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頭條自媒體之路,3年間我的3個轉折,相信信息創造價值

這3年,頭條就像我的一個家,我在家裡吃喝拉撒,這是

辭職,走上自媒體之路

回憶還要回到2017年的7月,那時我剛辭職。我在高校的信息管理專業教了8年課,一向嚮往能有一份“自由職業”的我,想著怎麼樣能不找工作的情況下,也有一份收入。

由於之前教信息管理專業,對於互聯網比較熟悉,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我想嘗試著做一做頭條號,由於沒有經驗,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開始了最開始的“小白”階段。

2017年的頭條,主要內容還是以圖文和視頻為主,還沒有“微頭條”這個功能,粉絲氛圍不濃。發佈的文章和視頻,主要依靠頭條平臺推薦獲取流量。那時,我就想方設法地追熱點,像一頭蠻牛,到處衝撞。在我發佈的內容裡,包括了:社會熱點、體育新聞、太極拳、英語課、wps教程。那時頭腦裡都是“機會主義”,每天去找熱點,也搬運了不少視頻。而且確實有不少視頻成了爆款,最多的一個視頻播放量達到了50萬。

這樣的過程經歷了一段時間以後,我開始覺得不對勁。我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通過搬運視頻,追求熱點,沒有辦法提高我作為一個自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是時候從四處衝撞的狀態裡跳出來,聚焦一下了。

轉型,聚焦英語內容

這個聚焦的過程充滿了偶然性。由於當過很多年的老師,我考慮著把內容製作方向轉移到“教育”領域,做什麼“主題”呢?我試過“辦公軟件”教學,英語單詞教學,還講過說文解字的內容。慢慢我發現,教學主題的選取,不僅需要長期的知識積累,也要考慮用戶規模,還要考慮內容數量的可持續性。儘管我不是英語專業出身,但是我的試錯過程,逐步把我推向了英語教學。

回過頭來看,為什麼“英語教學”成了我的聚焦方向?一方面我基礎是有的,做零基礎英語教學,所以只是難度高中水平以下就可以,我學了10多年英語,有這個基礎。另一方面,零基礎英語可以做的內容很多,不會沒有內容可做。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頭條上零基礎英語的學員最多,不僅僅是適齡期的兒童,很多成年人也想學英語。

比起我學的信息管理專業,零基礎英語教學受眾更廣,未來的發展空間更大,這是我的一個直覺。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教育內容沒有流量。以前我追熱點,發視頻,通過搬運加剪輯,一天可以做七八個視頻,很多視頻播放量很大,帶來的廣告收入就多一些。現在要聚焦到“英語”領域,我只能自己錄製視頻,專門做“原創”。原創視頻製作速度慢,由於是知識學習類視頻,不是熱點,流量很低。儘管如此,我也必須堅持這個方向,否則沒有發展的可能。

當我從搬運轉為“原創”以後,收入雖然降低了,但是很“滋養”人。整個狀態都圍繞著英語課進行,感覺自己的水平在逐步提升。關鍵是慢慢有一些網友關注我,經常聽我講的課,這讓我找到了“老師”的成就感,讓我感覺這個方向和狀態是對的。

為了能最大程度獲得用戶,我從最基礎的英語內容講起,選擇“單詞”和“經典教材”作為突破口,開始持續製作“看圖記單詞”、“順口溜記單詞”、“新概念英語第一冊”這樣的系列視頻課,發佈到西瓜視頻上。那時,平均每天能製作3個視頻,並且不再搬運任何視頻了,完全“原創”。

每天更新的系列課,開始慢慢積累了一些粉絲,如何能更多擴大播放量呢?成了我很頭疼的問題。頭條的推薦機制,其實粉絲播放的比重不高,視頻播放量決定了收益,如果視頻播放量低,收益就低。對於決定做“教育內容”的自媒體從業者,播放量成了重大的坎。

教育類內容是有價值的,可是在頭條上大家更喜歡看新聞,看輕鬆有趣的各種視頻,靜下心來學英語的用戶比重不高,所以視頻的播放量不大。看著三農、娛樂領域的作者,動輒上十萬的播放量,感到特別失落。

風口,微頭條帶我飛

我趕上了第一波“風口”。2018年上半年,頭條開始提升平臺戰略,加入了“社交因素”,引入社交關係,通過微頭條的形式,圍繞“名人”“頭條號”構建社交網絡。最開始的任務就是快速把廣大用戶和頭條號關聯,我被選入了官方“頭條教育聯盟”的小組,配合頭條平臺的微頭條啟動活動。之所以能進這個小組,不是因為我粉絲多,也不是因為我視頻播放量大,完全是因為我持續很久一直專注做英語教學視頻,聚焦度比較高。

加入小組後,我們小組裡的頭條號,每天發佈教育類的微頭條,然後官方都會給予流量扶植。我最開始發佈的都是英語類的微頭條內容,後來考慮著我的潛在用戶,很可能是小學生,中學生。他們也會想學習語文、數學等內容,所以,發的內容開始圍繞著中小學教育。最受歡迎的是“高信息量”的內容,比如成語大全、數學公式大全、易錯詞大全。有時候一個微頭條閱讀量能達到幾十萬,每天能漲幾千粉絲,我的粉絲開始迅速從幾千,漲到了5萬,然後到了20萬,那時我們小組的群裡,一片歡聲笑語,每天都挺熱鬧。

趕上了微頭條的“風口”以後,讓我產生了一種動搖。是不是做全科的零基礎教育呢?學習我講的英語課的用戶,肯定是中小學生的家長,他們的孩子也想學語文,學數學,如果我也做這些內容,粉絲不就更多了嗎?正是這個思路,我的微頭條開始發佈各類內容。慢慢地,有粉絲評論說:“老師你不是教英語嗎?”,這樣的評論開始變多。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我的視頻內容都是英語課,我的粉絲們也是因為想學英語來關注我的,現在微頭條的內容卻語文、數學、英語啥都有,這讓粉絲們很反感,很多內容他們不需要,卻推送給了他們。

經過了3個多月的微頭條風口期,微頭條已經吸引了很多大V入駐了,很多明星、名人、網紅都在頭條上有了陣地,微頭條的整個社交鏈基本搭建完畢。風口期過去了,流量也開始傾斜給知名度更多的名人和大V們了。漲粉速度下降。

這時我們教育口的頭條號,開始降低了微頭條內容發佈頻率,精力重新聚焦到文章、視頻製作上。我也做了一個新的決定:內容聚焦到“英語內容”,不再發布語文、數學等相關內容。必須讓內容和粉絲的需求匹配,發佈內容太雜,雖然能帶來一些流量,但也損害了粉絲的注意力和時間,也讓我的頭條號顯得雜亂無章。

擁有了20萬粉絲以後,我的視頻內容流量有所增加,但是並不是想象的那麼高。因為頭條的推薦機制是社交推薦和內容推薦雙引擎,而社交推薦的比重相對較低。也就是說,一個視頻的播放量,一小部分是粉絲帶來的,大部分的流量還是來自於內容推薦。儘管如此,20萬的粉絲,讓我的微頭條成為增加用戶粘性的陣地,我停止了轟炸式的微頭條發佈策略,開始走精品路線,一天發佈3~4條與英語有關的微頭條,確保粉絲看了覺得有收穫。儘管漲粉速度沒有以前快,但是“掉粉率”很低。有的頭條號一天漲500粉絲,但是掉400粉絲。為什麼會掉粉?你發的內容粉絲不喜歡,不需要,產生反感了,最後就會大量掉粉。

專欄,看到黎明的“曙光”

粉絲量上去了,粉絲粘性也有了,可是教育類視頻“播放量低”到底怎麼破?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的我,趕上了第二個機遇:“專欄”。2018年上半年,頭條開始了“付費專欄”的內測,我敏感的覺得,這是“教育類”頭條號的法寶。由於粉絲量的積累和內容的聚焦,我被頭條認定為教育類的頭部號,有幸進入了“付費專欄”的內測名單。這也就意味著,我可以通過發佈專欄“賣課”啦。

欣喜之餘,新的問題隨之而來。開設什麼專欄?賣什麼課呢?那時頭條付費專欄剛開始,平臺上還沒有英語類課程,這是一片藍海,但也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參考。我注意到有一些同行在微頭條上開展“每日一練”的互動活動,每天發佈一些語文題目,家長讓孩子去學習,反響特別好。我就想著也做一個“每日一練”的專欄,可是“練”什麼呢?在運營微頭條的時候,我發現“口語類”內容,閱讀量特別高,而且有粉絲建議說“老師,這些口語句子,如果帶著讀一下就好了。”受這一點啟發,我就考慮把“口語”做成“每日一練”。沒有多想,我就把名字定義成為“口語天天練”,既然是天天練,那就設置成365天吧。

我很幸運,第一門專欄課《口語天天練》就受到了網友們的歡迎,開始有人買我的課了,開始是一天1單,然後是1天2單,後來隨著頭條專欄推廣力度的加大,開始1天10單了。這太讓人興奮了,如果不是專欄,我的英語視頻內容只能作為免費視頻,去分取平臺的視頻廣告費。教育類內容流量低,分取的廣告費也就很低,現在“專欄”成了“知識類視頻”的翅膀,可以起起飛了。專欄的收入開始超過廣告收入,再到後來,專欄收入大大超過廣告收入了。

我開始發佈第二個專欄,我以為我的課肯定是小學生居多,因為是零基礎英語嘛,於是我開始錄製三年級的教材視頻,希望小學生回家能用我的視頻課“複習”。發佈了以後,數據不好,沒有想象的那麼受歡迎。這是為什麼?通過對用戶的分析,我發現我的粉絲群體,大部分是成年人,主要是自己想學英語,給孩子學英語的比例不高,而給三年級孩子學英語的比例就更低了。所以,我開始理解“大需求”的重要性,開設的專欄課,應該符合更大範圍的用戶需求,這樣課程銷量才能更高。

通過持續的內容運營,不斷回答粉絲問題,不斷分析粉絲評論,給我的專欄課製作帶來了很大幫助。有一段時間,經常有粉絲評論留言,老師你什麼時候講音標,老師你會講音標嗎?我意識到“音標”是一個“大需求”。可是,我雖然懂音標,可是我沒講過呀。遇到了“大需求”,即使是困難,也要扛過去。其實10多年的求學經歷,看了很多論文,做過不少項目,也遇到不少研究問題,對我是一種很好的訓練。“音標課”教學雖然難,但是比起寫“研究論文”而言,還是可以搞定的。我開始蒐集資料,觀摩其他老師的教學,然後設計教學方案,解決教學難點。2個月的時間,我把音標課錄完了,整個過程,對我是一種鍛鍊。課程發佈以後,很受粉絲歡迎,銷量也不錯。這讓我明白“

選擇了大需求以後,要好好打磨課程,儘量做到優質”。

一門課,從確定選題,到設計,再不斷推翻以前的想法,確定新的方案,最後實施錄製,期間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查閱很多的資料。後續,我陸續錄製了:新概念英語第一冊,英語語法跟我學,自然拼讀法,這些大需求,配合著認真製作的態度,得到了用戶的認可,而我的英語教學水平,也在逐漸提升。講課雖然是傳授知識,但是講的過程,收益最大的其實是我自己,我媽是我的忠實粉絲,她就跟我說“兒子,你的課比以前好了,聽著順耳了”。這讓我明白,認真從事教育內容製作,不僅能帶來收益,還能提升自身的水平,一舉兩得,越來越好。

福地,開始變成紅海

頭條專欄確實是我這樣的自媒體的福地,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頭條號投入到專欄製作。創作者們充滿了激情,專欄的數量快速增加。我們“英語”領域,其實老師眾多,專欄平臺上越來越多的英語課出現了,很多老師從業多年,經驗十分豐富。英語類專欄逐漸從最開始的“藍海”變成了“紅海”。那麼多的優秀英語老師都來了,我怎麼辦?經過思考以後,我發現其實我也做了近10年的老師,雖然教的不是英語專業,但是很多教學理念都是相通的,在教學設計、知識點講解等方面,只要能備好課,把知識點理解透,是會得到用戶支持的。

與其害怕競爭,不如擁抱競爭,更應該去從競爭中獲益。怎麼獲益?就是向同行學習。在最開始做專欄的時候,不知道哪些課受歡迎,現在平臺上英語課多起來了,能很快分析出什麼課受歡迎,然後就可以著手錄製同類的課。在2018年末的知識狂歡節期間,頭條號“直線距離”老師的“英語語法”課程大受歡迎,羨慕的同時,也給予了我啟示,就是語法類課程是大需求。於是我就從“零基礎”的角度,設計了語法課,力求和其他語法課不一樣,有自己的特色,關鍵就是能讓零基礎的學員聽懂。再後來,孫志立老師的“自然拼讀法”課程大熱,我又看到了機遇,花了2個多月時間,製作了自然拼讀法的課程。起初我擔心會不會大家都去買別人的爆款課,不來聽我的課呢?後來發現情況不是的,同類課程,別人銷量高,我們就也可能銷量高。而且同一門課,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風格,自然會吸引不同類型的粉絲。而最後真正讓用戶願意花錢聽課的,一定是課程真的能給他們帶來收穫,這個課聽得懂,學得會,講得好,是打動用戶的第一要素

抖音,三天粉絲破百萬

抖音在2018年大火,我也開通了抖音號,由於主要陣地在今日頭條,所以開抖音對我來說,就是嘗試一下,初衷就是能不能在抖音上,發佈英語小視頻,收穫一批粉絲。從沒有粉絲到1000個粉絲,用了3個月。我經常發佈一些看圖記單詞的小視頻,反響平平,看著別人高大上的設備,還有真人出鏡的風采,咱們真是望塵莫及。我只能用手機錄視頻發佈,清晰度不高。

一直以來,我的英語課都是電腦錄屏軟件製作的,偶然的情況下,我發現手機也有錄屏功能,如獲至寶。我就製作了英語口語圖片,在手機上錄屏,不斷髮布更加清晰準確的口語朗讀視頻。同時,由於頭條和抖音可以綁定,抖音的短視頻可以直接同步到頭條的小視頻,我把抖音當做我的一個工具,發佈小視頻類英語教程,滿足我兩個平臺上的粉絲需求,一舉兩得。

小視頻就這樣一天天發,粉絲也就一天天漲,漲速很慢。可是突然有一天,我的一個小視頻爆了,粉絲開始飛速地漲,抖音頂部的新增粉絲一直是99+。3天之內,我的抖音粉絲漲到了80萬,加上頭條的粉絲,就破百萬了,我真的見識到了抖音的漲粉速度。

粉絲突然增加,一方面我很開心,可另一方面,開始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100萬粉絲關注我是為了什麼?當然是希望我能提供新的內容,我必須“創作”新內容。於是後面的時間,大概每天都發布一條抖音的小視頻,同時配合著專欄的製作和運營,還要再發布一些微頭條。突然感覺時間不夠用了,就好像家裡來了一大群朋友,我一個人在廚房,招待不過來了。

為了降低風險,剛起步的我,不能“膨脹”,不能去租辦公室,招人做內容。因為自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於“內容”本身,作為教育自媒體,核心競爭力,就是“教師”本身。所以,我開始考慮新的運營方案,就是“聚焦、聚焦再聚焦”。重質不重量,把有限的時間放到最應該做的內容上。

信念,信息創造價值

講到這裡,我近3年的自媒體心得,就講完了。其中有過很多波折和思考,我的頭條號伴隨著頭條的轉型而不斷髮展,我希望我的經歷,能對那些和我一樣走在自媒體之路上的朋友們有幫助。做這一行,要堅信一點,就是打開今日頭條app看到的那句話:信息創造價值。朋友們,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