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精英移入美國財富管理模式,會發生什麼?

海歸精英移入美國財富管理模式,會發生什麼?

devin-justesen-560179-unsplash

1.

近兩年來,財富管理行業面臨重要拐點,去槓桿、資管新規等一系列政策落地,開始重塑業態。

與此同時,底層產品暴雷、企業洗牌跑路等負面消息頻現,不僅重創客戶,也狠狠砸了理財師和機構的招牌。

在打破剛性兌付的背景下,理財產品淨值化成為大勢所趨,許多人認為,這意味著未來的理財師難以通過高收益產品導向繼續維持銷售模式,必須通過提升專業度為客戶提供理財規劃建議。

而屢次受到市場教育的客戶,也被認為終將理解收益與風險的關係,最終走向成熟。再加上監管的積極介入,財富管理行業從粗放發展向專業精細化轉型,似乎水到渠成。

理論很美好。可事實上,沒有什麼是一蹴而就的。成熟市場耗費幾代人時間才艱難完成的轉型,不可能到了中國就成為旦夕之功。

從理論走向實踐,必須承認,中國目前還很難出現一批真正獨立的財富管理機構。所謂三方,也很難徹底解決到底向哪方收費的問題。

這不是照搬成熟市場就能解決的問題,必須真正瞭解中國特有的行業生態,才有可能求得最優解。

在這瓦解與重建的過程中,把有著中國特色的落地方案,與西方成熟市場的先進經驗相結合,或許是最現實的做法。

海歸精英移入美國財富管理模式,會發生什麼?

Photo by Wil Stewart on Unsplash

2.

在以美國為代表的成熟市場,財富管理機構主要向客戶收費,比如管理費,通常在管理資產規模的1%上下浮動。

許多美國同行的做法,是在服務關係啟動後,早早聲明“你是我的唯一收入來源”,因此“我們絕無利益衝突”。

當然,美國高淨值群體會為這個費用埋單,因為他們已經被市場“教育”了幾十年,而且可能從爺爺輩開始,就習慣了“為服務付費”。

但大家知道,中國人是沒有“為服務付費”的習慣的,比如到了國外,很多有錢人也不願意給小費。

在這種情況下,假設一位沃頓商學院畢業、剛從美國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辭職回國創業的精英,打算把美國通行的商業模式移植到中國,會發生什麼?

他可能告訴中國客戶,你把10億資產都給我管,管理費1%,你將得到財富管理“一攬子解決方案”。

結果呢?客戶本著“貨比三家”的原則,碰到一家管理費0.7%的機構,接著碰到一家管理費0.4%的機構,最終碰到了一家“免費”的機構。然後,本就不習慣“為服務付費”的他,果斷選擇了“免費”。

這不是危言聳聽,事實上很多中國客戶同時接洽著多家財富管理機構,導致沒有一家機構能搞得清他的資產全貌。

當然,這裡不是責怪高淨值群體“境界”不行,事實上很多機構能力也不行,別人憑什麼相信你那點三腳貓建議呢?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話題,與本文的推論無關。

上述假設的推論是,由於不習慣“為服務付費”,市場又存在價格戰的傳統,最終令市場形成了一種頑固的模式:不向客戶收費。

正如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金李所言,那些在美國市場被證明是長期穩定且有效的“買方付費”模式,在處於早期階段的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無法生存,容易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海歸精英移入美國財富管理模式,會發生什麼?

Photo by Sasha Freemind on Unsplash

3.

“劣幣驅逐良幣”是可悲的。不幸的是,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機構層面,也存在於產品層面。

上文提到的那個最終打贏價格戰的機構,之所以“免費”還能生存,是因為收了產品發行方的銷售佣金。

但問題是,市面上的產品發行方多如牛毛且良莠不齊,它們發行的金融產品如果搶手,一般不願支付太高的通道費用;而那些有問題的金融產品,往往存在滯銷可能,所以發行方反而願意支付較高的通道費用。

難怪業內有人戲言:只有付不起的通道費,沒有賣不出的產品。換句話說,無論多麼有問題的產品,只要出得起銷售佣金,就有機構肯幫著賣。

這就導致了市場上也存在著產品層面的“劣幣驅逐良幣”,問題產品有時賣得比優質產品更好。

這兩個層面的“劣幣驅逐良幣”,嚴重損害了許多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的獨立性,也傷害了客戶對機構的信任。

在這個意義上,機構也別怪客戶不願付費。這是整個生態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

海歸精英移入美國財富管理模式,會發生什麼?

Photo by Jonathan Francisca on Unsplash

4.

由於當前市場上存在著“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簡單照搬成熟市場模式、高舉所謂“轉型”大旗,說來容易,做起來太難。因此國內許多實踐派人士,近些年來一直持續探索著中國特色的轉型。

其中一種,是財富管理機構向資產端推進。一些中介基因的財富管理機構近年來大舉建設自己的資產管理機構,比如諾亞旗下的歌斐資產,就屬這一性質。

另外一種,是資產管理機構向財富端推進。它們的基因偏資產管理,但因為意識到財富端的“入口”作用,近來大舉佈局財富管理。比如嘉實基金旗下的嘉實財富。

如果說第一種轉型可以稱為“先店後廠”,第二種轉型就能叫做“先廠後店”。無論哪種模式,重點都在於整合鏈條中的兩大環節,令“店”和“廠”可以相互呼應。

當然,這些模式仍舊無法徹底解決利益衝突的問題,因為你無法證明自己“廠”裡的東西就比別人更好。在這種情況下,又有機構試圖推進FOF,也就是母基金。

FOF的基本邏輯是,可以把不同的基金放在自己的組合中,而非單選某隻。通過專業人士對不同基金進行篩選,可以優化基金投資效果,同時還能降低整體風險和交易成本,提高流動性。

FOF有一個好處是,它的嵌套結構相當於創造了一種“母管理費”,可以把產品篩選相關費用打包進去,從而在中國人不習慣“為服務付費”的情況下,變相把建議賣給了他們。

當然,這又回到了老問題。FOF的嵌套結構相當於在兩個基金層級上分別收取基金管理費,說白了等於增加了中介部分的成本,不利於投資者的資產增值。如果你不夠專業,別人又憑什麼願意在這裡多付一筆錢呢?

上面提到的這些模式,是仍處於早期階段的中國財富管理行業人士的持續探索。即便無法一蹴而就解決問題,但也反映出行業持續改良的趨勢。

在向客戶端收費模式轉型的過程中,中國從業者本土化+國際化結合的努力,將會收穫怎樣的回報?

- The End -

撰文 AC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