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与雷军往事

董明珠与雷军往事

01 崭露头角

1992年,董明珠还在与经销商斗智斗勇。

那时的格力,还叫海利,与老大哥们春兰、华宝相比,在空调界里还是个无名之辈,在1990年,国内发展不过几十年的空调行业还没形成垄断之态,即使前有春兰华宝,也仍有大量市场等着被铺满。

海利也基本靠的是推销,由于没有名气,还处在铺货阶段,靠的也是卖方市场,品牌不重要,只要肯有人推广,渠道更重要。

业务员们也是努力,为了推销海利,一家一家跑商场,工作不是不努力,但乱头苍蝇般的努力过后,最终还是积累了大量不良债款。

窘迫的时候,钱要不上来,货也要不上来。

不过也不能全怪业务员。

合作的一些经销商,只有营业执照,却没有流动资金;只要货,却要等卖出去才给钱,从开始就想跟厂家们玩空手套白狼的游戏。

不过,在董明珠面前还是输了。

那时的董明珠,刚开始脱离老业务员单干,因为一笔42万元的烂账,董明珠到了安徽,与经销商见面,对方也是打马虎眼,董小姐不服输,跟经销商硬耗,一耗就是40多天。

后来,经销商又故意躲避,好不容易与经销商打了个照面,对方依旧各种推托,董小姐厉声呵斥,“以后你到哪里我跟到哪里”。

见到对方稍有松口,次日一早,董小姐便雇了一台东风车,直接来到公司门口,让手下直接搬运空调,直到感觉拿够了值42万元的货款。

通过这件事以后,董明珠也让管理层刮目相看,这也充分展现董小姐的性格——不见棺材不落泪。

董明珠与雷军往事

金山时期的雷军

同样是1992年,雷军成了金山第六号员工,在金山,他平均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闭着眼睛都要想工作,像个机器人一样,从早忙到晚。

一度,大家都害怕雷军会活活累死。

其实,这只不过是复制雷军在大学的生活而已,在大学,雷军中午就不午休,还硬是抓紧修完学分,挤出两年时间搞软件、卖软件,与软件创业。

在大学,雷军与三个朋友连公司运营实际问题都没想好,窘迫的时候,几个人在十几平米的小房间里,除了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就是做汉卡。

当时电脑也是新东西,学计算机的雷军,软件也是。

不过,产品做出来了,却被同行盗用了。

与董小姐锱铢必较的行事特点不同,雷军没有深究同行责任,而是继续努力做自己工作,不久后,公司规模也在扩大,并拓展了新业务。

但无奈市场水太深,由于不知道如何跟同行斗智斗勇,公司始终也是赚不到钱,面对这样的窘境,雷军也实在想不出办法。

因为当时的雷军,擅长的是写软件,而不是经商。此前,还没创业的雷军,早已通过自己开发不同的软件,挣了当时看来相当丰厚的几万元,不过后来为了创业差点儿没都赔进去。

这也充分展现雷布斯工科男的特点——闷声不响发大财。

那个年代,自律与努力都异于常人的雷军与董明珠,虽然还并未成为叱咤风云的大佬级人物,在所在领域也都没有太高话语权,但也都已显露头角。

02 进阶之路

从无名者,到有名者,差的不止是时间。

董明珠一路各种吃苦,这么多年的业绩也是能被领导看得见的,1992年那年,安徽之战打得也是漂亮,光董明珠一个人在安徽的业绩,就占到整个公司销售额的八分之一。

同年,海利厂长朱江洪翻了一整天词典,将海利改名为格力,董明珠也在几年后,逐步走上管理岗。

勤奋的雷军也不例外,天道酬勤,更何况雷军并不属于真正笨的那一撮。

1992年,雷军加入金山不久,也开始向管理层过渡,然而团队费尽心思花了几年做出的“盘古”获得的下载量却甚少,投入产出比这么低,对于雷军和金山都是不小的打击。

后来为了“偿罪”,雷军也开始尝试开发各种小软件,比如金山影霸、金山词霸等,没想到反响倒还挺好。

在“无心插柳”开发的软件中,网游倒也成了最争气的那个,乃至后来雷军带着金山上市,讲故事靠的不是WPS,而是网游。

董明珠与雷军往事

朱江洪与董明珠

爱思考的董明珠,还曾向朱江洪分享自己的营销感悟,真正好的营销,不仅是将产品卖出去,还得要和商家打造成诚信互利的关系,在董小姐的思路指导下,格力不计前嫌,拿出2%的利润对经销商们进行补贴。

不仅补贴,还在空调大战中为了利益公平而坚持不降价,董明珠对经销商的好,让格力的销售在1996年超过了春兰。

2000年以后,空调行业开始从高速发展步入成熟,品牌阵营迅速扩容,格力也逐渐成为行业老大。不过,空调业也不是顺风顺水,2003年,受原材料涨价、非典疫情等影响,空调业5年来首次出现亏损;其次,在2008年,空调市场也发生变脸,宏观经济不好、夏季温度偏低,靠天吃饭的空调卖不动了。

业绩不好的时候,董明珠也不是没有受到跳槽加薪的诱惑;压力大的时候,雷军也不是没想过从金山辞职。不过,就算在给别人打工的时候,出于对产品的热爱,董明珠与雷军,还是没打算在这一行放弃。

董明珠看过《亨利·福特自传》,就是那位“给美国装上车轮”的大佬,当时美国的新兴工业中心底特律,那里的机器声召唤着爱鼓捣的美国农民福特,其后又改变了美国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

给雷军启发的是一本《硅谷之火》,当时美国的IT中心硅谷,也号召着无数程序员,企图干一番大的以此改变人们的生活。

时代下的大佬们总有相通之处。被移动互联网大势感召下的雷军,从金山离开以后,费劲心思找了几个大佬朋友,组队创建小米。

福特自传的扉页有一句话:

“消费者是我们工作的中心所在,我们必须要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无数创业者们,都喜欢表现出对产品的匠人精神,罗永浩曾拿着锤子怒砸冰箱、张瑞敏也砸过自家冰箱,不过董明珠没砸过自家空调,雷军也没砸过手机。

但在表决心这种事上,董小姐干过,雷军也干过。

2012年当上格力董事长后,董明珠在推荐格力更是不遗余力,“空调,格力肯定是第一”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话术也不是吹的,格力这么多年明显的销量增长,格力的专利数量、格力的营收也是翻了几番。

2011年小米发布以后,雷军站在798的舞台上,推荐小米一代时,给人的感觉也是工科男的勤奋、真诚,再往后,各场发布会开始乔布斯的风格,继续工科男形象,靠实实在在的表现收割了一批米粉。

不得不说,两个人都极会营销。

不过模式不太一样,董明珠的营销,是一针见血,每句话不需要多加工,就让人有传播欲望。

雷军的营销,是看似绵软实则有力,就像那句“are you ok”,看似不经意,也句句打在网友心尖儿上。

当然,雷军还创造过更多金句与概念,也被人津津乐道,比如“战略勤奋战术懒惰”、“风口上的猪”、“粉丝经济”,在罗振宇式知识付费概念还火热的时候,雷军们可谓是又一代青年导师。

营销打得火热的时候,不得不说,两个人所在的行业也都因此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格力进行补贴的时候,对空调行业一阵冲击,经销商们大幅受益。

此外,无论用没用过格力的人,也得感谢格力像是行业里的“清道夫”,至少在提高用户对空调质量的敏感度上,董小姐是身体力行。

小米起来以后,对手机行业也是一场洗牌,取代当时流行的山寨机。

而且无论是用没用过小米的人,也得感谢小米凭一己之力降低行业价格,至少在提高用户价格敏感度上,连苹果发布新品都不得不对价格松个口。

03 中年纠葛

小米与格力,本不是一个领域,按理说,也涉及不到多少竞争,但雷军与董明珠每次一起出现,都给人感觉像是同行相爱相杀的姿态。

这种姿态,最先体现在斗嘴上,2013年双12那一天,雷军赶到“中国年度经济人物”颁奖会场,节目组的人告诉他,让他领奖的时候去和董明珠打个赌。

后来,也有了大家都知道的那场10亿赌局,话题的噱头也相当大,5年后小米营收能否超过格力。

毕竟,当时的小米增速也比较高,格力的增速相比也在放缓,也不是没有实现赶超的可能。

对于这场赌局的解读,也是千人千面,其中最受大众认可的一种,是雷军代表的互联网到底能不能赶上董小姐的实体制造。

董明珠与雷军往事

董小姐与雷军的纠缠,也不光只是停留在嘴上说说,在赌约结果还没出来之前,摩擦也进一步上升到产品上。

格力要做手机,打进小米的世界,而小米也一样要做空调,切入格力的老盘。为此,董明珠没少喊话,还在某年两会上向隔壁的雷军展示格力手机,两年后,小米也悄悄推出第一款米家空调。

两方的回应也是不同,也是继承了两人一向的营销风格。对于格力手机,雷军淡淡用两个字回复,很好;而对于小米跟美的合作推出的空调,董小姐也是毫不留情,直接放言,“小米与美的的联手,就是两个小偷的结合”。

不过,两方做产品不是赌气之举。毕竟,手机也好,空调也罢,就算蹭着互联网概念,也都是人们的电子产品刚需,而且,对于公司而言,进军其他电器,长远来看,也都是为了完善生态。

而事实证明,但两家的产品都未在对方领域激起浪花,董明珠不懂大众买手机到底出于什么心理与需求,同样,小米也难搞掂空调一系列复杂的安装售后服务。

如果说格力代表着国内过去30年的传统制造业成果,那么雷军也同样踩在了互联网的点上。两者的交锋,也是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较量,但本质上也都属于制造业,也都是实体。

而董明珠赢也好,输也罢,实际上互联网与实体制造,本就是个相互成就的一对,哪有什么可比性呢?

04 同病相怜

金山软件花了8年上市,为了上市,小米则花了6个月。

当初,在小米上市当晚,兴奋的雷军放言要让投资人赚一倍。同样,一向注重兄弟情的刘强东,在雷军上市前还特意发了条微博,总共300多字,就用了12个感叹号。

感情用到浓烈时,大强子更是情不自禁地赞叹:

“奉劝后面的独角兽们:向雷军学习!做到让股民赚钱才是牛逼的事情!去股市割韭菜的没有资格成为企业家!”

事实证明,其实大强子想多了。

香港的股市也是魔幻,金山软件勤勤恳恳地做软件,在国内也有较高的知名度,而小米勤勤恳恳讲生态链的故事,亦步亦趋学着苹果以服务延伸的模式,可谁知道股民们非是不听呢,金山软件、小米也都没被资本追逐。

不过,小米一直遮遮掩掩的遮羞布,还是让董小姐给扒下来了。

一档节目上,杨澜问董明珠:“你从雷军身上学到些什么?”

董明珠也是一语中的:

“雷军的互联网思维搞营销是厉害的,股票从上市的17块到8块10块了。”

打趣归打趣,其实格力也并非高枕无忧。

格力这边,上市以后股价不算太闹心,但控制权属于谁,股权怎么划分,也是没少让董小姐操心。

董小姐当初为了珠海银隆,就在中小股东面前碰了壁,吃到股权分散的苦,如今珠海国资委卖掉15%股份,相当于出让控制权,走了国资委,又来了气势汹汹的高瓴或厚朴,哪个对董小姐而言也不好招架。

时间过的也快,格力走了近30年,小米走了近10年,到了如今,某种程度上也是“同病相怜”。

各家第三方报告数据都显示,空调、手机市场,如今都已处在相对饱和的状态。

小米在今年收入增速明显放缓,销量与去年相比也没有太大进步,格力也没好到哪里去,今年上半年外销几乎是零增长,内销的增速也掉到了个位数。

2019年是空调市场又一个拐点,有业内人更是高调提出“空调行业分两个阶段,2019年之前及以后”的言论。

2019年对手机市场也是尴尬的一年,很多品牌自以为的新技术也是叫好不叫座,5G概念又不能立马实现,降价反而成了最能带货的卖点。

只可是,连一向高冷的苹果都降价了,小米的性价比显然也说不过去。

市场就是这么无情无义,当初给大众重新定义国产手机价格的时候,大家也容易发烧,而现在,性价比听得多了,也没有了痛点。

就连“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这种浓浓快手意味的话,也出现在雷军的发布会上。

此外,在营销上,也是各有各的难处。

格力擅长的是线下战,多年积累早已形成稳定的营销渠道资源,反而在线上的份额不如奥克斯,更不及老对手美的;而小米则反过来,擅长的是线上,如今在线下的下沉市场,也不如vivo、OPPO等老兵能打。

而另一边,也都在摆脱对各自核心业务的依赖,格力近年来造车,又是造芯片,小米也不断买相关公司,搭建生态链。指靠单一的空调、手机,显然都没有安全感。

董明珠65岁了,雷军也50岁了,说野心还像个20岁的年轻人难免有点牵强,兜兜转转几十年,很多东西也都在变,从血拼的年轻人,变成知天命的中年人。

人可以老,但产品不行。

为此,小米不得不追逐5G风口,格力也得紧跟AI步调,一个又一个风口,也是无穷无尽。

不过常居一线,他们也都不像这个年纪的人。

董明珠不爱跳广场舞,不爱打麻将,也不想退休;而另一边,雷军喜欢喝可乐,最近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国庆阅兵,在镜头面前挥舞着小红旗,兴奋的像个孩子。

都说时代会造就下一个董明珠与雷军。不过,只要他们还站在舞台上,聚光灯也还是一直属于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