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輻射致癌?

文|菠蘿

(一)

說起致癌風險,很多人最怕的就是輻射。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最近的福島核電站事故,更是進一步加深大家對輻射的恐懼。

很多人都認為微波爐是有致癌風險的,所以家裡堅決不用。很多人覺得WIFI信號、手機信號也可能致癌,每天過得心驚膽戰,如履薄冰。

最近5G網絡興起,聽說信號更強,速度更快,好多人又開始擔心了,還找到了一些“證據”。

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辐射致癌?

關於5G是否致癌,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就會清楚。如果沒時間細讀的,可以直接劃到最後一段找答案。

(二)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接觸輻射,也叫“電磁輻射”。早上起來,窗外照進來的第一縷陽光就含有紫外線,屬於電磁輻射;而每天用的手機,熱飯用的微波爐,樓外面的高壓電線等等,也都會帶來不同的輻射。

這麼多的各類輻射,到底哪些會致癌,哪些又其實是無害的呢?

事實上,流傳很廣的一些說法,包括“微波爐致癌”、“高壓電塔致癌”、“Wi-Fi致癌”等,統統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但為什麼大家都聽過呢?

靠的是那些“全職傳播偽科學”的人們,他們為了自身利益,製造了大量偽科學營銷文,流毒甚廣。

最喜歡傳播各種偽科學謠言的有兩類人:

第一類,是靠偽科學文章的流量掙廣告費的,對他們而言,文章最重要的是聳人聽聞,讓大家產生恐懼,因為這樣就會讓大家轉到各個群裡去,生怕身邊的人不知道這些“能救命的信息”。

大家看看長輩經常往家族群裡轉的文章,是不是多是帶著下面這些“關鍵詞”的“恐嚇式”標題?

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辐射致癌?

第二類,是賣各種“防輻射”產品的人。對他們而言,大家對輻射越恐懼,越可能買他們的產品。 防輻射帽子、防輻射衣服、防輻射窗簾……應有盡有。防輻射的盆栽更是爭奇鬥豔,銷量驚人。

我始終無法理解仙人球為什麼能防輻射,是因為身上的刺長得像避雷針麼?

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辐射致癌?

當然,賣得最好的,還得數防輻射孕婦服。這是近年來最成功的營銷噱頭之一。

即使央視在內的媒體多次聲明,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日常接觸到的輻射會導致孕婦流產或者胎兒畸形。

即使很多人並不擔心自己,也會抱著“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思想,買來保護寶寶,成功交納智商稅。

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辐射致癌?

孕婦對輻射的恐懼和謠言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

事實上,早在80年代,隨著電視和電腦的普及,很多人就開始擔心屏幕的輻射會導致婦女流產。

直到1991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項大型研究才讓大家放心。

科學家對2400多名女性進行了長達四年的跟蹤,這些女性中一半長期在顯示器前工作,一半不在。通過兩組數據比較,發現第一,長期與顯示器接觸的女性確實接收到了更多低頻輻射,第二,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種輻射對身體造成了影響,不管女性每週在顯示器前工作多少小時,甚至孕期也堅持工作,流產率都沒有差別。

歷史總是不斷重複。

(三)

輻射,聽起來很恐怖,但其實是大自然中廣泛存在的現象。冬天,太陽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也是輻射的功勞。

大家可能不知道,理論上,任何有溫度的物體,都是輻射源。每個人都會發出輻射,你家的貓狗也會發出輻射。只不過這麼弱的輻射,根本對世界沒有任何影響。

絕大多數輻射其實並不傷害人體,不需要擔心。真正有致癌風險的,是一類特別的輻射,叫“電離輻射”。

根據能量高低,輻射可以分為兩大類: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能量較高,可以直接破壞DNA,造成基因突變,因此是致癌風險,而非電離輻射能量低,不足以破壞DNA,因此理論上沒有致癌風險。

所以,要知道一種輻射有沒有害,是否致癌,首先就要判斷它到底是不是電離輻射。

大家猜猜,手機、微波爐、高壓電、 Wi-Fi,哪種會發出電離輻射?

答案很簡單,一個都沒有!

這4 種都是非電離輻射。

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辐射致癌?

非電離輻射能量都不高,無法對細胞和DNA造成直接影響,理論上不會致癌。而且科學家其實已經做了很多研究,結論都很明確,接觸這些輻射,並不會增加患癌概率。

比如,為了研究手機信號發射塔是否致癌,科學家比較了搭建和維修發射塔的工人和普通人群的癌症發病率。

結論:除了工作比較危險,患癌沒有區別。

又比如,為了研究微波爐是否致癌,科學家在老鼠邊上放了大功率微波爐,而且讓微波爐持續工作。

結論:除了老鼠有點發熱,患癌概率沒有區別。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嚴格的科學證據,證明生活中常見的非電離輻射能夠致癌。

(四)

手機值得單獨說一下,因為現在大家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了。早上第一眼,晚上最後一眼,不再是老公老婆,而是手機。

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辐射致癌?

2011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電磁輻射(手機信號)歸到了“可能致癌物”一類,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網上一些文章都說,長期打手機可能引發腦瘤。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不用恐慌。

首先,“可能致癌物”並不代表它致癌,其實準確意思是“有人說它可能致癌,但目前還證明不了,值得繼續關注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可能致癌物”裡包羅萬象,甚至還有咖啡。

手機咋就落入“可能致癌物”的坑裡了呢?主要是因為瑞典的一項研究:如果每天用手機通話超過半小時,堅持10年以上,那這個人比不用手機的人得神經膠質瘤(腦瘤的一個亞種)的概率稍高一點(從0.005%增高到0.016%)。

科學界對這個研究,其實有很多爭議,主要是因為它試驗設計不嚴謹。比如,它的數據來源並非客觀記錄,而是靠每個人自己填表彙報。但問題是,大家真能準確記得自己過去10年每天用多久手機麼?

雖然很多科學家不買賬,但數據畢竟放在那裡,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為了保險,就給手機安了個“可能致癌物”的頭銜,意思就說:“信則有,不信則無,等以後有了更多數據再說吧。”

另外,我個人不相信手機能導致腦瘤。除了手機的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之外,還有一個重要數據支持,那就是從1985年到2010年,短短25年間,美國手機持有數量從24萬暴漲到3億,翻了近1千倍,但是美國腦瘤患者人數卻一直沒有什麼變化。

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辐射致癌?

如果手機輻射真的致癌,難道不應該看到腦瘤逐年增加麼?不只是美國,看世界上其它發達國家,也是如此的結論。

因此,從理論到現實,目前都沒有什麼科學證據支持使用手機會致癌,大家不用過度緊張。

不過話說回來,每年確實有上萬人因為手機而去世!不是因為癌症,而是因為有人開車的時候玩手機,害人害己。

(五)

說了半天不致癌的輻射,那到底哪些輻射是電離輻射,真正可能致癌呢?

首先,核輻射肯定是危險的。日本二戰時核彈爆炸,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洩漏,都直接造成了大批癌症患者。

但大家通常接觸不到核彈或者核廢料,真正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電離輻射包含下面幾類:

陽光中的紫外線

皮膚癌是歐美最常見的腫瘤類型,僅僅美國,每年就有超過300萬人被診斷為各種皮膚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有一個文化陋習,那就是日光浴。

紫外線屬於電離輻射,長期暴曬,會顯著增加皮膚癌風險。大家如果常去陽光強烈的海邊或高原,一定要注意保護。

天然放射元素

大自然中存在很多天然放射性元素,比如鐳-226、釷-232、氡氣等,它們廣泛存在於石頭、土壤和空氣中,家裡如果裝修用了天然石料,一定要看一下檢測報告。氡氣無色無味但具有放射性,特別容易在密閉地下室聚集。它是美國肺癌發病第二大原因,僅次於吸菸。因此,房間通風很重要。在中國,房子多為高層,所以氡氣富集相對較少,但有錢住別墅的同學們記得檢測一下。(延伸閱讀:氡溫泉養生?氡可是一級致癌物!)

醫用輻射

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辐射致癌?

總而言之,我們身邊充滿了輻射,絕大多數是無害的非電離輻射。只要大家瞭解並規避真正有風險的電離輻射,比如塗好防曬霜,注意室內通風,避免接受過度放射性體檢等,就沒啥好特別擔心的,也不要花冤枉錢。

對了,5G網絡也屬於非電離輻射,不會致癌。樹葉變黃掉下來,可能是因為秋天到了吧。

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辐射致癌?

參考文獻:

1. Video Display Terminals and the Risk ofSpontaneous Abortion. N Engl J Med 1991; 324:727-733

2. https://

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radiation

https://seer.cancer.gov/statfacts/html/brain.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