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下)教资笔试|八大「教育学」考点汇总!每年必考,背它

9(下)教资笔试|八大「教育学」考点汇总!每年必考,背它

考点: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最古老,观点是错误的。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为利托尔洛与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为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最正确)——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认为,关于教育的起源,不可能在动物界寻找到,只能在人类社会中去探索。该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第一,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第二,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狭义教育:

专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三有)

3.我国古代教育内容:

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奴隶社会时期)

4.欧洲教会教育内容:

主要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封建社会时期)


考点:国内外教育思想(单选必考)

1.《学记》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著作。

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后来的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讨论法教学。

3.柏拉图——《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教育作品。柏拉图也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5.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教育》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他提出了分班教学设想和教育适度原则。

6.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该书是世界教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7.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心理学》。“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8.康德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9.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童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10.杜威主张“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的三中心说

11.卢梭——《爱弥儿》: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学记》名言教育主张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

“师严然后道尊”主张尊敬教师的教师观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学不躐等”主张学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而进

《论语》名言体现的教育思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

“立志乐道”培养德才兼备的道德修养方法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乐于奉献的为师之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的教学纲领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学说的核心“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学说的核心“礼”

“有教无类”主张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庶、富、教”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要素。“庶、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考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及方法(常考:单选、简答、材料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简答题)

①专业理念(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

②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语文、数学)四方面的内容。(必考)

③专业能力:(1)教学设计的能力(2)教学语言能力(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5)教育研究能力(6)创新能力

2.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简答题)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②开展微格教学③进行专门训练④反思教学经验


考点:德育相关知识(必考:单选、简答)

1.品德的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是衡量青少年道德认识形成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2)道德情感——它是个体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必考,选择题)

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为两个阶段:(分水岭为10岁)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自我中心阶段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5—8岁)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另一个表现则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

(3)可逆性阶段(8—10岁)

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4)公正阶段(10一12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只有当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了自律水平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


考点: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功能(简答题)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班级管理的模式(简答题)

①班级常规管理②班级平行管理③班级民主管理④班级目标管理

3.班主任的工作分为:

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个别教育工作、班会活动的组织。

(1)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内容:(必考,选择题)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必考,选择题)

②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必考,选择题)

③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建立学生档案④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⑤操行评定⑥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⑦班会活动

4.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班集体形成的标志)(简答题)

①共同的奋斗目标②有力的领导③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全的规章制度④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⑤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5.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培养班集体的方法)(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考点:常用的教学原则(必考:单选、材料分析)

1.直观性原则

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必考考点)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中“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段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均体现此原则。

4.巩固性原则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均体现此原则。

5.发展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9.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高频考点)

考点:常用的教学方法(常考:单选、材料分析)

1.讲授法,正确区分“注入式”教学与讲授法

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练习法6.演示法(主体是老师)7.实验法(主体是学生)8.研究法9.实习法(实习作业法)10.参观法

考点:教学评价与反思

1.教学评价的功能(常考选择题,简答题)

①导向与激励功能②反馈调控功能③鉴定功能④诊断功能

2.教学评价的类型(必考,选择题)

①根据评价的功能差异:

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如摸底考试)、形成性评价(如课中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和总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

②根据评价的标准差异:

可分为

相对性评价(甄选性强,适合选拔人才)、绝对性评价(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合格考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③根据评价的方法:

可分为定量评价(如考试分数)和定性评价(如优良中差)

3.教学评价的常见问题(材料分析题)

①重知识轻能力②片面追求分数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④制约教学改革

4.教学评价改革的对策(材料分析题)

①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②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③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5.教学反思(必考,选择题)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