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下)教資筆試|八大「教育學」考點彙總!每年必考,背它

9(下)教資筆試|八大「教育學」考點彙總!每年必考,背它

考點: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1.教育的起源:

神話起源說——最古老,觀點是錯誤的。

生物起源說——代表人物為利托爾洛與沛西能。認為教育是一種生物現象,不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

心理起源說——代表人物為美國心理學家孟祿。認為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年人的一種無意識模仿。

勞動起源說(最正確)——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者認為,關於教育的起源,不可能在動物界尋找到,只能在人類社會中去探索。該觀點認為教育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第一,勞動為教育的產生提出了客觀需要。第二,勞動為教育的產生提供了現實條件

2.狹義教育:

專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的教育工作。(三有)

3.我國古代教育內容:

主要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奴隸社會時期)

4.歐洲教會教育內容:

主要是“七藝”:包括“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

“四學”(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封建社會時期)


考點:國內外教育思想(單選必考)

1.《學記》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著作。

2.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即後來的啟發式教學原則,運用討論法教學。

3.柏拉圖——《理想國》,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教育作品。柏拉圖也是“寓學習於遊戲”的最早提倡者。

4.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這也成為後來強調教育中注重人的發展的思想淵源。

5.昆體良——《雄辯術原理》:古羅馬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又稱《論演說家教育》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論著作。他提出了分班教學設想和教育適度原則。

6.誇美紐斯(教育學之父)——《大教學論》,該書是世界教育學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學形態的教育學著作。系統論述了班級授課制。

7.赫爾巴特(科學教育學之父)——《普通心理學》。“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8.康德是最早在大學開設教育學講座的教授(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裡講授,最早始於康德)。

9.馬卡連柯——《教育詩》、《論共產主義教育》,他在流浪兒童和違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其核心是集體主義教育思想。

10.杜威主張“兒童中心(學生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的三中心說

11.盧梭——《愛彌兒》:盧梭倡導自然教育和兒童本位的教育觀。盧梭對教育學的最大貢獻就在於開拓了以研究個體生長髮展與教育的相互關係為主題的研究領域。

《學記》名言教育主張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臧息相輔

“師嚴然後道尊”主張尊敬教師的教師觀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主張開導學生,但不要牽著學生走;對學生提出比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學生灰心;指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但不提供現成的答案

“學不躐等”主張學習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能越級而進

《論語》名言體現的教育思想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

“立志樂道”培養德才兼備的道德修養方法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樂於奉獻的為師之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主張學習與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致用,把知識運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實踐中去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的教學綱領

“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孔子學說的核心“仁”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學說的核心“禮”

“有教無類”主張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庶、富、教”認為人口財富和教育是立國的三要素。“庶、富”是前提是實施教育的先決條件。

考點: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及方法(常考:單選、簡答、材料分析)

1.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簡答題)

①專業理念(專業態度、教育理念和專業道德)

②專業知識: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知識(語文、數學)四方面的內容。(必考)

③專業能力:(1)教學設計的能力(2)教學語言能力(3)教育教學交往能力(4)組織和調控課堂的能力(5)教育研究能力(6)創新能力

2.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簡答題)

①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②開展微格教學③進行專門訓練④反思教學經驗


考點:德育相關知識(必考:單選、簡答)

1.品德的要素——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1)道德認識——是衡量青少年道德認識形成與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

(2)道德情感——它是個體根據社會的道德規範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行為舉止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

(3)道德意志——是人們自覺地確定道德行為目的、在克服困難中自覺支配自己的道德行為、以實現既定目標的心理過程。通常表現為一個人的信心、決心和恆心。

(4)道德行為——是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具體表現和外部標誌。

2.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必考,選擇題)

兒童的道德發展大致為兩個階段:(分水嶺為10歲)在10歲之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主要是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在10歲之後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則多半能依據自己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

(1)自我中心階段(2—5歲)

自我中心階段是一種無道德規則階段,規則對兒童沒有約束力。

(2)權威階段(5—8歲)

又稱他律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對外在權威表現出絕對尊敬和順從的願望。他們認為服從、聽話就是好孩子,否則就是錯的,是壞孩子。另一個表現則是對規則本身的尊敬和順從。

(3)可逆性階段(8—10歲)

是自律道德階段的開始,這一階段的兒童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不可改變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間的共同約定,是可以改變的。

(4)公正階段(10一12歲)

在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在皮亞傑看來:從可逆性關係轉變到公正關係的主要是利他主義因素增長的結果。只有當兒童的道德判斷達到了自律水平時,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道德。


考點:班級管理

1.班級管理的功能(簡答題)

①有助於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習效率②有助於維持班級秩序,形成良好班風

③有助於鍛鍊學生能力,學會自治自理

2.班級管理的模式(簡答題)

①班級常規管理②班級平行管理③班級民主管理④班級目標管理

3.班主任的工作分為:

班主任的常規工作、個別教育工作、班會活動的組織。

(1)班主任的常規工作內容:(必考,選擇題)

①瞭解和研究學生(做好班級工作的先決條件)(必考,選擇題)

②組織和培養良好的班集體(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必考,選擇題)

③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建立學生檔案④協調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⑤操行評定⑥班主任工作計劃和總結⑦班會活動

4.班集體的基本特徵(班集體形成的標誌)(簡答題)

①共同的奮鬥目標②有力的領導③健全的規章制度健全的規章制度④健康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⑤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

5.班集體的形成與培養(培養班集體的方法)(簡答題、材料分析題)

①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②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③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④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⑤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考點:常用的教學原則(必考:單選、材料分析)

1.直觀性原則

①實物直觀②模象直觀③語言直觀

2.啟發性原則(▲必考考點)

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記》中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3.循序漸進原則

《學記》中“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誇美紐斯主張“應當循序漸進地來學習一切,在一段時間內只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均體現此原則。

4.鞏固性原則

孔子要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烏申斯基認為,複習是學習之母,均體現此原則。

5.發展性原則6.因材施教原則7.理論聯繫實際原則8.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9.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原則(▲高頻考點)

考點:常用的教學方法(常考:單選、材料分析)

1.講授法,正確區分“注入式”教學與講授法

講授法並不等同於“注入式”教學。注入式也叫“填鴨式”或“滿堂灌”,是指教師從主觀願望出發,不考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接受能力,把學生看成消極、被動的客體,向學生灌輸知識,要求死記硬背。

講授法分為“注入式”講授和“啟發式”講授兩種。由於講授法是一種單向性的思想交流,不易發揮學生的積極和主動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學。但正確運用講授法同樣可以達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

2.談話法3.討論法4.讀書指導法5.練習法6.演示法(主體是老師)7.實驗法(主體是學生)8.研究法9.實習法(實習作業法)10.參觀法

考點:教學評價與反思

1.教學評價的功能(常考選擇題,簡答題)

①導向與激勵功能②反饋調控功能③鑑定功能④診斷功能

2.教學評價的類型(必考,選擇題)

①根據評價的功能差異:

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如摸底考試)、形成性評價(如課中口頭提問和書面測驗)和總結性評價(如期末考試)。

②根據評價的標準差異:

可分為

相對性評價(甄選性強,適合選拔人才)、絕對性評價(宜用於升級考試、畢業考試、合格考試)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③根據評價的方法:

可分為定量評價(如考試分數)和定性評價(如優良中差)

3.教學評價的常見問題(材料分析題)

①重知識輕能力②片面追求分數③影響學生心理健康④制約教學改革

4.教學評價改革的對策(材料分析題)

①從側重一元評價到多元評價②從側重總結性評價到形成性評價③從側重區分性功能到發揮激勵性功能

5.教學反思(必考,選擇題)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