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操勝券的滅吳之戰,為什麼大多數晉朝高官都反對?

穩操勝券的滅吳之戰,為什麼大多數晉朝高官都反對?

公元280年,晉朝大軍三路伐吳,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佔領東吳首都南京。中國重新歸於一統。按照當時的力量對比,毫無疑問是晉強吳弱。這樣一場穩操勝券的戰爭,在發動之時卻遭受到了眾多大臣的紛紛反對。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些大臣看來,北方軍隊進攻南方,面對江南水鄉,騎兵優勢無法發揮,又不熟悉水戰,因此勝算並不大。這不是沒有先例:眾所周知曹操大敗於赤壁,及後來魏文帝曹丕幾次伐吳都以失敗告終。以至於曹丕說出了一句很沒出息的話:“老天爺生出長江,就是要隔絕中國南北的!”

其實,這只是晉朝大臣表面上的一些冠冕堂皇的說辭。當時的客觀形勢和三國初期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西晉佔據了長江上游的四川之地,大軍可順流而下。東吳的國力又遠不及晉朝,且東吳皇帝孫皓殘暴,東吳上下離心。一旦戰事全面打響,東吳必然無法長期堅持。這些大臣反對對吳開戰,主要因為他們自私自利的思想作祟。

穩操勝券的滅吳之戰,為什麼大多數晉朝高官都反對?

最重要的真實反戰原因是伐吳之功不會落到這些大臣手中。晉朝整體的伐吳方略是由羊祜制定的。在去世前,羊祜分別推薦了杜預作為自己的繼任者,張華在朝廷之中配合,以及王濬在四川主持軍事。戰事一旦打響,謀劃的首功必然屬於已經不在人世的羊祜,而戰功多半歸屬杜預、王濬等人。朝中的大臣如賈充等得不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也不想讓他人得到這樣大的功勞,因此堅定地反對滅吳戰爭。

賈充是西晉朝初年的頭號權臣。當年正是賈充出力,指使手下殺掉了曹魏皇帝,這才使得司馬氏順利奪權。後來,賈充又將自己的女兒賈南風嫁給了太子司馬衷,賈家又成了國戚。一時之間,賈充權勢煊赫,威風無倆。這便是眾大臣反對發起滅吳戰爭的第二個原因:正是由於賈充的反對,大臣們為了不得罪他,紛紛附和表示也反對伐吳。一時間反對的聲浪巨大,而主戰的聲音顯得微弱。

好在當時皇帝晉武帝司馬炎是主戰派,在張華、杜預等的勸說之下,司馬炎最終決定伐吳。令人驚掉下巴的是司馬炎任命的伐吳總司令,恰恰是最大的反對派賈充。這可能是由於賈充是皇帝的親信,司馬炎想讓賈充掛這個總司令的名義,一來分些功勞給他,二來減少賈充反對的阻力。

不過賈充絲毫沒有領會出皇帝的意圖,戰爭初期沒有斬獲的時候,賈充仍然一個勁地大唱反調。請求皇帝斬張華以謝天下。逼得晉武帝不得不表態:“我本來也是要戰的,張華不過和我的意見一樣罷了!”正是由於賈充的這種態度,為了不得罪賈充,他麾下的將領如王渾、琅邪王司馬伷等,都開到了長江邊上,也找各種藉口不再前進。賈充的自私和不顧大局,差點將伐吳大業葬送。幸好杜預、王濬等的軍隊十分給力,這才順利拿下南京,將東吳納入晉朝的版圖。

穩操勝券的滅吳之戰,為什麼大多數晉朝高官都反對?

天下再次統一,人民迎來了久違的和平。不過大臣中還有一種反對滅吳的聲音,正和統一有關。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同樣是伐吳的反對者。他倒不是怕自己沾不到功勞,而是有另外一番考慮。山濤對人說,“有這樣一個敵人在身邊,可以讓我們時時刻刻保持警惕和鬥志,不是很好嗎?沒有這個敵人,怕是人人都沒有了上進之心!”

歷史的發展果然如山濤所料。在滅吳之前,晉朝君臣還能保持起碼的朝氣和鬥志,在一統中國之後朝廷上下迅速墮落。晉武帝原先還能夠比較節制,但滅吳之後立即便放縱起來。他將整個吳國後宮都據為己有。宮中美女如去,以至於晉武帝每天晚上都不知道到哪兒留宿。只好讓羊拉著小車,走到哪算哪。宮中妃嬪為了爭寵費盡心機,採用鹽水灑路以及插上羊喜歡吃的嫩竹枝,以吸引羊的注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當時的宰相何曾日食萬錢,還說沒有下筷子的地方。每次何曾參加皇帝舉辦的宴會,都要帶上自己的廚子另外為自己做飯。何曾的兒子奢侈得更離譜,據說要日食兩萬錢。西晉王朝在開國之時,便為自己的覆亡埋下了禍根。終於僅僅在滅吳之戰30多年之後,西晉便走向滅亡。

縱觀晉朝反對滅吳之戰的幾種聲音,大多是反對派們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沒有自己的功勞利益、怕得罪重要人物等等。也有山濤那樣的看似很有道理的理由:給自己留下一方磨刀石。可是在大趨勢面前,這些理由都顯得蒼白無力。很多時候,順勢而為遠強過奮力搏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