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之犬馮國璋,死後為何沒埋在為其修建的陵園?又葬在了哪裡

希望和平統一,身未及見,死有遺憾。——馮國璋

1899年的秋天,濟南城樹上的葉子已經開始泛黃,但還未等它們被風吹落,便被不遠處邁著整齊正步的隊伍的震的有些搖搖欲墜。 原來此時正有一隊新式陸軍在接受檢閱,檢閱人是袁世凱以及當時的德國總督。

北洋之犬馮國璋,死後為何沒埋在為其修建的陵園?又葬在了哪裡

在教官的一聲令下,隊伍“一舉足則萬足齊發,一舉槍則萬槍同聲,行若奔濤,立如直木”,這位德國人十分驚訝於清朝新式陸軍進步之神速,於是將當時負責訓練這批士兵的三位北洋教官比喻成“北洋三傑”(見註釋1)。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正是三傑之一的馮國璋。

馮國璋,是直隸河間人,所以又被人稱為“馮河間”。馮家原本是當地富戶,但馮國璋的父親因科舉屢試不第導致精神失常,致使家道中落,於是馮國璋為了自謀出路,獨自去投了淮軍,並以優異的表現得到晚清著名將領聶士成的舉薦,後被袁世凱賞識,幫助其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從此,奠定了其在北洋軍閥中的大佬地位。

1916年袁世凱死後,馮國璋與另一位同樣是“北洋三傑”之一的段祺瑞唱起了對臺戲,並最終落敗。三年後,在巴黎和會結束後的1919年,馮國璋病逝於北京帽兒衚衕,終年60歲。

北洋之犬馮國璋,死後為何沒埋在為其修建的陵園?又葬在了哪裡

馮國璋的死,並未終結掉北洋軍閥間的內鬥,反倒讓徐世昌等人看到了利用價值,於是大家紛紛開始在馮國璋的喪葬上大做文章,說白了就是想通過馮的喪事來為自己一系造勢,拉攏更多的支持者。於是在各方不斷的關注下,馮的葬禮規格不斷被提高,以至於最後達到了和曾經稱帝的袁世凱一樣的規制。一時間,位於的北京的馮宅,這個不太起眼小門小院變得車水馬龍起來。

馮國璋的陵墓位於其老家河間詩經村東北,佔地面積約百畝,整個墓區,皆用綠瓦紅牆環繞。但如此大規模的墓穴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工的,所以出完殯的馮國璋靈柩被先停放在了當地的馮氏祠堂中。

北洋之犬馮國璋,死後為何沒埋在為其修建的陵園?又葬在了哪裡

規模宏大的馮國璋陵墓一修就是好幾年,直到上世紀20年代才竣工。墓前有“河間馮公之神道”、“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理大總統馮公國璋之墓”兩座高約五米的巨碑,此外陵園內的還有歇山頂式建築多座,歇山頂是中國古代建築規格中僅次於廡殿頂一種屋頂樣式 ,後者一般僅有皇帝宮殿和孔廟才可使用。天安門城樓的最頂層便是典型歇山頂結構。在外,在馮國璋陵園中還有石橋,亭臺和享殿,以及白石坊、華表、石翁仲、石馬、石羊、石象等建築。

馮國璋的墓臺高約五米,三十米見方,為白石砌築,環列石獅以壯其威。在墓臺的中間,築有高二十五米的土墳包。整個墓區的頗具匠心的,氣勢非常恢宏。但可悲的是馮國璋的陵墓自建成後便屢遭破壞,時值軍閥混戰,盜掘破壞的更是分外猖獗,所以上面說的大部分建築都已經消失於歷史當中。

有意思的是在後來的紅衛兵破四舊的運動中,人們竟然發現馮國璋的墓穴中竟然是處衣冠冢(見註釋2)。被掘開了馮國璋墓,裡邊僅有一把軍刀和一張相片,除此別無他物。不肯善罷甘休的紅衛兵通過走訪,尋到了當地的馮氏祖墳。在那裡,終於找到了馮國璋的真墓。

北洋之犬馮國璋,死後為何沒埋在為其修建的陵園?又葬在了哪裡

原來再馮國璋死後,家屬考慮到馮的陵園遲遲未能修建好,而遺體長時間停放在祠堂也不是辦法,於是在一天夜裡,馮國璋的家屬就僱人將他的遺體從祠堂運走,葬在了不遠的馮氏祖墳之中。並且為了不引人注意,連墓包都沒有起。

馮氏祖墳中的馮國璋棺裹,外用三層石棉包住,為了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每層石棉之間又塗了四道生漆。因此“北洋三傑”之一的馮國璋遺體,重見天日的時候仍保存十分完好,甚至於肌膚仍有彈性。但在陽光的暴曬下,屍體很快變黑。

在馮國璋的陪葬品中,紅衛兵還找到了銀元寶、銀幣、玉煙壺、玉如意、翡翠戒指、貓眼石,以及珍珠等物品,至於下落早已不為人知了。一代北洋大佬,死後也落得個不得安寧中,在內憂外患之際,花費大量的民脂民膏來為死人修建陵墓,雖已經民國,但和古代帝王又有什麼區別呢?

註釋1:北洋三傑分別指的是北洋之龍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以及北洋之犬馮國璋。

註釋2:衣冠冢,是指只葬有逝者衣冠等物品墓葬,內部並無遺體,在古代多見於無法尋回遺體時採用,或出於家屬的特殊安排。

《馮國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