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變遷的視角,探究關中平原喪失歷史舞臺中心地位的原因

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說,在提到西北時候我們往往將其視為落後和乾旱的地區,由於缺乏各種各樣的必要的基本自然資源——尤其是水,以及貧瘠的荒漠化的土地。這些要素使我們很容易在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光禿禿的大地上看不到什麼的植物,唯見幾處稀稀拉拉的灌木與雜草,土地因為缺少水的滋養而龜裂,隨著一陣風的便會揚起吹過大片的塵土,塵土中既有因為乾旱與炎熱而被徵到乾脆的土,也有我們在沙漠中感受到的粗糙的沙子,在這裡的人與牲畜由於炎熱的天氣和缺少水共同影響下都是有氣無力的樣子。

從歷史變遷的視角,探究關中平原喪失歷史舞臺中心地位的原因

關中平原

事實上,即便是在中國近代,來華的外國人也是同樣這麼認為的。19世紀德國旅行家巴隆.馮.李德芬在自己的書信集中寫道他在穿越渭河平原時所看到的:

“所有的東西都是黃土,我們正是在黃土地帶的中心,一切東西都是黃色的,山丘,道路,田野,河流和小溪的水都是黃色的。房子是黃土造的。植物上覆蓋著黃色的塵土,甚至空氣也免不了黃色朦霧。”

在近代負責為中國提供饑荒救濟的總規劃者特德(O.J.Todd)先生在對中國進行考察後在自己的《在華20年》中如此評價關中:

“中國所有的省份中,也許陝西不利,條件最多,的確他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一個大財富。它如同其地圖形狀一樣,像個要死的乞丐無力地躺著。”

但是如果我們打開中國古代史的史書,我們卻會產生一個疑惑,自古以來我國便是以疆域之廣袤而自傲,從現在的自然環境角度來看比關中要更為宜居地方數不勝數,那麼為什麼秦漢唐三朝都要定都於關中平原呢?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戰略位置和自然環境兩個角度共同來認識。

從歷史變遷的視角,探究關中平原喪失歷史舞臺中心地位的原因

陝北黃土高原

首先是戰略位置,《史記.高祖本紀》中有記載:“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而秦朝也正是憑藉著函谷關的重要戰略地位,一次又一次的抵擋住了東方六國的聯合攻擊,從而在戰略上能夠保持一種戰略主動地位。我們在對古代戰爭進行研究的時候,需要認識到古代關隘的重要性,當然也少不了對於關隘地形的研究和認識。我們不能單純的講函谷關視為一座城堡或者是一段城牆,而應當將其作為一套防禦體系來看待。

函谷關是一套由關隘、城牆、山脈河流以及配套的烽火預警系統共同組成的防禦體系。函谷關的存在則能夠將秦漢時期乃至唐朝的近半個中國一分為二,因此想要形成獨立的割據政權必須要依靠函谷關。

同時函谷關在作為屏障保護了位於後方的關中大平原的同時,還可以說是作為一道將中國一分為二的界限,使得秦國與東方六國成為了兩個幾乎獨立的經濟政治實體,秦國以及至唐以前的割據政權可以依靠關中平原以及四川盆地資源形成一種獨立的經濟體系。

從歷史變遷的視角,探究關中平原喪失歷史舞臺中心地位的原因

陝西農村

同時到了關中平原就可以南下以取漢中,獲得了漢中就可以尋求蜀地,所以就有了“得隴望蜀”的說法。而我們都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可見蜀地與外界的交通是不便甚至可以說是隔絕的,一旦獲得了蜀地就可以立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主動地位。獲得了四川就可以向北追求關中平原,而只要守住劍閣便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敵軍無法攻入。而如果失去了漢中以後,也可以憑藉長江順流而下以獲取江南。可以說四川的戰略地位是獨特的,而想要獲得四川就必須拿下漢中,想要獲得漢中就必須依靠關中平原。一旦獲得了關中平原就獲得了廣闊的戰略空間,贏得了戰略的主動權。

而且我們需要注意到古代騎兵是一支重要的作戰力量,在馬鞍發明以前騎兵雖然衝擊能力較差,但是作為軍事力量仍舊很強,仍然是古代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鞍發明以後騎兵的地位則得到了飛躍性的提高,騎兵不在侷限於只能用弓箭對敵人進行騷擾的輕騎兵,而開始可以發展成為能夠輕易地撕裂步兵陣型的重騎兵。

從歷史變遷的視角,探究關中平原喪失歷史舞臺中心地位的原因

黃土高原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馬都能成為能夠作戰的戰馬,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有“伯樂相馬”的傳說。而我們都知道邊境少數民族之所以能夠對中原各國造成巨大的威脅與壓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有著訓練有素的騎兵和良好的戰馬,而關中平原地處西北,距離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近,因此可以便捷的獲得優質的戰馬。憑藉這樣的資源優勢,佔據了關中平原的政權可以很快的發展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

其次從經濟角度來說,竺可楨先生在他的《中國近五千年來的氣候變遷》一書中明確論定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整體氣候較現在溫暖,到了秦朝乃至漢前期仍舊處於類亞熱帶氣候型,也就是說在當時中國北方的氣候更接近於我國現在的南方地區。從司馬遷所著《史記》中《貨殖列傳》一卷所述

“蜀、漢、江陵千樹橘;…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

我們可以看出現在我們常見於南方的許多植物和作物,在當時的北方也是隨處可見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時的氣候的影響下包括關中平原在內的整個北方地區是十分宜居的。

從歷史變遷的視角,探究關中平原喪失歷史舞臺中心地位的原因

秦人

而且我們需要注意到我國是傳統上的農業社會,因此就少不了水利設施的建設。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

“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秦國依靠修建鄭國渠達到了開發關中平原的效果,而且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關內的土地肥力是十分可觀的。林甘泉先生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認定:一石糧食摺合現在約有59.2公斤,一斗糧食有6.25kg,而一鍾則是有六石四鬥,可以說當時的糧食畝產是極為可觀的,完全可以依靠關中平原供養大量的人口,由此組織大量的部隊。

從歷史變遷的視角,探究關中平原喪失歷史舞臺中心地位的原因

秦國

而關中平原衰敗的原因則與以上的他曾經擁有的優勢息息相關,首先是從戰略地位上來說,我們可以看到關中平原由於其與少數民族相距較近,因此大量的少數民族也開始移居關中平原。等到了東漢末年,關中甚至出現了大量的少數民族聚居人數甚至超過了漢族的情況,而這些少數民族往往又容易與中央政權產生衝突,尤其是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三國前期的名將與梟雄許多人都有在整個西北或者涼州鎮壓少數民族的戰績,整個西北都可以說是打成一鍋粥,根本就不可能正常的從事經濟活動,自然也不可能成為一個政權的穩定後方,不能供養足夠多的人口。隨著人口的下降與轉移,整個關中的經濟就開始走下坡路。

同樣的我們可以看到至西漢中後期以來中國整體的氣候開始逐漸向寒冷轉變,我們可以從《漢書》的一些篇章中找到當時對於淮河祭祀的記載,其中就有提到過當時淮河河面甚至會結冰,這在我們現在看來是有點難以想象的,同時在淮河流域也發生過霧凇,這一現象我們現在通常在東北黑龍江地區可以見到。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到當時偏寒冷的,而中國整體氣候的寒冷化帶來了兩個影響——整體北方的農業生產受到了重大的打擊,同時居住在中國更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由於無法忍受這樣的寒冷氣候,不得不開始向南方,即中國的內地遷徙,因此加大了整個帝國北方的邊境壓力。

從歷史變遷的視角,探究關中平原喪失歷史舞臺中心地位的原因

渭水

對於整個帝國來說,受寒冷氣候的影響,整體北方的農業生產受到了重大的影響,導致北方的經濟發展遭遇了重大的挫折。同時不斷加大的來自少數民族的國防壓力,使得中央政權做出了一個決定——戰略性的放棄部分地區,將這些地區作為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緩衝地帶。所以整個關中平原被晚期的東漢王朝戰略性的放棄了,一直等到後來氣候逐漸向暖,唐朝再次統一中國,使得客觀上關中平原具備了能夠從事大規模農業生產的可能,進而能夠發展成為帝國的核心地帶。

自唐中葉以後,我國氣候又再次向寒發展,使得關中平原又一次的不具備了從事大規模農業生產的客觀條件,同時整個關中平原由於長期的大規模墾殖,又缺少科學合理的輪耕休耕制度,一方面導致了土地的疲化;另一方面又導致了大規模的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劇了土地的退化,使得土地整體肥力下降,嚴重限制了農業發展。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同時倉廩實,人民才能知禮節,因此糧食充足才能保證當地社會穩定。如果一個地區的糧食無法自給,那通常需要中央政府進行調配供給。而糧草的運輸往往是需要面臨損耗問題,因此一個糧食無法自給的地區是不能承擔作為首都甚至是作為帝國的重要地區而存在的。

從歷史變遷的視角,探究關中平原喪失歷史舞臺中心地位的原因

陝西地形

事實上這個問題並不是關中平原所獨有的,而是整個北方都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隨著北方尤其是關中平原的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以及北方氣候特別是西北開始逐漸由類熱帶氣候轉變為溫帶大陸性氣候,使得關中平原趨向於乾旱化,最終導致了關中平原從江南型地形地貌特徵轉變成為了沙漠地貌特徵。

由此綜上所述,關中平原的衰落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一方面由於少數民族的影響,使得關中整體的戰略安全不再像以前那樣穩固,無法成為一個政權的穩定後方。另一方面,由於我國氣候的整體變化以及關中平原長期的土地耕種,導致了關中平原土地退化無法再承擔起大規模的農業耕種的任務,最終導致了關中平原整體的戰略地位下降。


參考文獻:

《史記》 ——司馬遷

《在華20年》——特德(O.J.Todd)

《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林甘泉

《漢書》——班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