瀟碧堂集》帶續集,白紙,個頭兒寬大,並且有封面,您留這部罷。

(客)多少錢。

(主)五十塊錢,優待您,還按書目上的八折算,四十元。

(客)貴點,而且裡頭有水溼。

(主)水溼不算甚麼大毛病,還有一部竹紙的,有點蟲吃,便宜,九塊錢。

(客)我不要那個。

(主)您還是拿這部罷,老主顧,少算點可以。

(客)那麼我給你三十五元罷。

(主)您帶去罷。

日本上個世紀的漢語教材,寫盡了舊時北京的美

《小北京人》之《廠肆訪書》

往來交涉之情,歷歷如在目前。參考這些對話,對近代以來日本學者在北京的訪書記的“現場”印象也更明晰。

書中還附有數十張北京風景照片,為平岡武夫、長澤規矩也、藤枝晃等學者在中國旅行、訪學時所拍。正文上方附有倉石的簡短解說,如“東西兩廟,即隆福寺與護國寺”之類。

據《支那學》記載,1938年傅芸子開設了《唐詩別裁集》和《西廂記》的講讀課,倉石則講授《紅樓夢》與《史記》。1939年傅芸子講讀《詞選》與《元曲》,以及漢語會話實習。此外還講授《長生殿》、《胡適詞選》等科目,極大推進了京大中國學專業的現代漢語教學。之後到1941年,一直有漢語實習課,所用教材應該有這本《小北京人》。在1979年人文研編纂的《人文科學研究所五十年》小冊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紀念傅芸子的功績:

1932年3月,為應答所員有關“文藝、語言、風俗及清朝掌故等”的提問,遂自北京招請傅芸子氏,此後十年間,為所員研習中國語作出貢獻。研習分作幾個班,對有必要學習入門漢語的人,則從發音開始教授基礎知識。此外,對應每個人的要求,開展以小說為中心的講讀課程。一週約有十小時課,同時,傅氏還擔任京大文學部的中國語教師,應該是非常辛苦的工作。1942年,他辭退講師之職歸國,應該也是為太平洋戰爭爆發所迫的緣故。傅氏於戲曲造詣深厚,在京都期間,曾於《東方學報》發表數篇相關論文,並著有《正倉院考古記》、隨筆集《白川集》。除了傅氏的北京話研習課之外,1935年還開設廣東話研習課,1937年開有蘇州話講習會。雖是極短的時間,但也分別招聘了講師授課。

在京都期間,傅芸子與國內學者依然保持密切的往來。譬如1940年,周作人就曾託他購買三種書籍:《舜水文集》、安積澹泊著《澹泊齋文集》、安東守約著《省庵文集》。傅芸子遂請吉川幸次郎幫忙,吉川便立刻聯繫了相熟的竹苞樓。或許是戰時物資缺乏的緣故,這三種店裡都沒有,但有朱舜水的《陽九述略》,安積的《湖亭涉筆》、《澹泊史論》、《新安手簡》,以及安東的《三忠傳》。傅芸子將書訊覆信周作人,結果除了《三忠傳》之外,周作人將剩下的幾種全部買下。而不久之後,周氏便寫了《關於朱舜水》(《中國文藝》第三卷第一號,1940年9月)一文,其中提到《陽九述略》,剖析明朝滅亡的原因,“自具深識”。這便是從竹苞樓買到的那本麼?

1942年,傅芸子回到北京,擔任北京圖書館編目部主任。六年後的1948年10月,傅芸子患肋膜炎,又轉為心臟病,於是年11月10日凌晨辭世(感謝友人宋君希於提供《華北日報》1948年11月26日傅芸子紀念專號掃描件,此條據該版所載傅惜華《傅芸子俗文學論著要目》[上]增補)。他最出名的著作,是《正倉院考古記》與《白川集》。

《小北京人》中所云“夥計”、“香雲紗”、“白洋布”、“老爺”、“喪禮”等語彙,俱為前朝舊事,在戰後日本的漢語教學中已不合時宜。

因此,1953年,倉石出版《拉丁化新文字的中國語初級教材》;1958年,出版《羅馬字中國語初級》;1963年,出版《巖波中國語辭典》。單是教材的變遷,也足以反映學問好尚及時代風氣的轉變。

若干年前,我與師兄每週日晚會交替為同研究室的日本學生講三小時漢語。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教材,許多選文都不堪卒讀,缺乏醇美的格調、高雅的情趣,只好找前人的經典篇章。偶在舊書店邂逅這冊《小北京人》,難免想,當年在北白川畔聆聽他講課的學生們,實在很幸福。

(本文選自《歲華一枝:京都讀書散記》,中華書局2019年8月出版)

日本上個世紀的漢語教材,寫盡了舊時北京的美

《歲華一枝:京都讀書散記》
蘇枕書 著

簡體橫排

32開 精裝

9787101139747

69.00元

這是蘇枕書客居京都十年之際推出的新作。

十年來,她在文章裡寫過很多在京都的生活,以及身在異鄉的認知和領悟,給予我們很多關於東瀛異域的知識。這本新作裡收錄的文章,既有一如既往的對日本風物、古蹟和日本文化的關注,也顯露了作者一路走來讀書問學的痕跡和學術志趣的延伸、變化。從博物學到書籍史,從宮崎市定的中國史研究到大藏書家傅增湘的舊藏蹤跡,一個一個題目讀下去,往往令人不忍釋卷,同時也感佩她讀書的勤奮和思索的深入。這或許是一個與從前有所不同的更為豐富的蘇枕書,她敏感而又新鮮的筆觸,在學問的滋養裡一定會帶給我們更多的欣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