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旅行,是長見識還是瞎折騰?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小長假臨近,想必不少父母一方面想要帶孩子出門旅行放鬆放鬆,長長見識;另一方面又有著這樣的擔心:

小長假出門的人那麼多,堵車那麼嚴重,時間都浪費在路上了。

能夠出國旅行是最好,但是花費不菲,家庭情況不允許。

旅行有點耽誤時間,現在孩子的學業如此緊張,哪還有時間出去玩?

既然旅行有那麼多不穩定因素,那麼家長還有必要花費時間與精力帶孩子出門旅行嗎?旅行的意義究竟在哪呢?

旅行的意義與距離的遠近、家庭的貧富無關

知乎上有個問題:窮人家的孩子不應該旅遊嗎?

提問的是一個大學生。他想要用自己打工掙的4000塊錢去旅行。父母覺得家裡條件不好,希望用這筆錢補貼他下個學年的學費。

問題得到了4408個回答,其中一個回答,說了一個故事:

一位喪夫、患癌症不得不病退的母親,和兒子過著拮据的生活。最近,兒子“吞吞吐吐”說想看海。

儘管生活捉襟見肘,但為了能給兒子的童年留下快樂的記憶,這位母親還是答應了。

拒絕了網友善意的金錢幫助,母子倆搭乘K字頭的火車來到青島,住百元左右的民宿,逛不用門票的景點,每天去當地菜場買菜回來做飯……但最重要的是,兒子看到了嚮往已久的大海。

對於家長來說,沒有必要執著於自己的經濟實力能否帶孩子去國外旅行,旅行應當豐儉由人,距離的長短,並不那麼重要。

旅行的意義在於讓孩子接受未知的新事物,從這一點上來說,故宮博物院與大英博物館並沒有什麼區別,都能給孩子帶來新知識;旅行的意義在於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這一點上來說,家門口的月亮與南半球澳大利亞的月亮並沒有什麼不同,只要天朗氣清,同樣是皓月當空。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所見過、所知的都極為有限,但也正因為如此,對於他們來說生活處處有精彩的遇見,遠方有美好,近處亦有風景。

帶孩子旅行,是長見識還是瞎折騰?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旅行的意義在於體悟

環球旅行作家皮科曾說:“旅行要學會的第一件事是,用正確的視角看世界,否則大地依舊黯淡無光,就像你帶一個容易生氣不會欣賞美景的人去爬喜馬拉雅山,他只會抱怨那裡的食物難吃,這跟哪都沒去有什麼區別?”

《人物》曾經報道過這樣一位盲人曹晟康,他喜歡旅行,足跡遍佈全球,是第一個登上乞力馬扎羅山的中國盲人。

在河裡划船時,朋友將他的手放進河裡,讓他感受什麼是清澈;在盧浮宮,工作人員帶他去摸雕塑,讓他感受什麼叫藝術的精美;在埃菲爾鐵塔,他摸著塔上的鐵鏽,去感受建築的雄偉;在雅魯藏布江,他坐在山頂,仔細聽流水聲、鳥聲、風吹過花叢聲,在心裡感受春暖花開。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看不見還要去全球旅行,這不是瞎折騰嗎?曹晟康的朋友給了很好的回答:“他對世界有自己獨特的解讀方式。雖然他看不見,但是他的世界沒有黑暗。”

對於旅行來說,比所見更重要的,是所感,是參與其中的過程。

家長不要把孩子當成旅遊的攜帶品之一,要讓孩子真正成為一個旅遊者。從旅行線路的制定,到門票、住宿的預定,家長都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

對於孩子來說,旅行亦是一場修行,無論是其中的歡樂,還是旅行時遭遇堵車、擁擠的困頓,都是真實生活的折射。想讓孩子經受生活的磋磨,學會堅強與獨立,不需要父母去刻意營造困難與挫折,生活的每時每處,都是對孩子的歷練。

帶孩子旅行,是長見識還是瞎折騰?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旅遊的意義在於給平淡的生活一種儀式感

網上有人說,旅行就是在一個地方待煩了,換一個別人待煩了的地方繼續待著。

這樣看來旅行似乎並不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但就如郭敬明曾經說過的:每次旅行,在當時都是辛苦而疲憊的,拿著地圖趕時間,拍照,購物,徒步,聽當地人的風俗。睡不習慣的床,吃不習慣的食物。聽上去真是不怎麼樣啊。但當時間繼續前行,當你又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你就發現,那段日子,彷彿是從別人的生命裡借來的歲月,像一枚掛在記憶裡,溫暖發亮的繭。

旅行就像是給平淡的生活,點亮一個個閃光的標記點。多年後當你和孩子拿著相冊或者在腦海中回想起彼此相聚的歡樂時光,那些在腦海中閃回的一定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而是能夠從日常生活中跳躍出來與眾不同的經歷。

旅行就像是給平淡的生活,打了一支興奮劑。將孩子暫時從學業的繁重中解放出來,得到暫時的放鬆。放鬆是為了更好地調整狀態,為今後的學習更好地蓄能,張弛有道才能走得更遠。

旅行亦是讓孩子能夠看到廣闊的天地,不同的生活方式,讓孩子能看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期待的未來,這會讓孩子明白,世界比想象中的寬闊,只要願意努力飛翔,總能找到適合棲息的地方。

帶孩子旅行,是長見識還是瞎折騰?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