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重疾險是商業保險中的重中之重?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顯現和社會老齡化的加劇,重大疾病發病率明顯增加。僅以癌症為例,據美國癌症學會官方期刊發表的《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數據》報告對185個國家36種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進行的評估,2018年,全球約有1810萬癌症新發病例,960萬癌症死亡病例。在1810萬新增癌症病例中,我國佔380.4萬例;在960萬癌症死亡病例中,我國佔229.6萬例。這組數據意味著:全球每新增的100個癌症患者中,就有21箇中國人。也就是說,我國平均每分鐘有7個人確診癌症,每分鐘就有將近5人死於癌症。

更為嚴重的是,伴隨“易發病”而來的還有“高負擔”。據衛生部重大疾病數據權威統計,重大疾病的平均治療花費一般都在20萬元左右,以惡性腫瘤為例,實際平均治療費用35萬元,而想達到好好治病的標準至少需要50萬左右。“病不起”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客觀現實。

為什麼說重疾險是商業保險中的重中之重?

重疾險抵禦風險功能強

重大疾病商業保險作為抵禦疾病風險的重要工具,主要有兩個方面功能:一是為被保險人支付因疾病、疾病狀態或手術治療所花費的高額醫療費用;二是為被保險人患病後提供經濟保障,儘可能避免被保險人的家庭在經濟上陷入困境。而在所有的險種中,重疾險一向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原因很簡單,在保障類產品中重疾險保費最貴,2019上半年,各家保險公司的重疾險賠付金額依舊穩居榜首。

據華夏人壽的理賠年齡分佈顯示,40-49歲人群的重疾險理賠佔比高達38.01%,50-59歲佔比32.38%、30-39歲佔比19.96%,以此計算30-59歲群體理賠佔比高達90.35%。陽光人壽數據也顯示,41-50歲人群重疾險理賠佔比達35.51%,31-60歲群體的理賠佔比超過八成。

而以平安人壽天津分公司2018年理賠數據為例,全年共為7.3萬名客戶理賠6.7億元,重大疾病賠款超過3.1億元,佔總賠付額將近50%;重疾險賠付件數僅為3500件,件均賠付8.86萬元。賠款在30萬元以上僅佔2.4%,61.5%的重疾案件賠款不足5萬元。也就是說,和其他險種相比,重疾險件均賠付較高,但是和重大疾病給客戶帶來的損失相比,重疾險件均賠付額仍然偏低。換個角度分析,以天津市社平工資6.3萬元計算,按照雙十法則,天津地區客戶理想的壽險保額應為63萬元,與2018年重疾件均賠付相差56萬元。以惡性腫瘤為例,實際平均治療費用35萬元,平均賠付卻僅有8萬元,缺口達77%。造成缺口的直接原因還是保額偏低。

從以上分析不難發現,重大疾病保險不僅有充分的投保必要性,而且還存在著保額偏低、保障不足的實際情況。形象一點來說就是“買重疾的客戶中出險的多,出了險的客戶往往發現保額沒買到位”。另外,從理賠數據還可發現重大疾病年輕化特徵明顯,2018年重疾發病年齡雖然仍集中在41-50歲,但惡性腫瘤年輕化已漸成趨勢,21-40歲人群案件佔比較2017年上升了7個百分點。

在大部分人的固有觀念中,6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才是重疾的高發人數,這也是為什麼重疾險通常不允許60歲以上人群投保的主要原因。可現如今,保險理賠案件中,30-60歲的群體竟然反而成了大頭,佔據了理賠數的八、九成。這固然有60歲以上在保人數較少的因素在,但重疾向低齡人群侵襲的趨勢依舊十分明顯。甚至,40歲以下(30-39歲)的年輕群體也難逃重疾的“毒手”,近兩成的重疾理賠率彷彿在警告著每一個年輕人:年輕或許已經不再是你抵禦疾病的資本了!

年輕人在買保險中常陷誤區

之前,很多年輕人在買保險的時候總會陷入一個誤區:覺得重疾險應該先給自己的孩子或者年邁的爸媽買,自己正值壯年,生病概率低,就先不買了。而很多人現在還在問“保險是什麼”?大多數人都會含糊其辭,即使很多已經購買了商業保險的也不明白其中的意義,這主要是因為公眾對保險價格道聽途說多,實際試算少,加之商業保險保費因年齡而變、因健康狀況而變、因保險公司而變,一個潛在客戶如果真的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完試算,往往會發現比自己想象的價格低很多。

為什麼說重疾險是商業保險中的重中之重?

例如,一個30歲的男性,投保30萬重疾保障,繳費期為30年,每年的保費大概只需要6000元左右,更不要說更便宜的醫療險了,一年只需要幾百塊錢。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保費收入為36581億元,保險深度為4.42%,保險密度為2646元/人。從1980年的0.1到2017年的4.42,38年我國的保險密度增長了44.2倍。從1980年的0.47元到2017年的2646元,38年我國的保險密度增長了5629倍。保險深度是指保費收入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反映了該地保險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保險深度取決於一國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和保險業的發展速度。而保險密度是指國內常住人口的人均保費。它標誌著國家保險業務的發展程度,也反映了該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與人們保險意識的強弱。保險密度反映了國民參加保險的程度,一國國民經濟和保險業的發展水平。

但是我們看到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水平還是處在快速成長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保險行業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尤其是重疾時刻威脅著人們的健康,之前低齡人群還能仗著年輕忽視幾年,現在卻也是重疾風險如影隨形了。因此,趁著疾病還沒有找上門,儘早給自己購置一份重疾險來抵禦隨時可能來襲的健康風險才是上上之策。通過各家公司的半年報,我們還可以讀出很多的信息,而重疾患者年輕化是這份報告中透露出的最大信號,提醒我們買保險要趁早!

重疾險是商業險的重中之重

而為什麼重疾險是商業保險中的重中之重呢?南非的巴納德博士通過親身經歷看到,自己作為醫生可以救人,甚至可以延長病人的生命,可卻無法解決病患因缺錢而放棄治療的難題。因此,與南非當地的保險公司合作設計了一款保險產品,它能夠解決病人在被確診之後,獲得一筆保險金作為治療、康復及彌補收入損失的費用。這就是重疾保險的誕生。在誕生之初,重疾保險就為了解決三個問題:治療費用,康復費用和收入損失。我們大家在發生重大疾病的時候往往看到的是治療和手術費用,而沒有看到治療後需要的康復費用和不能上班帶來的收入損失。就像一座冰山,浮在外面的是直接損失,即治療費用和手術費用,而在海平面下面的冰山才是潛在的損失——收入損失、康復費用、投資收益損失和護理費等。

對於直接損失的手術治療費用,我們都會有一個預估,尋求的救濟是希望醫保能100%報銷,而事實上卻事與願違。醫保只解決醫保範圍內用藥,會受到醫院的限制、治療手段的限制和用藥的限制,先進的治療手段和進口藥等基本都不在醫保報銷範圍之內,另外還有一個起付線和止付線的限制,以北京為例:門診每年起付線1800元,1800元以內不給報銷,最高報銷額度2萬元,超出部分不報銷。住院每年起付線1300元,1300元以內不報,止付線30萬元,而潛在損失部分,往往是大家所忽略的部分,大多會少算、漏算或沒有計算,而恰恰這部分卻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支出。

收入損失:人一旦發生重大疾病,還有精力和能力去上班嗎?如果在行政事業單位收入直接減少,而在企業單位面臨失業風險,直接就是收入為零。一般重大疾病有5年康復期,所以直接面臨的就是5年收入損失,如果對於一個年收入30萬元的人來說,就是150萬元損失。

康復費用:發生重大疾病,經過手術和治療,身體抵抗力急劇下降,除了休息,一些必不可少的營養品和其他康復費用不菲。營養品的好壞直接影響身體康復的快慢。投資收益損失:如果沒有商業保險,發生重大疾病後,需要動用自己的儲蓄、變賣股票基金等收益,甚至變賣房產,給家庭經濟造成極大損失。

重大疾病風險,一般是病情嚴重、時間週期較長、對家庭經濟損失較大,足以影響家庭生活品質。所以根據家庭情況,合理配置重大疾病保險,以抵禦家庭經濟風險,合理轉嫁重大疾病帶來的經濟損失,一般年收入的5-10倍作為重大疾病的保額作為風險保障,一旦發生重大疾病時可以從容應對,讓自己活得有尊嚴、不拖累家人,不給家庭經濟造成損失,就當自己休息了5年。明白了重大疾病的意義,及早配置足額的重大疾病保險也就成了當務之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