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騎施汗國的崛起——生如夏花

突騎施汗國是唐朝時期,西域一個影響力巨大的遊牧政權。其強盛時期,突騎施汗國曾嚴重左右著唐朝、大食、吐蕃和突厥間的關係。

這個汗國,短短20多年便急速崛起,可謂豔如夏花。

到達頂點後,不過20年又急速跌落,可謂煙花易冷。

從今天開始,我們用三篇文章,分別來講述《突騎施汗國的崛起》、《突騎施汗國的衰亡》、以及《突騎施汗國與唐朝關係破裂的節點》。

突騎施汗國的崛起——生如夏花

突騎施、唐、大食、吐蕃、後突厥的位置關係

公元八世紀,一個異姓突厥汗國在中亞遽然崛起。

在之後50餘年裡,一度左右著西域的戰略格局,這就是突騎施汗國。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突騎施是唐朝的鐵桿盟友,幫唐朝花樣吊打大食。”

但說真的,這話只說對了一半,突騎施確實把大食揍得夠嗆,但要說它是給唐朝“扛活兒的”,就有點呵呵了。

突騎施汗國的崛起——生如夏花

突騎施騎兵

一、突騎施的由來及崛起

突騎施人和突騎施部落的源流,目前學界尚未完全達成共識。

薛宗正先生認為突騎施是由突騎施、車鼻施、處木昆三姓為核心組成的部落聯盟,也稱“三姓突騎施”。其部落源出於漠北,在尚未突厥化前,曾以“鐵勒”作為共名。

蘇北海先生則認為,唐朝把突騎施汗國列入西突厥是不符合歷史的,突騎施人哈薩克族的先祖,突騎施汗國是哈薩克族歷史上第一次建立的汗國。

李樹輝先生在對葛邏祿的研究中認為,葛邏祿是一個有操印歐語群落構成的部落集團,其中便包括突騎施人。

不論上述幾位先生的觀念哪一個更接近歷史的真實,至少有一點是公認的,即突騎施部落曾是西突厥汗國的帳下之臣,相對於族裔複雜的西突厥部落(統稱“十姓突厥”),突騎施部是“異姓”,也稱“別部”。

《舊唐書》稱:“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別種也。”

突騎施汗國的崛起——生如夏花

南北朝時期,鐵勒的遊牧地域

南北朝時期,三姓突騎施已從漠北遷居至天山北麓

突厥汗國一統漠北、西域後,各部均被征服,放棄了“鐵勒”的共有族名,統稱為“異姓突厥”。

之後,東、西突厥汗國分裂,突騎施被西突厥汗國管轄。

突厥汗國是以阿史那王族為核心組成的遊牧政權,歷代可汗均由阿史那一族擔任,且掌管軍政大權的各“吐屯”(官名),也必須出生阿史那家族。

這種管理模式的基礎條件是,阿史那家族足夠強大,一旦王族衰微,必有變亂。

突騎施汗國的崛起——生如夏花

因此,與突騎施汗國崛起相伴的是,西突厥阿史那王族的衰落。

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八月,程知節(程咬金)帶兵征伐叛亂的阿史那·賀魯,當時尚忠心於阿史那的突騎施部也遭受重創。

(“副將周智度攻其突騎(施)、處木昆等於咽城,拔之,斬首三萬計,虜獲甚眾。”)

叛亂平定後,唐朝恢復了西域的摩統治,設置了昆陵、蒙池二都護府,並冊封阿史那·彌射為“興昔亡可汗”,領昆陵都護、阿史那·步真為“繼往絕可汗”,領蒙池都護。

在這種政策劃分下,突騎施部被一分為二,一部分從咽城(今新疆巴音歌楞蒙古自治州)遷一部至熱海以東的庫納薩爾一帶,另一部則遷至碎葉水東。

突騎施汗國的崛起——生如夏花

唐朝冊封“興昔亡”“繼往絕”二可汗目的本意是,藉助阿史那家族的威望來統御西突厥諸部。

但可惜所託非人,阿史那·彌射和阿史那·步真之間本就有解不開的舊仇,各主一方後齷齪不斷。

龍朔二年(662年),阿史那·步真藉助唐將蘇海政之手,冤殺阿史那·彌射,導致“諸部落皆以興昔亡(彌射)為冤,各有離心。繼往絕(步真)尋卒,十姓無主,附於吐蕃”。

武則天親政後,西域形勢變得更加複雜。

北方的東突厥第二汗國興起,不斷南下威脅唐境。同時,西南方的吐蕃王朝也走下高原,唐朝處於南北兩大勢力夾擊之中。

此時新一代的“興昔亡”、“繼往絕”可汗(阿史那·元慶、阿史那·斛瑟羅)還如上一代呢。

這兩位長在長安的可汗,在突厥故地毫無群眾基礎。被唐軍護送至西域後,根本站不住腳,不久便被打得跑回長安。

《舊唐書·郭元振傳》記載:“往四鎮以他匐十姓不安、請冊元慶為可汗、竟不能招脅十姓,卻令元慶沒賊,四鎮盡淪。”

在這種情況下,唐朝需要一支有能力穩定西域的力量,而突騎施部恰好展現出了可堪一用的價值。

《舊唐書》:“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別種也。初隸在解瑟羅下,號為莫賀達幹……解瑟羅以部眾削弱,於則天時入朝,不敢還蕃。其地併為烏質勒所並。”

突騎施汗國的崛起——生如夏花

突厥第二汗國(後突厥)疆域圖

二、進擊的烏質勒

我們之前說過,突騎施和西突厥汗國一樣,也是一個多部落的聯盟。由突騎施、車鼻施、處木昆三姓為核心組成,稱為“三姓突騎施”。

在突騎施汗國大權的“三姓突騎施”中,汗國締造者烏質勒、婆葛父子出身於突騎施部,雄主蘇祿出身於車鼻施部,國中權臣重宰則常出身處木昆部。

烏質勒(690--706年在位)唐史記載其“能撫下,有威信,諸胡順附,帳落寢盛,乃置二十都督,督兵各七千,屯碎葉西北。稍攻得碎葉,即徙其牙居之。謂碎葉川為大牙,弓月城為小牙”。

他成為突騎施的首領後,第一件事便是痛打了後突厥汗國,以一己之力收復碎葉鎮。

唐史記載,天授元年(690年) 東突厥西侵,身居碎葉的阿史那·斛瑟羅被打得抱頭鼠竄,帶著餘眾六七萬人一路逃回唐境。

唐朝對他還不錯,封其右(屯)衛大將軍,改號“竭忠事主可汗”。

恰逢此年,突騎施部由

弓月城徙居至碎葉西北,大敗東突厥軍隊,駐牙碎葉。

這說明,被阿史那·斛瑟羅丟掉的碎葉,不過一年便被突騎施獨力奪回,足見烏質勒手下已有一支能戰之師。

突騎施汗國的崛起——生如夏花

其次,烏質勒配合唐軍,痛打吐蕃及其盟友阿史那·餒子。

長壽元年(692年)十月,王孝傑領十八萬唐軍入西域,逐走吐蕃勢力,一舉恢復安西四鎮,並駐兵守衛。

這次王孝傑恢復的四鎮中,便包括突騎施手中的碎葉鎮。這說明,當時唐朝和突騎施已是不折不扣的盟友。

而兩年後(694年),吐蕃與突厥捲土重來,再度威脅安西四鎮的安全。

此次與吐蕃聯合的西突厥首領是阿史那·餒子,他原本也是唐臣,阿史那·元慶長子。

長壽元年,酷吏來俊臣誣害阿史那·元慶,導致其被腰斬。阿史那·餒子逃亡西域,被吐蕃冊封為“十姓可汗”,成了吐蕃西域利益的代言人。

延載元年(694年)大戰中,唐軍連續在大嶺、冷泉和碎葉教訓了吐蕃、突厥聯軍。

這其中,突騎施功不可沒,尤其當王孝傑的唐軍集結於大嶺、冷泉時,碎葉鎮守使韓思忠

“破泥熟俟斤等萬餘人,破吐蕃萬泥勳於沒馱城”,都要依仗突騎施的戰鬥力。

緊接著,突騎施又把後突厥錘了一遍。

聖歷二年(699年),後突厥再度西來,唐碎葉鎮守使韓思忠戰死。

危急時刻,突騎施從側後方趕來,再次爆錘了後突厥“拓西可汗”默啜

這三場戰役過後,唐朝已充分認識到突騎施的重要性,封烏質勒為“瑤池都督”。

同年八月,烏質勒遣子遮弩入長安為質,唐朝旋即遣御史解琬,持節“安撫”。

《冊府元龜》卷九六七載:“聖歷中,突厥首領咀鹿州都督烏質勒移衙於碎葉,(武)則天授以瑤池都督。”

突騎施汗國的崛起——生如夏花

這樣唐朝和突騎施的關係就算親密無間了嗎?遠遠不是!

首先,唐朝在西域的根本政策是聯弱制強,最好任何政權都不能保持強勢。

羽翼已成的突騎施,必然會與唐朝存在核心利益衝突。

從唐朝基於制衡突騎施的政策考量,再次祭出了阿史那王族,這杆大旗。

久視元年(700年),被東突厥打得抱頭鼠竄的阿史那·斛瑟羅又回來了。

唐朝逼著烏質勒交出了碎葉,以便讓“斛瑟羅還鎮碎葉,重主十姓。”

結果,這位“竭忠事主可汗”屁股還沒坐熱乎,部下就叛亂了。所幸,唐軍尚未走遠,很快將事態平息。

但三年後(長安三年),烏質勒挑頭吊打了斛瑟羅。這兄弟再次狂奔回長安,再也不敢露頭了。(“解瑟羅部眾離散,因入朝,不敢復還。”)

烏質勒趕走了唐朝欽點的西突厥可汗,當然屬於打臉行為。為此,解琬和時任安西都護郭元振聯袂而來。

詭異的一幕發生了,郭元振不進屋,拉著烏質勒就站在雪地裡開聊,生生把烏質勒凍死了。

(“大風雪,元振立於帳前,與烏質勒語。久之,雪深,元振不移足。烏質勒老,不勝寒,會罷而卒。”)

此段內容詳見拙作

烏質勒時期的突騎施雖並未稱汗,但其硬悍西突厥阿史那王族,實際上已經將異性突厥勢力的大旗高高舉起。

隨著阿史那族影響力的日漸衰落,西突厥各部落紛紛歸附突騎施,在烏質勒被郭元振凍死前,其勢力範圍已“東鄰北突厥,北諸胡,東直西、廷州,盡並解瑟羅故地”。

突騎施汗國的崛起——生如夏花

三、娑葛的翻雨覆雨

烏質勒去世後,長子娑葛( 706-711年在位) 成了新任突騎施首領。

他上臺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和阿史那王族成員阿史那·忠節翻臉。

從表面上看,娑葛與身為烏質勒部將的阿史那·忠節翻臉,似乎是突騎施內部的權利之爭。

但其實,阿史那·忠節是本身就是阿史那王族勢力的堅定擁躉,《舊唐書·郭元振傳》稱:“忠節請解瑟羅及懷道俱為可汗,亦不能招脅得十姓。”

作為必須掙脫阿史那族的影響,才能崛起的突騎施來說,娑葛與阿史那·忠節是不可調和的結構性矛盾。

但因為阿史那·忠節的背後站著大唐,打狗也得給主人幾分薄面。娑葛不斷上書唐庭,一邊表示忠心,一邊反覆要求

“除忠節”

而唐庭呢,依舊沒有放棄扶持阿史那族的幻想,認為“忠節竭誠於國,作捍玉關,若許娑葛除之,恐非威強拯弱之義”。

娑葛一看軟的不行了,乾脆自己動手“兵相加暴”

景龍二年(708年)雙方刀兵相見,實力衰微的阿史那·忠節向唐庭求告。

此時,唐朝安西軍方與長安間,在如何對待突騎施的問題上,出現了意見相左。

安西節度使郭元振雖然凍死了娑葛的老爸,但他卻認為應該承認突騎施的強勢地位,放棄阿史那族,拉住突騎施不使其倒向其他勢力。

因此,他向唐庭奏報請求招“忠節入朝宿衛”。

但阿史那·忠節走到

且末(播仙鎮)時,播仙鎮經略使周以悌給他出了個主意,“當今朝中是宰相宗楚客、紀處訥二人說了算,不如你暫時留在播仙鎮,用重金賄賂二公,讓他們發安西唐軍揍娑葛。同時請求朝廷冊封,阿史那獻為十姓可汗,讓郭虔瓘發拔汗那國的軍隊協助,這樣既不會失去你的部落又能大仇得報,不比你入朝強多了嗎?”

阿史那·忠節聽後,以“千金賂宰相宗楚客”讓事件發生了逆轉。

時任宰相宗楚客“遣馮嘉賓持節安撫忠節,以將軍牛師獎為安西副都護,發甘、涼以西兵,兼徵吐蕃,以討娑葛”。

唐軍行動之初,確實打了娑葛一個措手不及,周以悌“率鎮兵數千人大破之,奪其所奪忠節及於闐部眾數萬口”。

但很快,娑葛便與後突厥結成聯盟。西域的戰局,旋即變成了兩方三國的混戰。

東突厥的加入,牽制了大量唐軍。

娑葛趁機“發五千騎出安西,五千騎出拔換城(今新疆阿克蘇),五千騎出焉耆,五千騎出疏勒,入寇”,生擒阿史那·忠節。

景龍二年(708年)十一月,又在火燒城擊殺了安西副都護牛師獎,截斷了安西四鎮的道路。

突騎施汗國的崛起——生如夏花

面對安西危急的局面,西域唐軍分成了兩派爭論不休。

以北庭唐軍為一方,堅決要求採取強硬措施,建議立阿史那·獻為可汗,招募突厥十姓部眾,打擊突騎施。

而以郭遠征為首的安西唐軍則認為,對西域威脅最大的不是突騎施而是吐蕃。即便冊封阿史那·獻也未必能得到十姓部眾的支持(“冊可汗之子孫,亦未獲招脅十姓之算也”),建議承認突騎施的地位。

此時,娑葛也致書郭元振稱,“我對唐朝本無惡感,只是和阿史那·忠節有仇,現在宰相收了賄賂,要滅我族,我豈能坐以待斃?聽說唐庭準備立阿史那·獻為可汗,這樣恐怕以後將永無寧日。請您和朝廷商議解決之道。”

景龍三年(709年),安西唐軍的意見得到了朝廷認可。周以悌被流放白州,以郭元振代替,赦免了娑葛叛逆之罪。

《資治通鑑》:七月,“突騎施娑葛遣使請降,庚辰,拜欽化可汗,賜名守忠”。

雖然之前,娑葛已自稱“十四姓可汗”,但這畢竟是個草雞名號。這次唐朝正式冊封他為“賀臘毗伽欽化可汗”,賜其名“守忠”,其弟遮弩名“守節”。

突騎施汗國的崛起——生如夏花

要說政治人物,翻臉真是比翻書還快。

這邊唐朝一點頭,姿葛馬上就斷了和後突厥的聯盟,轉臉開始協助唐朝北伐。

景龍四年(710年),唐朝謀劃了一個龐大的伐後突厥計劃(《命呂休璟等北伐制》)

按照這次規模空前的作戰計劃,以北庭都護兼碎葉鎮守使呂休璟為主帥,出任金山道行軍大總管。

統御瀚海、北庭、碎葉等五萬騎唐軍,以突騎施部為前軍,任命娑葛為“金山道前軍大使”,其弟遮弩為先鋒,領諸蕃部健兒二十五萬騎“長驅沙淇,直指金微”。

西發黠戛斯(吉爾吉斯人先祖)部“堅昆在右,椅角而東”。除主攻部隊外,還密令沿邊唐軍,悉待命助戰。

可惜軍情外洩,被東突厥可汗默啜知悉。

他命手下大將闕特勤統大軍搶先西征,一擊而滅黠戛斯,而後強渡曳至河,奇襲突騎施。

娑葛措手不及之下,被東突厥打得大敗,被俘而殺。(“擊潰之,俘其可汗,其葉護及設,彼等就地殺之。”)

突騎施從690年烏質勒崛起,到711年娑葛被殺,不過短短21年,但它已經痛打了西突厥王族,痛毆了後突厥汗國、吐蕃和宗主國唐朝。

而在之後突騎施蘇祿的縱橫歲月裡,這個如同夏花般絢爛的政權,還將給周邊大佬們帶去更多的“驚喜”。

以至於,當時亞洲東西兩強會暫時放下冤仇,聯手將突騎施扼殺在最盛之時。

敬請關注下一篇,《突騎施汗國的敗亡——煙花易冷》


參考書目:

《突騎施汗國的興衰及其與周邊政治勢力的關係演變》_趙志龍;

《突騎施汗國的興亡》_薛宗正;

《唐朝與突騎施攻戰原因探微》_張興勝;

《張九齡_曲江集_敕書的文史價值__突騎施蘇祿侵犯四鎮》_陳建森。

《盛唐與吐蕃在西域的較量_720_755年》_王小甫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突騎施汗國的崛起——生如夏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