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兵力全无优势,如何能让尺寸之地的硫磺岛,变成美军的坟场?

如果说二战历史中,美国海军有什么痛心之地,那一定是硫磺岛。在这个弹丸之地的小岛上,他们付出了近七千名美军士兵的生命。这是他们向日本本土逼近的第一战,但结果却不如他们想的那样好,相反他们付出了巨大的死伤才攻陷了这座岛屿。那么在敌我实力悬殊之下,日军是如何让美军付出这样的损失的呢?

一、栗林忠道

被日军派往硫磺岛担任指挥官的日军将领,是日军年轻的陆军中将栗林忠道,出生于1891年。时年54岁。他是个倒霉鬼,因为他在日本陆军里的名声并不好,因为他不够昭和。

别看他是个陆军军官,但他曾经极力反对过对美国开战。因为他和那些只知道“板载”的陆军马鹿不一样,他曾经做过驻美武官,很知道美国的军事实力,因此他反对与美国开战。

日军兵力全无优势,如何能让尺寸之地的硫磺岛,变成美军的坟场?

尽管他后来成为了日本第23军的参谋长,并参与了诸多战役,后被提升为了近卫第二师团的师团长,但他的官路却不算亨通。这位出生于1891年的中将,颇为被人冷遇。后来丢掉近卫第二师团师团长的位置,则是因为1944年4月6日,师团厨房失火事故被究责,故而辞去师团长的职务并调回东部军司令部。

这个时候谁都知道,他这是被坑了,毕竟厨房失火这种事就让一个师团长请辞,明显不对劲。很大因素可能是他这个年轻的中将,因为自己的言论和倾向受到了排挤。

而时间到了1944年6月,日本已经开始日渐落入下风,他们已经可以感受到美军在勒紧他们脖子上的教唆了。为了多拖延一会儿,他们派出栗林忠道担任109师团的师团长,并让他去守卫硫磺岛。

日军兵力全无优势,如何能让尺寸之地的硫磺岛,变成美军的坟场?

不过栗林忠道很明白,自己要守卫的是一个绝地。除去残破不堪的109师团之外,他就只有以硫磺岛的陆军守备队以及部分海军的陆上人员组成的海军守备队了,兵力不过两万多人,美军攻陷的话并不难。所以说栗林忠道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妥善的发挥他现有的兵力,给美军以最大杀伤。

而他的其中一个举措,就是放弃了守卫滩头,转而在内陆修筑工事。这是因为他在吸收了日军之前多次和美军的岛屿攻防战记录后,他发现按照传统的滩头迎击,必然会让己方彻底暴露在地美军力之下,而这则是日军的一个重大失误。因为按照美军的火力级别,日军没有任何一支部队能够在滩头加以抵挡。其最终结果,自然是被美军所消灭。

日军兵力全无优势,如何能让尺寸之地的硫磺岛,变成美军的坟场?

因此栗林忠道要避免和美军在初期的登陆阶段就就暴露在美军强大的舰队之下,目的就是为了保存部队的防御的力量。当然这一点在日军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因为日军传统的防守策略都是直接在滩头上迎击美军。现在栗林忠道禁止了部队在滩头布防,甚至填平了许多已经挖掘好的战壕。这就让驻硫磺岛日军的内部,对栗林忠道产生了不满。

二、栗林忠道的死亡陷阱

尽管说对栗林忠道有所不满,但是栗林忠道毕竟是日军的指挥官,所以说他的命令必须得到服从。因此日军在他的命令下,紧急调整了对硫磺岛的防御,开始撤走了原本在海滩上的部队。这些部队原本要在挖掘的堑壕里阻击登陆美军,当然在栗林忠道的严令下,这个命令被取消了,因为它毫无意义。

日军兵力全无优势,如何能让尺寸之地的硫磺岛,变成美军的坟场?

而栗林忠道的新命令是挖掘隧道,一条依托折钵山和元山构筑而成的大型隧道,并以此构筑出错综复杂的工事群。按照他的设想,这些隧道应该由许多分支隧道构成,四通八达,接连众多地堡和火力点,而且通风良好,不怕围困。同时这些要塞本身就可以抵抗美军火力的攻击,能够充分的在美军凶猛的火力下保护自身部队不受影响。

而按照计划,折钵山应该是日军的核心阵地,而元山机场和千岛机场应该是主要防御带。在适宜登陆的东、西海滩上,则是安置了以永备发射点和坚固支撑点为骨干的防御阵地。

这阵地大多是依托地下坑道设立,且是由混凝土和天然形成的岩洞为有机结合,并且由交通连接,这样的话部队可以在危急时刻突围,转入下一个防御点,或是方便日后夺回阵地。

日军兵力全无优势,如何能让尺寸之地的硫磺岛,变成美军的坟场?

此时防御核心的折钵山,已经被日军几乎是掏空了,坑道工事足足有九层。这就意味着,攻击折钵山无疑要面对日军火力的屠杀,即便攻入了折钵山的工事内部,美军和日军也会在坑道里展开血战。就算美军暂时攻破了一个区域,日军也可以快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甚至迂回至美军后方开火。这无疑让美军的攻击难度大大增高,攻击部队稍有不慎就会腹背受敌。

而为了对抗美军强大的兵力,尤其是技术兵器,他也有了许多办法,其中一个是将坦克和火炮以掩埋或是半掩埋的方式,藏入地堡,或是地表的隐蔽工事上。

这个方法确实让日军的火炮射界受限,但是如果经过系统的计算,将有限的射界调整到美军的必经之路上,确实可以对美军造成足够的杀伤,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己方火炮。

基本上来说,大多数炮位都会被隐秘的保护起来,即便是美军最凶猛的炮击,也很难撼动这些炮位,除非是派遣部队直击这些炮位,否则断难奏效。

日军兵力全无优势,如何能让尺寸之地的硫磺岛,变成美军的坟场?

不过比较可惜的是,折钵山和元山之间的坑道并没有构筑完成。按照栗林忠道的想法,两地的坑道应该构筑有28公里的总长,且元山和折钵山之间应该留有坑道,确保两地可以相互策应,即便一处被攻破,日军也可以转移至另一侧作战。不过因为工程浩大,且日军缺乏设备,所以未能及时完工。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美军进攻硫磺岛的伤亡数字可能还要翻上一番。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整个硫磺岛已经是一个杀戮地带,整个硫磺岛已经被死亡陷阱填充,美军攻击硫磺岛仍旧是一场死战。

三、杀戮时刻

不得不承认的是,栗林忠道的准备十分有效。日军此时已经在这里做了较为充足的准备,起码在阻击上没有任何问题。而且硫磺岛的重武器和兵力也较之前有所提升。

岛上的兵力已经提升到两万三千人左右,并且拥有数量众多的火炮,火炮数目如下:361门75MM以上口径的火炮,12门320MM大口径迫击炮,65门150MM迫击炮和81MM迫击炮,33门80MM岸防炮,94门75MM高射炮,部分为大口径高射炮。37MM和47MM反坦克炮则输送了66门,另外还有200余挺高射机枪和70门火箭炮,火力空前强大。

日军兵力全无优势,如何能让尺寸之地的硫磺岛,变成美军的坟场?

这些火炮统统大多被部署在了山脚下,因为此处正对着美军的进攻路线,射界从山脚直至海滩不说,数量还非常的多。为了严防美军断粮,岛上也储存了超过两个月的粮食,这些粮食是专门为了防止日军出现断粮的问题的。当然,弹药基数并不充足,在美军的封锁下,要把足够的物资送进来,难度有点大。

但相比于日军的战前准备,美军就薄弱得多。比如说美军虽然确认硫磺岛对他们有巨大的价值,但是在对硫磺岛的侦察上确实只能用低劣来形容了。尽管说第28侦察中队冒着生命危险对硫磺岛进行了侦查和拍照。但是美军的联合情报中心却对照片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们指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岛上的日军得到了加强。”

日军兵力全无优势,如何能让尺寸之地的硫磺岛,变成美军的坟场?

而美军对硫磺岛的部署也只能用低劣来形容,他们仅发现了岛上105个主要武器配置点和119个重武器配置点。而实际上岛上的日军的主要武器配置点远远要高于这个数字,美军草率的分析最终给进攻硫磺岛的美军带来巨大的麻烦——因为错误的判断了日军的部署和武器数量和火力强度,且登陆场完全被日军的预设火力覆盖,所以第一波登陆的美军顷刻间就陷入被屠杀的境况。

当然,美军没能发现这些也是情有可原,一方面是因为联合情报中心的分析人员能力不佳,之前的老资历都被调走,所以他们的分析效果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栗林忠道的部署起了作用,美军根本没能有效的识别他掩藏下的火力点和碉堡。换句话说,现在对于日军而言,他们已经控制了一个杀戮地带了。而一脚踏入硫磺岛的美军,必然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日军兵力全无优势,如何能让尺寸之地的硫磺岛,变成美军的坟场?

当战斗结束时,日军阵亡22703人,被俘1083人。美军伤亡6821人,负伤21865人。在占据兵力优势的情况下,美军的损失数字远远超过了日军。如此苦涩的胜利,对于美军还是第一次。

结语

就是这样,原本预定五天拿下的硫磺岛,生生被日军拖成了一场长达一个月的攻防战。这场战斗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战役中,伤亡超过了日军。这让美军不得不收起了轻敌之心,并重新审视了对日进攻的策略。而对日投掷原子弹,也就成了美军的一个预备选项。

参考文献:《最残酷的战斗——硫磺岛战役生还者讲述》

《太平洋战争》

《美国海军陆战队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