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並沒滅掉商朝,周朝真正滅商是什麼時候?

周武王並沒滅掉商朝,周朝真正滅商是什麼時候?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30 周公東征

受命13年(約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崩逝,年幼的成王繼位,成王的叔父周公旦承擔了攝政的重任。

周武王並沒滅掉商朝,周朝真正滅商是什麼時候?

周公攝政引起了管叔鮮和蔡叔度的不滿和懷疑,他們以管蔡之地為根據,公開反對周公攝政,甚至動用武力,刀兵相向。周王朝從開國伊始,就陷入了王族內亂。

按照《尚書·金藤》的說法,為了避免王族內亂,維持周王朝的穩定,周公旦放棄了攝政冢宰之位,避居東方。《竹書紀年》也說,成王元年(約公元前1044年),周文公出居於東。

這裡的東方,很有可能就是洛陽盆地。周公避居到此,也可能順帶考察洛陽盆地,選擇合適修建東王都的地點。與此同時,周公也可以鎮守洛陽盆地,阻擋管蔡兩國西進。

周武王並沒滅掉商朝,周朝真正滅商是什麼時候?

管蔡兩國叛亂之後,武庚所統治的半壁商國也失去了監視。商王武庚隨即聯絡東部地區的奄國、徐國、蒲姑等親商諸侯,反攻周國,試圖復興商王國的天下共主地位。《竹書紀年》記載為,「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於邶以叛」。

周武王並沒滅掉商朝,周朝真正滅商是什麼時候?

在後世的史書中,把管蔡兩國反對周公攝政,與商國反周聯繫在一起,說成是管叔鮮聯絡武庚反周。但實際上,管叔鮮不可能愚蠢到置周王國的命運於不顧,而且公然與商人勾結,授周公以口實。

所以更可能的情況是,管蔡先反周公,武庚再反周,兩者最初的反周行動並沒有聯繫。但後來兩者有沒有勾搭在一起,就難說了。

武庚反周後,商周之間的形勢有點像回到了武王伐商之前,只不過兩者換了個位置。周武王換成了商王武庚,反帝辛的商人貴族換成了反周公的管叔蔡叔,周人聯絡商人貴族攻滅帝辛,變成了商人聯絡周人的諸侯反周了。

情勢危急之下,周公旦被成王召回鎬京,與召公奭、畢公高、太公望商議應對之策。

最終,周公旦擔任太師,召公奭擔任太保,太公望也領軍加入,周王廷決定征討東方的「反叛者」,徹底征服商王畿以及山東地區的親商諸侯。史書記載為,「秋,大雷電以風,王逆周文公於郊,遂伐殷」。

這場東征之戰,算是周王國第二次徵商之戰,由於東征的主帥是周公旦,後世又稱之為「周公東征」。

與武王伐紂前的商周形勢相比,周公東征前的商周形勢雖然位置互換,但也並非完全一樣。雖然商國聯合了反周公的管蔡兩國,但親周的微子啟的宋國,卻沒有加入反周的陣營,而是繼續站在周人一方。

原因很簡單,如果商王武庚成功反殺周國,奪回了天下共主的位置,那麼帶領周人攻滅商王帝辛、使商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並被迫臣服於周的微子啟,就是十足的帶路黨,身份尷尬不說,更重要的是會遭到武庚的清算,自己的宋公位置就會不保。

正因為宋國沒有加入反周陣營,使得泗上地區的奄國等親商諸侯被擋在宋國以東,沒辦法直接向西威脅河洛地區,周軍得以全力對付河洛東北面的管蔡叛軍和商王畿的殘商軍隊。

成王二年(約公元前1043年)冬季,周人大軍再次出發,行軍路線與武王伐商的路線一致。不同的是,周師抵達洛陽盆地後,不是從孟津北渡黃河,而是越過嵩山,先攻打嵩山東麓的管國(今鄭州一帶)。

周武王並沒滅掉商朝,周朝真正滅商是什麼時候?

管國雖然是王畿的東陲大國,但與周的王師相比,實力還是比較弱小的。此外,雖然管蔡與殘商名義上聯合,但實際上各自為戰。而且,管蔡的軍隊也是以周人為主,同族作戰無法激發管蔡的鬥志。最終,周師打敗管蔡兩國,管叔鮮可能被殺,也有可能自殺,管國也因此被廢,管叔鮮的後人也失去了貴族身份。而蔡叔則被廢為庶人,並流放到偏遠之地,管叔的第二個兒子在成王中後期因為一些原因重新被封為蔡侯,那是後話。

滅管蔡之後,時間已經到了成王3年(約公元前1042年),周師又渡過黃河北上,聯合溫國、檀國的軍隊,攻打殘商。

在攻打朝歌之前,周人的軍隊先佔領了朝歌東面的衛邑,控制衛邑東面的黃河渡口,阻斷商人與東方泗上地區的奄、徐等國的聯繫。隨後,大軍朝商王都進發。

由於周師的包抄戰術,商王武庚無法與山東各國取得聯絡,只憑借自身的實力,無法與周軍抗衡。而且更主要的是,商國內部的貴族仍然首鼠兩端,與周人處在曖昧狀態,這讓武庚陷入絕望。最終,武庚決定放棄商王都,往北方撤退。

商王都以北,就是河北走廊(因河北平原的東部是北黃泛區、沼澤遍佈人煙稀少)。這裡從南向北分佈著井國(邢國)、代國、㠱國、孤竹國等親商方國,其中代國和孤竹國的國君還是商王族的後裔,而㠱國則有可能是武庚的王叔祖——箕子的封國。

周武王並沒滅掉商朝,周朝真正滅商是什麼時候?

武庚的意圖,顯然是想依靠北方的同姓諸侯,與周人的軍隊作困獸之鬥。

但周軍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再一次佔領商王都之後,周公旦讓伐商戰爭中作戰出色的叔封(文王七子,成王七叔)率領一部分周軍,鎮守朝歌城,讓召公奭率領一部分周軍,北上追擊武庚的殘部。

召公奭率領的軍隊對武庚殘部緊追不捨,最終在代國以北、㠱國以南(今北京西南的房山區和涿州一帶)追上武庚的軍隊。由於周軍的緊追不捨,武庚沒有足夠的時間聯絡整合北方諸侯的力量,而且代國、㠱國、孤竹國都投靠了周,窮途末路的商王武庚,在這裡與周人作最後一戰,最終戰敗被殺。

這段歷史記載於「梁山七器」中的「太保簋」銘文中,內容為:「王伐錄子聖,王降徵令於大保,大保克敬亡譴,王永大保,賜休餘土,用茲彝對令」,其中的錄子聖,就是商王武庚。

周武王並沒滅掉商朝,周朝真正滅商是什麼時候?

追殺武庚,並臣服了北方諸侯後,召公奭又回師南下,增援周公旦的山東戰場。

就在召公分兵北上追擊武庚時,周公也率領一部分周軍,東征東方的商屬方國。

大軍從朝歌出發,經過衛地的古黃河渡口,渡過黃河,臣服黃河以東的姞姓燕國(南燕國,今滑縣與延津一帶),隨後繼續向東,經過顧地(濮陽西南)抵達曹地(菏澤定陶一帶),準備在這裡渡過濟水,進入泗上之地。

周武王並沒滅掉商朝,周朝真正滅商是什麼時候?

泗上之地方國諸侯林立,有嬴姓的徐國、費國,風姓的宿國、須句國、顓臾國,任姓的任國、薛國、鑄國,己姓的邾國,妘姓的逼陽國,還有未知姓氏的極國、鄣國、貫國。這是西周時期存留下來的非姬、姜姓的小諸侯國,而被周人滅掉的,還可能有不少。

這一二十個小方國,平均每個方國只相當於後世一個縣的大小,其中最大的方國是奄國,也是泗上諸侯的首領之國。

這個奄國位於現在的濟寧、兗州一帶,是盤庚遷殷前商王國的都城所在地。盤庚遷殷後,分封子姓商王族貴族為奄國君主,鎮守泗上地區。

相比其他小國來說,奄國的面積可能相當於大半個地級市的大小,實力不弱。如果再加上泗上的其他方國,整個奄國所掌控的實力,可以與半個商王畿(武庚所掌控的商國)相比。

相比武庚的殘商來說,泗上地區並沒有被周人佔領過,戰爭潛力還沒有消耗過。而且泗上地區也沒有出現首鼠兩端的貴族勢力,周人無法再用內外夾擊的戰略搞定泗上。

面對這種局面,周國的大夫辛甲給周公提出了一個作戰方案。這個辛甲又稱作辛公甲、辛甲大夫,是周成王的祖母太姒的孃家人,莘國的貴族,甚至有可能是太姒的兄弟或侄兒。按親戚關係來算,辛公甲有可能是成王的舅公,也就有可能是周公旦的舅父。

辛公甲在帝乙帝辛時期,曾在商王廷擔任史官,對商國內的形勢比較瞭解。他給周公旦提出的建議是,泗上地區小國林立,姓氏複雜,利益追求也錯綜複雜,因而不可能擰成一股繩聽奄國的指揮。所以在攻打奄國之前,可以先攻打這些小國,願意歸降的允許歸降,不願意歸降的就徹底攻滅。等掃清周邊小國後,就可以對奄國發起總攻。

周公旦按照辛公甲的建議,果然降服了宿、須句、顓臾、任、薛、鑄、邾、逼陽、極、鄣、貫等國,並驅逐了徐國,攻滅了費國和其他幾個方國。《逸周書》中稱之為「凡所徵熊盈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也就是說,周軍征伐了17個泗上小國,攻滅(俘虜)了其中9個方國。

在清掃泗上小國時,召公奭也抵達戰場,加入了戰鬥。攻打奄國前,年少的周成王也從鎬京來到了前線,鼓舞士氣。最終,迫於周人軍隊勢大,奄國君主選擇了投降。

有了殘商反叛的教訓,周公旦沒有讓奄國繼續存在,而是把奄國拆分。奄國君主和一部分奄國人被周公遷到濟水下游的蒲姑,交給太公望管理,剩餘的奄國人則留在原地,交由周公長子伯禽鎮守管理。

太公望之所以出現在濟水下游,是因為周人大軍抵達曹地後,在準備清掃泗上小方國時,周公旦讓太公望分兵沿濟水東下,去征討濟水下游的蒲姑等國。

太公望率軍所部軍隊沿濟水東下,先降服了大野澤東北岸的須句、宿、鄣、鑄等小國,而後抵達今濟南章丘一帶。這裡是中商時期(犭覃)方的領地,商王武丁時期,商人攻滅(犭覃)方,後來分封王族貴族建立子姓譚國。

勇猛善戰的太公望很快降服了譚國,並繼續進軍,穿過山東長白山口,進入膠萊盆地的西部邊緣,也就是淄河流域。

這裡是商王國經濟命脈——渤海鹽場的所在,為了守衛鹽場,商王冊封了醜氏家族、鬲氏家族鎮守此地,蒲姑國、紀國就分別是兩個家族的封國。除此以外,還有未知姓氏的齊國和豐國,也充當著渤海鹽場看守人的職位。

太公望深知,周公旦委派他征討蒲姑,目的就是奪取渤海鹽場,把這個經濟命脈掌握在周人手中。所以和之前降服須句、譚國等國不一樣,這一次,太公望一鼓作氣,攻滅了這個四個方國。

周武王並沒滅掉商朝,周朝真正滅商是什麼時候?

因此,周公滅奄後,才能把奄國君主遷移到蒲姑,交給太公望看管。

攻滅奄和蒲姑等國的戰爭,被記錄在周初的青銅器銘文中。

周公東征鼎(爯鼎)銘文:「唯周公於往徵東夷,豐伯、蒲姑鹹,公歸,薦於周廟。戊辰,飲秦飲,公賞爯貝百朋,用作尊鼎」

周武王並沒滅掉商朝,周朝真正滅商是什麼時候?

禽簋銘文:「王伐奄侯,周公謀,禽祝,禽又脤祝,王賜金百寽,禽鳥用作寶彝」

周武王並沒滅掉商朝,周朝真正滅商是什麼時候?

周武王並沒滅掉商朝,周朝真正滅商是什麼時候?

在史書中,這場戰爭被稱作「周公踐奄」。比如《尚書·大傳》中的「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

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部分,「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製作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想必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就應該知道,周公東征,克殷踐奄後,接下來的歷史,就是周公分封了。

那麼周公是如何分封的呢?他考慮了哪些因素,又分封了哪些諸侯國呢?

這個問題,下節繼續解讀。

-END-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公眾號 寒山噴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