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島勝利背後,“魔術”立功:珍珠港一役後的美日情報之戰

美軍提前破譯日本海軍密碼,戰前準確掌握日軍動向。

好萊塢重拍版戰爭片《中途島》上映,那場在短短一天內扭轉了太平洋戰爭戰局的中途島戰役,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中途島位於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西北1100海里處。1942年6月4日,日美兩國海軍主力艦隊在中途島周邊海域展開激烈搏殺。日本海軍以4艘大型艦隊航母為核心,傾巢出動,對決美3艘大型航母為主力的艦隊。躊躇滿志的日軍以為此戰志在必得,定能殲滅美軍主力航母部隊。沒想到經過當天一戰,美軍戲劇性以少勝多。日軍4艘航母全滅,陣亡3500餘人;美軍僅損失1艘航母,陣亡307人,太平洋戰場的戰略局勢頓時逆轉。

中途島戰役真正激烈的戰鬥過程僅歷時十餘個小時,卻留下很多傳奇故事。美軍魚雷機不惜全部犧牲也拼死發起進攻,美國俯衝轟炸機部隊在“決定命運五分鐘”裡準確投彈幹掉3艘日本航母,這些英雄們為贏得中途島戰役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還有一個默默無聞的群體,雖然不上戰場奮勇拼殺,卻躲在幕後為贏得勝利奉獻出特別貢獻。美軍提前破譯日本海軍密碼,戰前準確掌握日軍動向,情報工作成為美軍贏得此戰的關鍵因素之一。

空襲東京刺激出中途島戰役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太平洋艦隊主力。1942年2月底,由18艘軍艦組成的日本入侵艦隊,在爪哇海戰中一舉打垮荷蘭、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15艘軍艦組成的盟國混編艦隊。在這場日德蘭海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海戰中,盟軍有11艘軍艦被擊沉。珍珠港事件日軍是偷襲取勝,可以說勝之不武;爪哇海戰,日本海軍在正面對決中表現出極高的戰鬥力,盟軍輸得心服口服。

珍珠港事件後的半年中,日軍全面出擊、連戰連捷,迅速佔領從緬甸、菲律賓到新幾內亞的大片地區。日本海軍的核心是11艘航母,其中6艘重型艦隊航母,4艘輕型航母,1艘商船改裝來的慢速航母。日本海軍航空兵飛行員技術精湛,飛機性能也完勝盟軍,佔據著絕對優勢。

到1942年夏,英國在蘇伊士運河以東的海上力量幾乎被消滅殆盡,抗擊日本海軍的重擔落在美國身上。美軍太平洋艦隊只剩下4艘大型航母,“列剋星敦”、“企業”、“約克城”和“大黃蜂”號。美國還有3艘航母,大型航母“薩拉託加”號在1942年初被日本潛艇擊傷,尚在本土大修;“黃蜂”號航母在地中海支援北非戰場,一時無法趕回太平洋;美軍第7艘航母“突擊者”號噸位太小,不敢派到太平洋戰場。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在制訂偷襲珍珠港計劃前就很清楚:如果不能短期內打垮美軍,那麼總體實力和戰爭潛力居於絕對劣勢的日本,面對全面動員的美國將難逃失敗厄運,最多一到兩年,戰局就將逆轉。當1942年春日軍掃蕩印度洋後,下一步戰爭怎麼打,日本一時陷入迷茫和爭論。

日軍高層提出5個不同的出擊方向:向西攻打印度,與德國會師中東;向南直取澳大利亞,奪取美國反攻日本的最大跳板和潛在基地;西南方向進攻薩摩亞群島,徹底切斷美國和澳洲大陸聯繫,孤立澳大利亞;向東進攻夏威夷,讓美國西海岸直接暴露在日軍兵鋒下;向北奪取阿留申群島。算上主張轉入全面防禦的方案,日本面6個不同戰略選擇、

一次偶然事件迅速結束了日本高層的爭論。1942年4月28日,美國 “企業”號和“大黃蜂”號兩航空母艦搭載陸軍航空隊的B-25輕型轟炸機奇襲日本本土。美軍轟炸機在遠離日本海岸400英里大洋深處的航母上起飛,轟炸完日本首都東京和幾座大城市後,飛到中國浙江降落。這次襲擊對日本造成的物質損害微不足道,但打破了日本本土從未遭到攻擊的神話,對日美兩國兩軍產生極大心理影響。

日本海軍深感憤怒和羞恥,他們突然意識到,如果不能儘快消滅珍珠港事件中倖存下來的美國航母,日本本土安全就難以保障。1942年5月5日,日本海軍軍令部正式批准進攻中途島的作戰計劃。日方認為,中途島是夏威夷群島西北最重要的屏障,日軍進攻此處,美軍必定全力防禦,日本可趁機與美艦隊主力決戰,一舉消滅美軍航母。

兩天後,一支大型日軍艦隊按預定計劃襲擊西南太平洋方向新幾內亞群島的莫爾茲比港,日美爆發珊瑚海戰。此戰雙方打成平手,美軍擊沉一艘日本輕型航母“祥鳳”號,重創大型航母“翔鶴”號,擊落77架日機,擊斃1074名日軍。美軍損失66架飛機,陣亡543人,一艘4.2萬噸級重型艦隊航母“列剋星敦”號沉沒,“約克城”號重傷。

表面上看,珊瑚海海戰美國損失較大。實際上,日本失去的不僅僅是輕型航母“祥鳳”號,此戰後“翔鶴”號需要大修,“瑞鶴”號航母艦載機部隊損失慘重,短期內補充不上。日本在中途島戰役前一個月時間裡,實際上失去的不是1艘航母,而是3艘。

更嚴重的是,美軍在珊瑚海海戰中一改戰爭初期的頹勢,表現出頑強戰鬥意志和靈敏的學習進化能力。美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戰鬥力在不斷提升。日軍對此渾然不覺,還沉浸在開戰6個月以來連戰連捷、不斷大勝的輕狂中,對美軍充滿蔑視與不屑。

日本製定了一項極為龐大複雜的計劃,集結起總計162艘軍艦(包含6艘航母,其中4艘大型航母),兵分7路,沿兩個方向進攻。日軍主力部隊以4艘大型航母為核心,直撲中途島,一支偏師(含一艘輕型航母、一艘慢速航母)進攻阿留申群島。而美軍能集結起來的軍艦不超過76艘,含3艘航母。

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和山本五十六有一個同樣的觀點,都認為贏得戰爭最有效的辦法是在戰場上消滅敵軍航母。尼米茲對此充滿信心,他深信美軍已經具備了和日軍不相上下的作戰能力,這一點在珊瑚海海戰已經得到證明;尼米茲還相信他具有戰略情報優勢,美軍有機會精心設伏迎擊日本海軍主力。

歷史證明尼米茲的判斷很準確,美軍一舉消滅日本聯合艦隊航母部隊的主力。太平洋戰爭日攻美守的局面迅速易位,美國在使用有限的力量來發揮無限戰鬥力上,顯示出了巨大的靈活性和決斷能力,一個默默無聞的人為中途島的勝利做出特殊貢獻。

中途島勝利背後,“魔術”立功:珍珠港一役後的美日情報之戰

約瑟夫·羅奇福特

密碼破譯組“忘了珍珠港,開始戰鬥”

中途島戰役勝利後不久的一次慶祝會上,尼米茲海軍上將派自己的專車接來一位貌不驚人、外表略顯邋遢的海軍中校。利用這個機會,尼米茲對在場人員宣佈:“中途島戰役勝利的主要榮譽,要歸這位軍官所有!”他就是太平洋艦隊情報部下屬密碼監聽站負責人約瑟夫·羅奇福特。

羅奇福特生於1900年,父母都是愛爾蘭人,他是家中最小的兒子,高中時唯一學得好的課程是數學。羅奇福特17歲就參加美國海軍,他被送去學習密碼分析。這個類似填字謎遊戲的工作很適合他,羅奇福特喜歡破譯密碼工作。他後來寫到,破譯密碼讓你感覺良好,因為你打敗了那些認為自己的通信很安全的人。

1930年代,羅奇福特在海上不同崗位服役,1939年到珍珠港太平洋艦隊情報站工作,負責攔截日本無線通信兵破譯密碼。他手下總共只有20多個人,當時美國高層無法理解信息收集和情報管理的本質,海軍甚至整個國防系統糟糕的溝通協調機制,釀成了珍珠港的情報災難。

珍珠港事件後,羅奇福特簡潔的對他的手下說:“忘了珍珠港,開始戰鬥。”1942年新年第1天,剛上任太平洋艦隊總司令的尼米茲海軍上將訪問了密碼破譯組。尼米茲渴望儘快復仇,不斷要求知道日本航母的位置,而羅奇福特及其手下們尚需戰爭的歷練,還在不斷出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密碼破譯組逐漸摸著了門道,從1942年1月中旬開始,他們能部分破譯日本海軍JN-25B電報。

1942年3月2日,羅奇福特第一次做出準確預測,夏威夷在3月4日將會遭到日軍襲擊。果然,兩架大型日本水上飛機在當晚實施了偷襲。到3月底,美國海軍已經將日本海軍的JN-25B電報相當大一部分數量來往電文破譯並閱讀。羅奇福特此時擁有40名軍官和100多名工作人員,這個月羅奇福特最重要的成就是初次發現日本給中途島起的通信代號是AF。

4月初,羅奇福特報告說日軍在計劃向新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進攻,並向美軍高層準確預報日本人將在5月7日至8日進抵珊瑚海,這使尼米茲能提前安排好兵力截擊日軍。5月初,羅奇福特告訴尼米茲,日本人正在策劃一次新的大行動,但他還不能確定是什麼。

中途島戰役前,羅奇福特的密碼破譯組每天能截獲500到1000份日本電報,大約佔日本人每天發送量的60%,其中攔截電報中40%的內容片段能被破譯出來。到5月9日,羅奇福特可以對尼米茲說,日本艦隊將出海進行一次大規模作戰,他們將在5月21日出發,但是目的地不詳。

美軍預測日本人可能的進攻地點包括珍珠港,甚至可能攻擊美國西海岸。羅奇福特的部下還報告說,日本計劃中的攻擊目標可能不止一個,阿留申群島也是。5月13日,密碼破譯組取得一個重大成果,他們有把握確信,山本五十六將派出包括多達4到5艘航空母艦在內的主力部隊,進攻中途島。

尼米茲手中只有“企業號”和“大黃蜂”號兩艘航母可用,在珊瑚海戰役中受重傷的“約克城”號,正在返回珍珠港途中,亟待修理。理論上,尼米茲最多能拿出3艘航母應戰日本4到5艘航母,美國沒有犯錯空間,不可能分兵防禦,必須下賭注把兵力集中在一處使用,如果誤判日軍主攻對象,將導致災難性後果。

華盛頓的美國海軍情報部堅持認為,日軍最可能的進攻目標是約翰斯頓島,華盛頓高層不欣賞羅奇福特這個人,也不認可他的破譯成果。到5月16日,尼米茲越來越相信羅奇福特的判斷,但此時華盛頓還是堅持既有立場。

5月19日,太平洋艦隊情報部一次會議上,有人想出一個辦法,用海底電纜秘密通知中途島的海軍電報站,讓他們用無線電明碼向珍珠港報告,島上的淡水淨化器故障,請求供應淡水。太平洋艦隊情報部的這一花招玩很高明,用明碼發電報報告不重要的淡水問題很正常,這條電報又足以吸引日本人的注意。

兩天後,羅奇福特攔截到日本海軍密碼通信,說AF缺乏淡水,進攻艦隊應自備淡水。同一天和22日,美國設在澳洲墨爾本的監聽站、科倫坡的英國遠東聯合情報局,也相繼報告說他們確信AF就是中途島。

5月24日清晨,羅奇福特帶著密碼破譯成果去見尼米茲,他判斷日本將在6月3日進攻阿留申群島,次日將以航母襲擊中途島。尼米茲海軍上將的情報部負責人艾德溫·萊頓中校,根據羅奇福特的密碼破譯情報做出分析研判,日軍將從中途島西北方向325度方位向美軍發起攻擊,美軍預計在中途島當地時間早晨6點左右,可在離中途島175英里處發現日軍。

事實證明,上述研判驚人的精確。日本聯合艦隊核心部隊——由海軍中將南雲忠一指揮的以4艘大型航母為核心的機動部隊,正是在6月4日清晨6時03分被美軍偵察機從距離中途島180英里、方位320度的位置發現。

5月26日,尼米茲仍在心神不寧寫自己的形勢評估報告:“我們唯一的情報來源是信號情報,敵人可能在欺騙我們。”當天,他做出一項關鍵性決定,派遣全部3艘航空母艦去中途島迎戰,戰損的“約克城”號務必加緊修理以趕上戰鬥。

戰後,美國海軍太平洋戰區情報部總結:在戰爭的防禦階段,幾乎沒有繳獲的文件或捕獲的戰俘,沒有敵方陣地的航空偵察照片,也沒有間諜和海岸監視哨可用。破譯攔截的日本無線電通信,不僅是當時最重要的情報來源,甚至是唯一來源。

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大將,在中途島戰後的日記中痛苦記錄:敵人預先猜出了我們的企圖。日軍高層從來沒有想到過,他們的密碼被破譯了,他們始終只是覺得自己不走運,被美國偵察機或潛艇提前發現了。

中途島勝利背後,“魔術”立功:珍珠港一役後的美日情報之戰

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戰役期間,日本飛龍號航母一架飛機上發射的魚雷擊中了美國約克鎮號的左舷。

美日軍事情報工作天壤之別

中途島戰役是美國軍事情報部門最輝煌的勝利之一。根據情報蒐集手段的不同,美國將情報種類大致劃分為人力情報(humint,即由人力來收集和提供的信息)和技術情報(techint)、公開來源資料收集三大類。技術情報又能細分為照相或圖像情報、信號情報(通信情報,遙測情報,電子情報)、測量與指徵情報等。因為人力情報主觀不可靠因素難以排除,美國情報界歷來倚重技術情報,技術情報中最重要的就是圖像情報和信號情報。

多種信號情報中,最古老的是通信情報。美國國家安全與情報界專家艾布拉姆·索爾斯基所著《無聲的戰爭——認識情報世界》一書明確提出,對主要大國來說,無論是在平時還是在戰時,直到二戰大戰結束,通信情報以及密碼分析破譯都比其他情報來源更為重要。索爾斯基這一論斷最顯著的註解,就是二戰中美國代號“魔術”的對日密碼破譯活動,以及中途島戰役前美軍對日本海軍密碼的破譯。

“魔術”是指美國軍方破譯日本代號“紫色”的外交密碼,美國通過這一行動能夠破解日本的外交電文。此外,羅奇福特的人破譯了日本海軍密碼。這兩項成就,堪稱二戰期間美國對日情報戰最大的勝利。然而,情報的獲取和應用是兩碼事。珍珠港事件前,美國就已經能破譯日本外交密碼,但這些通信情報未能阻止珍珠港災難的到來。

女學者羅伯塔·沃爾斯泰特1962年出版的成名作《珍珠港警告與決策》一書中指出,由於“魔術”情報的絕密性,美國其他情報機構部門難以共享關於日本可能發動襲擊的情報,也未能綜合分析這些來源眾多的情報並得出明晰的結論。沃爾斯泰特女士認為,大量蕪雜的情報湧來,形成了“背景噪音”,從中分析甄別出真正正確的情報是困難的。

與珍珠港的災難相比,羅奇福特及其上司萊頓中校在戰前準確收集、破譯、分析了日本海軍無線電報,由此判斷出日軍的動向,並及時將情報成果上報到其消費者即尼米茲上將那裡。從1942至1945年間,美國在信號情報攔截、破譯工作上平均每年花費5億美元,這被評價為二戰中收益成本最高的一項投資。

此後,這個部門還將破譯日軍企圖進攻瓜達爾卡納爾島、翻越歐文·斯坦利山以進攻新幾內亞的作戰計劃。美軍及時作出反應,擊退了日軍。他們還準確發現山本五十六行蹤,精心組織攔截了山本座機,並一舉擊斃他。

中途島戰前,羅奇福特手下只有100餘人,到1944年他掌管太平洋艦隊情報部時,密碼破譯組已經擁有500餘人。美國陸軍在珍珠港事件前從事“魔術”密碼破譯的只有4名軍官,以及13臺IBM的密碼製表機,到1945年時已經擁有7000人和400臺IBM製表機。此時的信號情報對盟國如此重要,以致美國不願轟炸日本的無線電通訊中心,與其摧毀它們,不如讓它們繼續工作。

與美國對情報工作的重視相比,日本陸海軍高層將情報工作視若兒戲。他們認為情報工作是簡單機械的勞動,可以讓基層官兵去做。日本高級領導人最不可思議的一點是自欺欺人,拒絕採信和研究與高層領導既判結論不符或對自己不利的情報,更不必說根據相應情報研究對策。

從1930年代直到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的情報部門不斷被迫自我歪曲,以迎合最高指揮決策層的喜好,而不是去反饋現實情況。比如說,當軍部決心對美開戰後,就沒人敢再研究美國經濟問題。日本陸軍最高情報長官土橋勇逸少將反對與德意結盟,與德國和意大利結盟的事就故意瞞著他。日本陸軍很少關心美國的事,他們認為陸軍主要應該研究對蘇作戰,對美開戰是外交部和海軍應該關心的問題。

日本陸海軍素來互相傾軋嚴重,更導致日本的情報工作管理、協調機制混亂。日本陸軍即便破譯了美國保密等級不高的密碼,也會保守秘密而不告訴海軍,反之亦然,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戰敗投降。對於情報部門的無能,甚至裕仁天皇本人都覺得納悶,陸軍情報部門一直花費大量精力研究對蘇作戰,但當時主要在和美國打仗。

日本在信號情報和密碼破譯重要性方面,反應非常遲鈍。日本能輕鬆破譯中國政府的無線電密碼,所以很輕視通信情報。二戰期間,英美集中了民間大學和軍方最聰明的頭腦從事情報工作,特別是最費腦力的密碼破譯工作。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軍部蒐羅幾乎所有的優秀大學畢業生去前線做炮灰,卻沒人想到應該把需要優越智力才能做好的密碼破譯工作交給他們。

直到1943年以後戰局急劇惡化,日本才開始重視通信情報,選派軍官去德國、匈牙利和芬蘭學習密碼破譯技術。同年,日本陸軍創立了中央特別情報處,負責蒐集、破譯英美信號情報,初建時只有300人。次年5月,有人想到大頭兵幹不好密碼破譯,應該招募數學系和語言系大學畢業生。後來,中央特別情報處在東京帝國大學幫助下建起一所軍事密碼分析研究會,補救措施來得太晚,這個部門到1945年才達到1000多人。

日本海軍花費在密碼破譯上的資源甚至比陸軍還少,他們破譯不了什麼重要密碼,海軍的信號情報工作重點只能集中在無線電定位和通信流量分析上。日本海軍很依賴人力情報,戰前在日裔移民密集的夏威夷地區安插了一些重要間諜,為偷襲珍珠港提供了準確情報。開戰後,美國將所有日僑抓起來集中看管,日本海軍失去重要情報來源,這導致中途島戰前嚴重誤判美軍實力。山本五十六以為尼米茲只有2艘航母,南雲忠一率4艘航母進攻將穩操勝券。日本沒能查明“約克城”號航母經過兩天搶修就能駛離珍珠港、奔赴前線,這是情報失誤誤導日軍戰前計劃隱含重大缺陷的突出事例。

美國海軍官方歷史學家塞繆爾·莫里森總結說,中途島是一場勇敢機智運用情報的勝利。中途島戰役的親歷者、日本聯合艦隊“赤城”號航母飛行隊長淵田美津雄少佐則認為,中途島戰役期間,美國情報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樣重要的是,日本情報工作非常糟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