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人,往往“不聞不問”

“沉默是金”,人的年紀越大,越沉默。沉默不是因為自己無話可說了,而是因為學會了守嘴,收斂了自己的脾氣。世界變化無常,人生起起伏伏,這一切,都看淡了,把很多事情,都置之度外。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不聞不問”,擁有一顆安靜的心,放下塵世的紛紛擾擾,留在心中的是自由自在。厲害的人,不是對別人咄咄逼人,不是對事情糾纏不放,而是內心強大,包容萬物。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不聞不問”

1.別人的事情,都和自己無關,需要不聞不問。

前天和朋友戴華聊天。戴華是一家公司的中層幹部,負責原料供應方面的工作,按理說,他應該對公司的事情瞭如指掌。但是和他聊到公司裡的其他人員的時候,他說,“我對他們不是很瞭解。”其實,我知道,他是一個很守口風的人,從來不對別人的事情,說三道四,因此,他也和單位的人交往很愉快。

有時候,對別人的事情,就應該“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別去攙和。比方說,別人的家事,你就別說了,別問了,清官難斷家務事,何況你就是一個旁人;別人的婚外情,你就是知道,也不要說,要是說出去,拆散了別人的家庭,也許你得罪的是他們一大家人;別人的人生髮展之路,你不要去問,別人是不會告訴你的,萬一你知道了,還是麻煩,也許別人受挫了,反過來責怪你的多嘴,你是百口莫辯。

一個人要做到對別人的事情“不聞不問”,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人是有好奇心的。老話說,“好奇害死貓”,當你捕風捉影知道了一件稀奇的事情,也就想要知道清楚。因此,但凡可以做到的人,都很厲害,他懂得控制自己的好奇心,也守住了自己的嘴。這樣的人,是值得信任的人,反而人際交往很廣。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不聞不問”

2.過去的事情,都已經過去了,需要不聞不問。

《當愛已成往事》裡有這樣幾句歌詞: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雨,縱然記憶抹不去愛與恨都還在心裡,真的要斷了過去,讓明天好好繼續,你就不要再苦苦追問我的消息......

既然一切都成為了往事,你何必糾纏不清。和過去較勁的 人,都是在做無用功。曾經有一個讀者邱梅向我傾訴,她說自己一直很煩惱,覺得自己的學長欺騙了自己。原來,是她在上大學的時候,和一位學長有過一段戀情,兩個人約定畢業後一起去深圳工作,然後好好戀愛,好好成家立業。但是學長畢業後,去了北京,還拒絕了邱梅也去北京工作的請求。從此兩個人分道揚鑣,天各一方。可是邱梅總是覺得事有蹊蹺,想要追查到底。她越這樣想,越痛苦。

其實,作為我的想法,邱梅應該和過去“一刀兩斷”,學會面向未來。人生就是幾十年,你總是記住過去,把過去的事情喋喋不休講出來,只是一次次傷害自己的心。一個人,要徹底忘記過去,是很難做到的,但可以“不聞不問”,學會珍惜過去,珍藏往事。

真正厲害的人,就是“邊走邊扔”。把過去的丟掉,把現在的每一件事做好,活在當下,才能活出自我。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經歷,只要不去提起,不聽別人說起,都會慢慢淡化。心中無事,才是福氣。

做人,放不下過去,就是帶著“過去”的包袱行走,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最難受的是“心”。年紀越大,過去的事情,越多,負擔越重,總有一天,會承受不起。不如對過去的一切“不聞不問”,用一種淡若清風的心態,過自由自在的日子。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不聞不問”

3.真正厲害的人,懂得“不動心”,活得很安靜。

孟子說:“我四十不動心。”不動心就是做人有志氣,內外和諧,保持自身真正的不動,以不變應萬變。

曾經有一個故事。一位老和尚和一位小和尚在樹林裡打坐修行。樹林裡涼風習習,一會兒有蝴蝶飛過,一會兒有蜜蜂嗡嗡嗡,一會兒有樹葉沙沙作響,一會兒還有螞蟻爬到腳上,冷不丁咬人一口。小和尚被螞蟻叮咬了,就忍不住站起來,把螞蟻趕走。過了一會兒,小和尚又聽到了蚊子叫,搖頭晃腦,躲避蚊子的叮咬。過了很久,小和尚終於忍不住了,站起來,問老和尚,“師傅,你為什麼可以做到一動不動,而我卻不能?然道你沒有被蚊子叮咬,沒有被螞蟻咬嗎?”老和尚說,“我和你一樣,也有蚊蟲叮咬,但我已經忘記了。”小和尚不解,被蚊蟲叮咬了,還可以忘記?這是多麼高深莫測的道理啊。老和尚笑著說,“心不動,外界的萬物都在心中。既然都在心中,那還有什麼值得動一動?”小和尚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其實,真正厲害的人,對外界的事情“不聞不問”,不是一概不知,而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把所有的事情,都藏著心底,又置之度外。境由心生,心不動,世界就變得安靜了,人生活得也安靜了。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不聞不問”,並不是對所有的事情,都不去管不去過問,而是懂得放下,學會了從容應對。如果遇到別人傷害了自己,也會奮力反抗,打破人生的常規。

魯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希望你也能悟透“不聞不問”的道理,不要沉默一輩子,而是用行動證明自己是強大的人,讓自己不言而威風。不聞是一份淡然,不問是一種智慧,凡事心中有數,就好。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