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王者M1911系列(一):故事從頭說起——柯爾特M1900

百年王者M1911系列(一):故事從頭說起——柯爾特M1900

美國轉輪手槍之父、柯爾特公司的創始人——賽繆爾·柯爾特

著名的柯爾特M1911自動手槍如今已是“百年長者”。它的設計者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結構設計更是現代自動手槍中的經典,對後來同類武器的發展影響甚為深遠;它曾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以堅固耐用、動作可靠、威力較大而深受士兵的信賴,在1985年之前一直是美軍的制式裝備,甚至至今仍未被完全取代;目前它仍在美國的執法部門以及民間廣泛使用,並擁有超級龐大的“粉絲”群,生產或仿製過該槍的廠家更是多到難以計數;它是深入人心的“王者”,它的成功沒有任何一支自動手槍能夠相比……

本公眾號將分十九部分詳細呈現這支百年老槍的前世今生。本文為第一部分,主要介紹M1911手槍的相關背景及在其誕生前奠定基礎的M1900手槍——

勢在必行:M1911出現的相關背景



美國是經由艱苦開拓直接從蠻荒邁入文明時代的新興國家,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其民眾具有持槍的傳統,民間武器市場頗具規模,槍械工業相對發達,特別是在早期連珠槍械發展方面就已處於領先地位。世界上第一種性能相對完善、使用廣泛的可以連續發射的手槍,便是美國人賽繆爾·柯爾特發明的前裝擊發式轉輪手槍。當金屬定裝槍彈出現後,轉輪手槍成為手槍發展的標杆,但它存在笨重、再裝填緩慢以及發射時彈膛與槍管尾端之間漏氣等缺陷。1893年,美籍德國人博查特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支實用化的C93自動手槍,一併研製成功的還有采用瓶形彈殼、全被甲彈頭的新型自動手槍彈。該彈又漸次演變為7.63mm毛瑟手槍彈,以此為基礎,1896年德國毛瑟兵工廠研製出第一支真正的軍用自動手槍——毛瑟M1896 7.63mm自動手槍。自此軍用自動手槍開始出現在戰場上,成為手槍中的新銳。而美軍此時裝備的手槍還是柯爾特M1873 0.45英寸轉輪手槍、M1887 0.38英寸轉輪手槍,其整體水平已經明顯落後於歐洲。面對全新的軍用手槍時代,美國軍方在剛剛進入20世紀之際,就抓緊開始新型軍用自動手槍的選型工作。

從某種意義上說,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自動武器舞臺是美國著名設計大師約翰·M.勃朗寧的,包括M1911在內的很多聞名遐爾的武器都出自他的手筆。早在美軍著手軍用自動手槍選型之前,勃朗寧就已經開始設計自動手槍,並在1895年9月14日~1896年10月31日期間,提出了4種不同結構和原理的自動手槍設計方案,它們均在1897年4月20日成功獲得美國專利局批准。其中,專利號為580923的設計外形很像後來的勃朗寧M1900手槍;580924號專利則演變為勃朗寧M1900自動手槍(它與下面提到的FN M1900是兩種不同的手槍);580925號專利採用槍管迴轉閉鎖原理,並未生產出樣槍;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的580926號專利,日後成為大名鼎鼎的FN M1900自動手槍。

百年王者M1911系列(一):故事從頭說起——柯爾特M1900

槍號為“4264”的柯爾特M1900自動手槍及其配用的一種皮質槍套。柯爾特M1900配用過的槍套樣式有數種,包括早期的腋下槍套

百年王者M1911系列(一):故事從頭說起——柯爾特M1900

M1900彈匣底板上的刻印,彈匣是經過鍍鎳的

隨著勃朗寧對自己設計的方案槍不斷改進,後來又陸續獲得了很多相關專利。如1902年9月9日獲批的708794號專利,即是在M1900手槍基礎上改進的0.38英寸柯爾特口徑的M1902自動手槍;1903年12月22日的747585號專利,誕生了發射0.32英寸勃朗寧手槍彈的M1903柯爾特袖珍手槍(即我國抗戰時期俗稱的“馬牌擼子”)和發射9mm勃朗寧長彈的M1903自動手槍;1905年12月19日的808003號專利,誕生了發射柯爾特0.45英寸自動手槍彈的M1905自動手槍,也是M1911的最初原型;1906年4月24日獲批的818739號專利,採用了槍管迴轉式閉鎖原理,但並未實際製造;最後於1911年2月14日獲批的984519號專利,才是正式定型後的柯爾特M1911自動手槍。

從專利的順序來看,可以發現M1911的發展實際上經過了M1900、M1902、M1905和M1911等4個大的階段,其中在M1905到M1911之間,又有若干試驗型號。也就是說,M1911的誕生道路也是循序漸進、不斷探索的一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百鍊成鋼:M1911的誕生之路

奠定基礎的M1900

柯爾特M1900的樣槍最早出現於1896年5~6月之間。該槍的設計基於第580924號專利,使用當時作為美軍制式手槍彈的0.38英寸柯爾特轉輪手槍長彈。該槍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率先使用了“套筒”結構。當時在申請專利時,勃朗寧稱其為“moveable breech block or bolt carrier mounted to slide upon the frame”,意思是“可以在槍底把上滑動的槍機框”,專利中特別提到了“滑動(slide)”這個動詞。而在1897年的專利中,動詞“滑動”又改為名詞,用來描述套筒運動的作用結果。隨後,柯爾特公司在1900年4月28日向美國軍方提供的報告中,又稱其為“a sliding cover”,意思為“一個滑動的蓋子”,後來將其簡稱為“the slide”,即現代手槍上廣泛使用的“套筒”。勃朗寧的這一發明徹底改變了自動手槍的結構模式,後來出現的自動手槍基本上都採用這種前後滑動的套筒包絡槍管的設計。

從1896年後期到1898年的這段時間內,勃朗寧與柯爾特公司的弗雷德·摩爾合作,共同完善新槍的設計。最初,柯爾特M1900樣槍是連發發射的,但事實證明,全自動手槍很難控制,所以這一方案很快就被放棄。

1898年11月9日~11日,新型M1900樣槍被提供給美國陸軍部軍械司,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原理,槍管偏移式閉鎖機構,槍管通過前後兩個鉸鏈與套筒座相連。

柯爾特M1900的樣槍從1900年2月開始參試,儘管在測試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還是給評委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其可拆卸彈匣結構簡單,便於快速射擊和重新裝填,同時具有較高的射速和較好的射擊精度。軍械司最終同意小批量購買該槍裝備軍隊,並做進一步測試。

1900年5月10日,M1900半自動手槍正式定型,軍械司購買了100支供陸軍試用。同年9月5日,美國海軍訂購了250支柯爾特M1900手槍。

通過實戰試用,用戶的意見主要集中在柯爾特M1900手槍的槍身過長、槍口部分較重這兩個問題上,因而建議將握把加長,以加強對手槍的控制,同時也能增加彈匣的容彈量。此外發現的問題還包括:擊針銷容易斷裂,套筒防滑紋太靠後,擊錘頭部較小、不便於扳動,保險單手不易操作等等。不過該槍最大的問題還是無法在野外快速分解結合,這對手槍的保養維護來說勢必造成很多不便。

百年王者M1911系列(一):故事從頭說起——柯爾特M1900

1900年5月16日第一批交付美國陸軍的柯爾特M1900自動手槍。圖中下方為該槍所配用的皮質槍套,上面壓印有“US”字樣

柯爾特M1900手槍在1900~1902年間總共生產了4 274支。雖然數量不多,但該槍卻有多種式樣。最初的試驗型只有擊錘保險,其套筒頂部圓弧過渡較大,防滑紋較短,該槍是勃朗寧申請專利時的設計,僅生產了樣槍,至今已無實物留存。

百年王者M1911系列(一):故事從頭說起——柯爾特M1900

採用照門保險的早期柯爾特M1900自動手槍。該槍表面經過精細的發藍處理,顯示出俗稱“寶石藍”的色澤

百年王者M1911系列(一):故事從頭說起——柯爾特M1900

柯爾特M1900自動手槍照門保險處於保險狀態(左)和解除保險狀態(右)時的特寫

百年王者M1911系列(一):故事從頭說起——柯爾特M1900

柯爾特公司在接受陸軍部測試意見後,經過改進的柯爾特M1900自動手槍,套筒防滑紋已改到了套筒前部。該槍於1901年生產

百年王者M1911系列(一):故事從頭說起——柯爾特M1900

柯爾特公司後期生產的使用圓形擊錘的M1900自動手槍

百年王者M1911系列(一):故事從頭說起——柯爾特M1900

取消了照門保險並使用圓形擊錘的柯爾特M1900自動手槍套筒後部特寫

最初量產的柯爾特M1900手槍的套筒前端為開放式設計,這點與後來的大多數自動手槍有所不同。其採用刺形擊錘,表面刻有網狀防滑紋,擊錘有兩個卡槽,較低的是待擊卡槽,較高且較深的為保險。此外,該型號還設有照門保險,這又是勃朗寧獨創的一個設計,其缺口式照門可上下旋轉,抬起時是解除保險,壓下時則是保險狀態,照門下部的突起可以阻擋擊錘打擊擊針。該槍的擊錘簧和扳機簧採用片狀板簧,同時扳機簧兼做單發杆簧和彈匣卡筍簧,彈匣卡筍設置在握把底部彈匣後方。其握把護板採用光滑的胡桃木製成,槍身表面經過拋光和發藍處理。

隨著部隊的試用,柯爾特M1900手槍出現了多種細節上有所差別的改進型,如將套筒的防滑紋改在套筒前端、取消照門保險並改為固定照門、改用弧形擊錘或大型刺形擊錘等等改進型設計,此外還有特別生產的採用雕花胡桃木握把護板的式樣。值得一提的是,後期取消照門保險的M1900基本都是在原先設計上更改的,用一個鋼塊堵住了原先照門保險的小孔,再在套筒頂端後方加工出燕尾槽,安裝固定缺口式照門,而擊針改由擊針銷固定。此時的柯爾特M1900手槍已經具備了現代自動手槍的主要結構模式,也為日後M1911等多種現代手槍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待續)


下期預告

本文第二部分將繼續介紹在M1911誕生前出現的M1902手槍的情況,敬請關注。


(本文發表於《輕兵器》2011年第8(上)期,公眾號文章有刪改)




校對:曾振宇 魏開功

輕兵器官方微博:@輕兵器

輕兵器抖音號:qingbingq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