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廣州的“海歸”女性比男性多,廣東籍佔比過半

今日,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和廣州市藍皮書研究會發布了《中國廣州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8)》藍皮書。藍皮書顯示,根據近5年的數據統計,在穗留學回國人員中女性比男性多,出生地為廣東省的佔比達55.7%。在穗留學回國創業人員享受過創業優惠政策扶持的超過五成,他們最期望得到與居住有密切關係的政策優惠。

▌“海歸”素描:

女性學成歸國比例高於男性 廣東籍佔比過半

根據近5年在穗留學回國人員數據統計,女性(56.8%)高出男性(43.2%)佔比達13.6%。根據《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顯示,在全國範圍內的留學回國就業人員中,女性佔比多於男性約17.1%,同樣表現出女多男少的態勢。通過對不同性別選擇回國原因的分析發現,女性更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30.9%的女性認為吸引其回國的最重要原因是“能夠與家人/愛人/朋友團聚”,同比男性多出9.7個百分點;而男性偏向於考慮發展前景,選擇回國的最重要原因是“國內整體經濟前景比較好”(26.2%)。

在穗留學回國人員的年齡結構以80、90後為主,佔比94.6%,年齡主要集中在24-33歲,其中女性的高比例出現在27歲及以下年齡段,比男性多76.9%;而在38歲以上年齡段中以男性居多,比女性多92.6%。這與《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調查數據結果比較一致,報告顯示,在全國範圍內調查的留學回國人員也是以80後(42.3%)和90後(53.3%)為主。

據統計,出生地為廣東省的在穗留學回國人員居多,佔55.7%,其中廣州本地的佔比達20.0%。此外,因地緣因素,廣東周邊省份也是廣州留學人員的重要來源地,尤以湖南(6.85%)、湖北(4.5%)、江西(3.57%)為主。

大多數畢業於英美澳 碩士學歷佔比最高

在參與調查的在穗留學回國人員中,46.6%的出國累積時長為1-3年(含3年),其次是3-5年(含5年),佔比24.4%。這與在穗留學回國人員以出國獲取碩士學位居多密切相關,因碩士學習週期一般為1-3年。對不同性別在穗留學回國人員留學時間的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男性的留學時間較女性長,尤其是留學時間在5年以上的男性比例明顯超過女性。

留學回國人員大多數畢業於英語國家(英美澳),佔比合計高達5成(58.6%),其中以英國為首,佔比32.7%。此現象與英國的學制時長較短有關。此外,因地緣優勢,香港、澳門是排行第二的首選留學目的地,合計佔比有19.0%。歐洲也逐漸成為留學熱門地之一,其中在穗留學法國的回國人員僅次英美澳和港澳,排行第三(3.9%)。留學美國和港澳地區的高學歷人員數量居前列,在博士學歷中合計佔比57.5%。

從在穗留學回國人員海外獲取的最高學歷分佈來看,獲得碩士學歷的留學回國人員佔比最高,為59.3%,其中學習方式以授課型碩士為主;其次獲得本科學歷的留學回國人員佔31.6%,博士研究生佔比7.5%,高等教育文憑佔比1.6%。根據中國留學服務中心《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16),中國留學回國就業人員中,81.45%的留學回國就業人員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11.09%為博士研究生學歷。結合中國留學服務中心藍皮書數據分析所見,在穗高層次留學回國人員的佔比與全國數據有較大的差距。通過對不同性別在穗留學回國人員獲取海外最高學歷調查情況分析,博士學歷獲得者中的男性比女性高出69.7%,碩士學歷以下的性別比基本持平,女性比男性稍高出12.1%。

超六成收入低於8000元 超兩成收入過萬元

據統計,調查的在穗留學回國人員的留學專業主要集中在經濟學、管理學、工學和理學,共佔比71%。其中,經管類佔比47%、理工類佔比24%。

據統計,企業是吸納留學人員就業的主要載體,74.9%的調查對象就職於企業,具體包括本土民營企業(28.9%)、國有企業(23.3%)、外資企業(19.9%)及海歸創辦的民營企業(2.8%)。

广州的“海归”女性比男性多,广东籍占比过半

在就業行業分佈方面,服務業是留學回國人員就業最為集中的行業。其中,“金融業”(28%)獨佔鰲頭,遙遙領先其他行業,這與調查對象的留學專業以經濟專業為主密切相關。其次是“教育”(10.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行業”(10%)。

广州的“海归”女性比男性多,广东籍占比过半

在職位層級方面,調查的留學人員以一般員工為主,佔比超六成,處於管理層的只有35%。從性別分佈來看,一般員工以女性居多(68.8%),管理層的男性多於女性,尤其是處於高層的管理者,男性比女性超過一倍多。在參與工資收入調查的留學人員中,低於8000元的佔比62.8%,過萬元收入的佔比21.6%。

广州的“海归”女性比男性多,广东籍占比过半

▌為何選擇廣州?

經濟環境是關鍵因素 人脈關係是助推劑

據人社部發布的2016年留學回國人員就業意向城市調查,35.15%的留學回國人員以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作為首選工作地點。在北上廣深四個城市中,廣州受留學回國人員的歡迎度排名第二位(8.74%),僅次於上海(11.96%)。

在留學人員選擇廣州就業的原因方面,經濟環境是吸引留學人員聚集的關鍵因素。據統計,留學人員的因職業發展前景好(30.9%)、經濟發展快(23.7%)、薪酬福利高(16.3%)等經濟環境因素而選擇廣州。人脈關係是助推留學人員選擇廣州的重要因素,佔比30.7%。此外,廣州自身的“軟硬件”實力,如基礎設施(27.4%)、人才政策(16.2%)、人居環境(13.5%)等,也是影響留學人員選擇廣州的重要原因。

創業:最期望得到居住方面的政策優惠

在穗留學回國人員創業集中在信息傳輸/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15.5%),其次是文化/體育/娛樂行業(9.9%)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9.9%)。金融業(8.5%),教育行業(8.5%)和批發/零售(8.5%)並列第三。

广州的“海归”女性比男性多,广东籍占比过半

根據《2017年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海歸創業選擇的城市中位居前五位的分別是北京(24.3%)、上海(8.1%)、成都(6.6%)、廣州(5.9%)、武漢(4.4%),這五座城市吸引了近半數(49.3%)創業海歸。通過進一步調查在穗創業的留學回國人員,可以發現,“較好的人脈關係”(38.4%)、“產業基礎好”(34.2%)、“創業優惠政策”(28.8%)、“經濟發展快”(21.9%)是他們選擇廣州創業的最重要原因。可以看到,廣州城市發展的軟實力正成為吸引留學人員創業者的關鍵。

广州的“海归”女性比男性多,广东籍占比过半

據調查,在穗留學回國人員創業的主要資金來源總體多元化,但是依靠“自有資金”創業的佔比83.6%。其次,尋找外部投資者合作(私人股權投資和風險投資)也是重要的資金來源,合計佔比36.9%。

广州的“海归”女性比男性多,广东籍占比过半

享受過創業優惠政策扶持的超過五成,佔比53.4%,而未獲取過任何創業支持的留學回國人員佔46.6%。在創業政策扶持上,在穗留學回國創業人員最期望得到與居住有密切關係的政策優惠,即提供人才公寓、公租房,佔比38.4%;然後是創業融資方面的需求,如創新信貸、稅收、金融扶持政策體系(26%)、加強風險投資市場的建設(9.6%);另外,希望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如營商環境(27.4%)、人才交流平臺(17.8%)、法治環境(16.4%)及知識產權保護(9.6%)等。

面臨準一線和二線城市的人才競爭

近年來,隨著其他區域的進一步擴大開放,紛紛出臺地方人才政策,區域人才爭奪日趨激烈。廣州也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競爭壓力:

據《2017海歸創新創業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海歸目前所在城市的前三位為北京、上海、深圳,佔比分別為24.6%、13.7%、4.9%,廣州佔比4.6%。除了一線城市中北上深的留學人員集聚效益之外,成都、杭州、青島、西安、南京、武漢等準一線和二線城市對留學人員的吸引力也出現明顯的增長趨勢。根據全球化智庫關於2017年海歸創業調查的結果顯示,在海歸創業所選城市排行前五城市中,成都(6.6%)和武漢(4.4%)吸引了11%的創業海歸,對廣州形成了的強勢競爭。

此外,隨著留學人員就業與創業理念的不斷髮展,地方政府效率、創新創業投資氛圍等都很難用政策獎勵、優惠替代。港澳地區對於留學人員的吸引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與廣州在留學人員吸引方面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人才競爭關係。

調查還顯示,語言文化差異對吸引其他省市人才也帶來一定影響。多數北方省市的留學回國人員不會考慮來廣州發展,因為在這些留學人員的印象中,粵語的使用會無形的增加其融入廣州的成本。

人才要“引”“用”協調 避免“邊引進、邊流失”

調研建議,應成立“廣州留學人員創業指導專家庫”,拓寬留學人員創業融資渠道,搭建留學回國人員交流與服務平臺,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互聯網+海交會”,建立廣州留學回國人員資源庫,藉助科研機構進行海外學術投資引才。

藍皮書也指出,“人才為先”應該有“引”和“用”兩項基本內容,二者不可偏廢。在愈演愈烈的“全國人才爭奪戰”時代背景下,尤其需要做到“引”“用”協調。

一方面,要堅持開放創新,用全球視野積極引進各類國際高端創新人才和團隊。這就需要廣州要有更具競爭力的人才政策,並經常性對各地的人才政策進行比較評估,根據內部需求和外部環境變化對人才政策進行及時補充完善、修訂改進。當然,城市間的人才競爭不能成為“拼錢”的惡性競爭,廣州更應該在政策的便利性和透明性、配套服務、城市軟實力等方面下功夫,形成綜合性競爭優勢。同時要加快建立國際領軍創新人才數據庫和信息庫,及時掌握關鍵領域、創新人才的科研動態,強化人才引進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另外,要加快建立跨區域間、跨體制間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的合作共享機制,加大創新人才的柔性引進力度,有效降低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引進成本與難度。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現有人才資源,避免人才閒置浪費和流失。這就需要廣州抓緊建立起科學靈活的人才流動體制和評價機制,對於同層次水平本土和引進的創新人才和團隊,在聘用、晉升、項目申報、學術待遇等方面實現政策均等化,徹底打破廣州過去"邊引進、邊流失"的人才發展怪圈。

文、圖: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林霞虹 通訊員 粟華英廣州參考·廣州日報編輯 王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