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最後時刻很淒涼,臨終前家屬中有個俄國公使,提一無恥要求

1900年是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慈禧太后做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向11個列強國家宣戰,併發出宣戰詔書,通電全國,要求各地籌款調兵,北上勤王,面對這樣一份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李鴻章第一個站出來,向朝廷覆電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很快李鴻章的的表態大大鼓勵了其他省的撫,比如張之洞,劉坤一開始抱團籌劃東南互保。在如此重大問題上,東南各省督撫聯手抗衡朝廷。這在以往的歷史中是從來沒有的,很快慈禧的這一過激行為捅了天大的簍子,八國聯軍浩浩蕩蕩的殺進北京城,慈禧太后狼狽西逃,局面變的一發不可收拾。

1900年7月17日,77歲的李鴻章再次臨危受命,孤身一人踏上北上之路,,替慈禧太后收拾殘局。
碼頭上,官員們列隊恭送李鴻章。臨行前,南海知縣裴景福問他,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國家少受些損失,李鴻章感嘆道:“不能預料,惟有竭力磨合,展緩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幾年?一日和尚一日鍾,鐘不鳴,和尚亦死矣!”

李鴻章最後時刻很淒涼,臨終前家屬中有個俄國公使,提一無恥要求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中,李鴻章以這樣悲傷的心境開始了他與洋人噩夢般的周旋。

洞察當時中國政壇的《泰晤士報》曾有這樣一段話,每當清政府把這個巨大的帝國帶到毀滅的邊緣,他們唯一必須啟用的人就是李鴻章。

在隨後九個多月的時間裡、李鴻章用盡了生命中最後的力量,再一次用他所擅長的“以夷制夷,各個擊破”的外交手段,與洋人展的拉力賽。直到1901年9月7日,李鴻章與德、英、法、俄、美、日、意、奧、荷、西、比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條約規定中國賠償各國白銀4.5億兩、“人均一兩,以示侮辱”,分39年還清,本息總和10億兩,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一筆賠款。
朝廷的回電是:“應準照辦。

李鴻章最後時刻很淒涼,臨終前家屬中有個俄國公使,提一無恥要求


很快,國人的指責漫罵蜂擁而至:“賣國者秦檢,誤國者李鴻章,對聯這樣形容他:“楊三已死無蘇醜,李二先生是漢奸。揹負著滾滾罵名,再一次從權力的端峰墜落,他成了古往今來第一漢奸。

為了國事耗盡了生命的李鴻章,還成為了清政府最大的替罪羊。
我們可以說他是封建時代的舊臣,可以說他的洋務運動不過紙糊的老虎,可以以說他任人唯親等,但是,唯獨不能說他是賣國賊,弱國無外交,指望他在談判桌上把主戰派在戰場上失去的東西要回來,就算是神仙也做不到。對這個危難中的國家,他盡力了。

李鴻章最後時刻很淒涼,臨終前家屬中有個俄國公使,提一無恥要求

《辛丑條約》簽字後,李鴻章病情也急轉直下,開始大口吐食不進,西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身處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李鴻章選擇了一條與他的老師曾國藩行程迥異的道路,始終站在時代浪尖,立志做一名披荊斬棘的改革家。他不計譭譽,辦交涉、修鐵路、建工廠、組海軍,希圖清政府自強崛起。然而,李鴻章在國內錯綜複雜的政局中無力迴天,依然掣肘重重。現實是殘酷的,李鴻章明明知道問題所在,但他的痛苦就在於道問題所在卻無力更改!而這,或許正是所有改革者的悲哀!

面對雜亂的時局,李鴻章依然無限牽掛,吟詩一首

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亂,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益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1901年11月7日,鴻章終於油盡燈枯。可恨的是,直到最後一刻,俄國公使不知道哪邊得到消息說是李鴻章快不行了,竟然連夜跑進李府,和李鴻章家屬一起守在他面前,他當然不是出於好意來看李鴻章,而是為了奪取東北的利益,在床頭逼奄奄一息的李鴻章簽字。俄公使走後,李鴻章雙環不瞑,張著口似乎想說什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部下週馥痛哭道放心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經手未了之事,我輩可辦,放心去吧。

李鴻章最後時刻很淒涼,臨終前家屬中有個俄國公使,提一無恥要求

李鴻章嘴唇喃喃顫動,卻早已說不出話來,兩行滾燙的濁淚從凹陷的眼窩中滑落。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溘然長逝,終年78歲。

國人對於歷史人物喜歡蓋棺而定,可很多時候,歷史人物往往是無法定論的,對於李鴻章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也許只有他的老對手伊藤博文評價的最正確:

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