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縣,花2億建高中

​再窮不能窮教育。一個深度貧困縣,教育能如何作為?

日前,雲南省綠春縣砸了2個億建高中的話題,引發廣泛討論。該縣是全國最後一批尚未脫貧的深度貧困縣之一,2018年全縣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5億元,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億元。

綠春縣是窮縣辦富教育的典型案例。如果不是媒體曝光,可能很少人會知道這個地方。作為深度貧困縣,這裡不僅教育基礎設施差,此番建校之前初高中共用校區,而且其他一些基礎設施同樣相當薄弱,比如沒有出租車,道路狹窄到公交車都需要單獨定製。因此,在教育上的重金投入,決心更值得稱讚

貧困縣,花2億建高中

綠春縣高級中學航拍圖

當然,一個貧困縣砸2億建高中,也引發了關於資金使用是否合理的質疑。綠春縣在回應中表示,由於複雜的地形地質原因,加上一些建材的運輸成本很高,所以學校的造價提升了很多。邏輯上這一解釋可以理解,不過要平息質疑,還是不妨用更加透明的賬本回應外界。

拋開資金使用問題,在教育上傾盡全力,“再窮不能窮教育”才不至於是嘴上說說而已。事實上儘管綠春縣建高中的錢,並不都是自掏腰包,大部分還是靠國家轉移支付,不過考慮到當地財政的積貧積弱,加上爭取來的資金都是義無反顧地投向教育,說明當地很清楚,提升教育水平是關乎長遠發展,且值得砸鍋賣鐵去做的。

其實從投入效果看,窮縣辦富教育也很快收到了回報。今年夏天,第一批新校區高三學生的高考成績,創下了綠春縣史上前所未有的記錄。

貧困地區在教育投資上適度超前,值得嘉許也值得推廣。不過話說回來,

在學校建起來之後還是得考慮到高水平投入的持續性問題。此前像陝西省寧陝縣、江西省銅鼓縣等一些並不發達的地區,超前推行幼兒園或者高中階段的免費教育,就引發了相關的爭議與問題。

貧困縣,花2億建高中

高一的新生們正在新操場上進行軍訓

其實對綠春縣來說,建學校所代表的硬件建設,遠遠不是最核心的。比如報道就提到,綠春縣長期面臨著被周邊地區“掐尖”的局面,往往是外省和昆明的民族班、州一中、教學水平更高的北部縣市中學依次“掐尖”完,剩下的生源才留在本地了。

相對於硬件投入,教學理念、教育資源比如師資等,是很難短期內提升的。本質上這種現象是教育資源地域分化的結果,而這種分化,說到底還是建立在經濟水平的差距上。尤其是綠春縣本身財力不足,如果後期的軟件建設,跟不上這2個億高中的硬件環境,那麼窮縣辦富教育的積極效果也會被打折扣。

貧困縣,花2億建高中

校園環境

面對這種局面,站在教育部門的角度看,必須更加兼顧公平。像綠春縣這種被“掐尖”的貧困地區,很難有良好的高考成績,在過去的教育評價體系中,出不了教育政績,自然很難像名校那樣受到優待。從教育公平的角度看,這種局面必須打破。同時,對於“掐尖”也得有進一步的規範,不能讓砸鍋賣鐵辦教育的落後地區寒心。

對當地來說,不應將窮縣辦富教育理解為建一所學校這麼簡單,它仍然得平衡經濟實力和教育投資之間的賬本,畢竟這是一場長跑,更值得投資的地方還在後面。能不能留住優質的生源,留住優秀的教師,僅僅靠富麗堂皇的硬件是遠遠不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