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重慶水生生物保護區10年禁捕,會影響老百姓的“餐桌”嗎?

11月14日,重慶市林業局、江津區人民政府聯合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津段的米幫沱碼頭開展了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活動。“這些魚遊得好歡!”伴隨著圍觀市民的歡呼聲,10種魚類共計50萬尾魚苗被送入江中。鮮活的魚苗蹦跳著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不一會兒就不見了身影。

明年起重庆水生生物保护区10年禁捕,会影响老百姓的“餐桌”吗?

10種魚類共計50萬尾魚苗江裡撒歡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現場瞭解到,這次增殖放流活動是重慶新一輪機構改革、重慶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轉隸重慶市林業局管理後開展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

本次放流的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長江鱘;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胭脂;重慶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巖原鯉;長江特有種類厚頜魴、華鯪,以及常見的大鰭鱯、中華大刺䰾、長吻鮠、鰱魚、鱅魚共10種魚類共計50萬尾。

重慶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開發利用累積程度不斷加劇,長江已經超過了長江生態系統的承載極限,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流域內不少水生生物都被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白鰭豚、白鱘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物種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由於長期受到多種人為干擾的影響,長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資源已經嚴重衰退。這次增殖放流活動,將會對保護區重慶段珍稀特有魚類種群數量的恢復和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的完善產生積極影響,有助於解決部分水域富營養化問題,淨化水體,改善水質。”該負責人說。

放流活動中,西南大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專家姚維志教授也來到現場進行了技術指導和科普宣講。姚維志表示,目前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有數據顯示,長江流域自然資源捕撈量1954年曾高達42.7萬噸,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下降到20餘萬噸,而近幾年捕撈產量維持在10萬噸左右。“保護長江生物資源,修復長江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姚維志說。

明年起重慶水生生物保護區10年禁捕

事實上,為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重慶正在採取措施。今年9月,重慶市農業農村委、重慶市財政局、重慶市人社局印發了《重慶市長江流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

方案要求,2019年12月31日前,重慶水生生物保護區率先完成漁民退捕,2020年1月1日零時起,實行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包括4個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3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涉及九龍坡、江北、南岸、渝北、巴南、涪陵、長壽、江津、永川、合川、彭水、酉陽、大渡口、奉節等14個區縣。

除保護區外的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方面,方案還要求在2020年12月31日前,重慶境內長江、嘉陵江、烏江干流完成漁民退捕,2021年1月1日零時起,暫定實行10年禁捕,涉及江津、九龍坡、大渡口、巴南、南岸、渝中、江北、豐都、忠縣、石柱、萬州、雲陽、奉節、巫山、酉陽、彭水、武隆、涪陵、合川、北碚、渝北、沙坪壩等22個區縣和兩江新區。

此外,方案還要求2021年12月31日前,在我市除水生生物保護區及長江、嘉陵江、烏江干流以外的水域,也要完成漁民退捕。從2022年1月1日零時起,暫定實行10年禁捕,涉及除渝中區以外的區縣所有河流(不包括河流形成、流經的水庫)。

10年禁漁不會影響老百姓“餐桌”

也許有小夥伴擔心,長達10年的禁捕期會不會讓大家的生活飲食受到影響。對此,姚維志明確表示:“不會!”

姚維志說,從目前的水產品供應來看,野生魚類只佔極小的比重,養殖魚類完全可以滿足市民日常生活需要。相較於每年超過6000萬噸的全國水產品總量,如今長江干流的天然捕撈量微乎其微。因此捕撈漁業退出長江不僅不影響老百姓吃魚,反而有利於長江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姚維志以餐桌上最常見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為例,他介紹,這四種魚的自然繁殖能力比較差,青魚需要7-8年,草魚是4-5年,花鰱也是4-5年,白鰱是3-4年,“‘四大家魚’在長江流域的自然水體中比較少,基本上都是人工養殖,而且用來育種的親本培育和我們平時吃的魚,是兩個概念。單從吃魚的角度來看,長江流域10年禁漁不會有影響百姓的餐桌。”

姚維志還表示,目前有些市民覺得吃野生魚的口感跟好,是一種上檔次的享受,這種想法其實沒有必要,“首先從營養價值來看,野生魚和養殖魚沒有太大差別,而且養殖魚在嚴格管理下,食用的安全性更高。”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