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旅行,是长见识还是瞎折腾?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小长假临近,想必不少父母一方面想要带孩子出门旅行放松放松,长长见识;另一方面又有着这样的担心:

小长假出门的人那么多,堵车那么严重,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

能够出国旅行是最好,但是花费不菲,家庭情况不允许。

旅行有点耽误时间,现在孩子的学业如此紧张,哪还有时间出去玩?

既然旅行有那么多不稳定因素,那么家长还有必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带孩子出门旅行吗?旅行的意义究竟在哪呢?

旅行的意义与距离的远近、家庭的贫富无关

知乎上有个问题:穷人家的孩子不应该旅游吗?

提问的是一个大学生。他想要用自己打工挣的4000块钱去旅行。父母觉得家里条件不好,希望用这笔钱补贴他下个学年的学费。

问题得到了4408个回答,其中一个回答,说了一个故事:

一位丧夫、患癌症不得不病退的母亲,和儿子过着拮据的生活。最近,儿子“吞吞吐吐”说想看海。

尽管生活捉襟见肘,但为了能给儿子的童年留下快乐的记忆,这位母亲还是答应了。

拒绝了网友善意的金钱帮助,母子俩搭乘K字头的火车来到青岛,住百元左右的民宿,逛不用门票的景点,每天去当地菜场买菜回来做饭……但最重要的是,儿子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

对于家长来说,没有必要执着于自己的经济实力能否带孩子去国外旅行,旅行应当丰俭由人,距离的长短,并不那么重要。

旅行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接受未知的新事物,从这一点上来说,故宫博物院与大英博物馆并没有什么区别,都能给孩子带来新知识;旅行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这一点上来说,家门口的月亮与南半球澳大利亚的月亮并没有什么不同,只要天朗气清,同样是皓月当空。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所见过、所知的都极为有限,但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处处有精彩的遇见,远方有美好,近处亦有风景。

带孩子旅行,是长见识还是瞎折腾?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旅行的意义在于体悟

环球旅行作家皮科曾说:“旅行要学会的第一件事是,用正确的视角看世界,否则大地依旧黯淡无光,就像你带一个容易生气不会欣赏美景的人去爬喜马拉雅山,他只会抱怨那里的食物难吃,这跟哪都没去有什么区别?”

《人物》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位盲人曹晟康,他喜欢旅行,足迹遍布全球,是第一个登上乞力马扎罗山的中国盲人。

在河里划船时,朋友将他的手放进河里,让他感受什么是清澈;在卢浮宫,工作人员带他去摸雕塑,让他感受什么叫艺术的精美;在埃菲尔铁塔,他摸着塔上的铁锈,去感受建筑的雄伟;在雅鲁藏布江,他坐在山顶,仔细听流水声、鸟声、风吹过花丛声,在心里感受春暖花开。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看不见还要去全球旅行,这不是瞎折腾吗?曹晟康的朋友给了很好的回答:“他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解读方式。虽然他看不见,但是他的世界没有黑暗。”

对于旅行来说,比所见更重要的,是所感,是参与其中的过程。

家长不要把孩子当成旅游的携带品之一,要让孩子真正成为一个旅游者。从旅行线路的制定,到门票、住宿的预定,家长都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

对于孩子来说,旅行亦是一场修行,无论是其中的欢乐,还是旅行时遭遇堵车、拥挤的困顿,都是真实生活的折射。想让孩子经受生活的磋磨,学会坚强与独立,不需要父母去刻意营造困难与挫折,生活的每时每处,都是对孩子的历练。

带孩子旅行,是长见识还是瞎折腾?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旅游的意义在于给平淡的生活一种仪式感

网上有人说,旅行就是在一个地方待烦了,换一个别人待烦了的地方继续待着。

这样看来旅行似乎并不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但就如郭敬明曾经说过的:每次旅行,在当时都是辛苦而疲惫的,拿着地图赶时间,拍照,购物,徒步,听当地人的风俗。睡不习惯的床,吃不习惯的食物。听上去真是不怎么样啊。但当时间继续前行,当你又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你就发现,那段日子,仿佛是从别人的生命里借来的岁月,像一枚挂在记忆里,温暖发亮的茧。

旅行就像是给平淡的生活,点亮一个个闪光的标记点。多年后当你和孩子拿着相册或者在脑海中回想起彼此相聚的欢乐时光,那些在脑海中闪回的一定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是能够从日常生活中跳跃出来与众不同的经历。

旅行就像是给平淡的生活,打了一支兴奋剂。将孩子暂时从学业的繁重中解放出来,得到暂时的放松。放松是为了更好地调整状态,为今后的学习更好地蓄能,张弛有道才能走得更远。

旅行亦是让孩子能够看到广阔的天地,不同的生活方式,让孩子能看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期待的未来,这会让孩子明白,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只要愿意努力飞翔,总能找到适合栖息的地方。

带孩子旅行,是长见识还是瞎折腾?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