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著作為證:嬴政掃滅六國,除了王翦商鞅,還有三個人功不可沒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所著古風《秦王掃六合》中的開頭四句,在六國諸侯眼裡,秦始皇嬴政就是一頭擇人而噬的猛虎,而這頭猛虎之所以能併吞六國,靠的是強悍有力的爪牙。於是有人說:秦王掃六合,文靠商鞅武仗王翦,這一文一武就是嬴政的左膀右臂。

這種說法其實不是很準確,誕生於嬴政執政時期的三部著作的作者也會表示不服:第一、商鞅並不是純粹的文官,而且也不是秦始皇時期的人,嬴政根本就沒見過商鞅;第二、秦始皇嬴政一統六合,僅靠商鞅王翦是不夠的。

三部著作為證:嬴政掃滅六國,除了王翦商鞅,還有三個人功不可沒

​今天咱們要討論的話題,就是秦始皇這頭猛虎,除了商鞅王翦,還應該再找出三個來,這樣才能把嬴政從斑斕猛虎變成五爪金龍。也就是說,秦始皇一統六合而成千古一帝,除了商鞅王翦,至少還有三個人功不可沒。

咱們說的是至少,也就是說,除了他們之外,讀者諸君還能找出十個八個居功至偉者。所以本文純屬拋磚引玉,用三部著作來引出王翦商鞅之外的三個功臣名將,期待讀者諸君補充。

沒有商鞅變法,可能就沒有秦國的富國強兵,秦國軍民也就不會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正是因為十分公平的軍功制度,迎爆了秦國軍民的戰鬥激情:斬首一級,全家吃喝不愁,斬殺敵將,一步登天。所以在六國諸侯眼裡,秦軍就是兩條腿的殺戮機器:“捐甲(脫掉鎧甲)徒裎(赤膊)以趨敵,左契(拎著)人頭,右挾生虜。”

三部著作為證:嬴政掃滅六國,除了王翦商鞅,還有三個人功不可沒

​商鞅被秦惠文王嬴駟滅了族,但是商鞅變法提出的治國理念,一直沒有被拋棄,無論是秦惠文王嬴駟,還是其後的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楚(子楚、異人),都沿用了商鞅之法,所以秦國的戰鬥意志從未衰減,為嬴政一統六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沒有王翦的老謀深算穩紮穩打,秦國要想一口氣吃掉六國,肯定會噎著。事實上年輕氣盛的嬴政重用同樣年輕氣盛的李信,差點被楚軍噎死,秦國名將蒙恬也沒扭轉戰局:“李信攻平與(今河南平與北),蒙恬攻寢(今河南靈泉),大破荊(楚)軍。信又攻鄢郢(yān yǐng,曾為楚都),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城父鎮)。荊(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三部著作為證:嬴政掃滅六國,除了王翦商鞅,還有三個人功不可沒

​秦王嬴政認識到自己急功近利的錯誤,親自登門道歉請王翦出山。老將出馬一個頂倆,王翦帶領六十萬大軍,不緊不慢地用一年時間,殺楚國名將項燕(項羽的爺爺),生擒楚王熊負芻。楚國滅,六國多米諾骨牌開始倒塌,李信蒙恬也開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說完商鞅和王翦,咱們該說另外三個有名著傳世的秦國功臣了——秦國名臣名將不可勝數,就是說十個,也會有讀者認為有遺漏、不公平,所以咱們今天要說的這三個人,都有兩個共同特點:與嬴政關係密切、有名著傳世。

三部著作為證:嬴政掃滅六國,除了王翦商鞅,還有三個人功不可沒

​秦王嬴政執政時期刊刻的最有名的一本書,叫做《呂氏春秋》。此書“兼儒墨,合名(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公孫龍)法(法家,代表人物為管仲、吳起、商鞅、樂毅、韓非),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要知道在沒有紙張的戰國時期,二十萬字絕對是鴻篇鉅著。

可以說沒有呂不韋,就沒有子楚繼位,子楚不繼位,嬴政可能就會以“趙政”之名死於趙國的追捕。呂不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名相之一,他的功勞和地位,是跟明朝的張居正、清朝的多爾袞差不多的。

除了《呂氏春秋》,讀者諸君還十分熟悉另一篇著作——《諫逐客書》,此文的作者是呂不韋的部下兼接班人李斯。

三部著作為證:嬴政掃滅六國,除了王翦商鞅,還有三個人功不可沒

​李斯之於秦始皇嬴政,就等於商鞅之於秦孝公嬴渠梁。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強大不起來,沒有李斯,秦國也不會發展得那麼好,更不會聚攏那麼多人才。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其實也是精英人才的比拼,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白起吳起廉頗藺相如,似乎都沒有“從一而終”的思想,誰給的待遇好就給誰打工,只要能建功立業名垂青史,才不管自己要打的是不是“故國”。

秦王嬴政吃了間諜鄭國的虧(其實也不是吃虧,疲秦之術的產物鄭國渠,成了富秦之水),宗室大臣異口同聲地表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要把“外來戶”都免官驅逐出境。這寫宗室大臣其實是抱著私心的:“把他們都趕走,空出來的肥缺美差,自然都是我們的了。”

三部著作為證:嬴政掃滅六國,除了王翦商鞅,還有三個人功不可沒

​嬴政一時間頂不住貴戚的壓力,就想把李斯等人都攆出去。於是《諫逐客書》誕生了,也正是這篇文章,改變了秦國的命運。很多人對“歸化”抱有反感,在這倒是跟秦國宗室大臣有一拼,同時這也是弱者抱殘守缺的小心眼兒在作怪,我們可以用李斯的一番話來反駁:“士不產於秦,而原(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有能耐的人,來多少都不嫌多,但是洋垃圾,還是不要的好。這就需要進行甄別篩選,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使用人才,毀滅垃圾,這才是開放的胸懷,也是富國強兵之道。

李斯晚節不保,但是嬴政在世的時候,李斯基本是隻幹好事不做壞事的:“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使後無戰攻之患……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書,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相對於《呂氏春秋》和《諫逐客書》,誕生於嬴政時期的另一本重要著作,可能就不大為普通人所熟知了,因為這是一本兵書,這本兵書的名字叫《尉繚子》。

三部著作為證:嬴政掃滅六國,除了王翦商鞅,還有三個人功不可沒

​現在人們不大熟悉《尉繚子》,但是宋朝,《尉繚子》是跟《孫子》、《吳子》、《司馬法》並稱為《武經七書》的。

《尉繚子·武議》開篇就說:“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夫殺人之父兄,利人之貨財,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故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故兵不血刃而天下親焉。”

秦滅六國而不絕其社稷,對諸侯親族不加殺戮,雖然留下了六國貴族造反覆闢的隱患,但是在當時,卻是有無可比擬的積極意義的:減少了殺戮戾氣,讓大一統的秦帝國一片祥和。事實上秦始皇如果不是五十而崩,六國諸侯後裔起來造反的,還真沒幾個。要不是秦二世胡亥瞎搞,再過上幾十年,六國貴族就會以自己是秦人而自豪了。就像後來一樣,什麼六國七國統統不存在,大家都是大漢子民,也就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漢人了。

司馬遷說尉繚曾在私下詆譭秦始皇長得不好看人品也不咋地,但是嬴政卻一直尊重並信任尉繚:“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

三部著作為證:嬴政掃滅六國,除了王翦商鞅,還有三個人功不可沒

​秦始皇如此尊重尉繚,是因為尉繚真有能耐,也真的給秦始皇一統六合指出了一條明路:“以秦之彊(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原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為了閱讀方便,這段話還是用大白話翻譯一下:“跟咱們強大的秦國相比,那些諸侯也就是一個郡縣的頭兒,但是螞蟻多了也能啃掉大象,如果他們‘合縱’而聯起手來打咱們,咱們可能就會像智伯(豫讓的主公)、吳王夫差、齊閔(湣)王田地一樣被幹掉了。既然咱們不差錢兒,那就要用金銀財寶去賄賂各國的權臣,讓他們只知道發財而忘記治國安邦。那些權臣都很便宜,有三十萬金,就可以搞定他們,他們會幫助我們消滅那些諸侯的。”

尉繚這一招被秦王嬴政所採納,但是可悲是很多年以後,祖龍的後裔忘了這番話,而這一招又被敵人學去了——此事不能深說,讀者諸君明白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