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导自演“碰碰车”!7人团伙骗保10万余元

南开警方破获系列汽车骗保案
“我们就是正常的走保险啊,车撞了总要走保险的嘛……”在公安南开分局兴南派出所,提起2017年在某保险公司报的十余起车险理赔,嫌疑人王某从容淡定。


“是吗?那怎么会有这么多辆车反复相撞?发生事故的还总是这么几个人,而他们恰好都是你的朋友?”民警亮出证据,厉声质问。
“这,这……”王某心理防线松动,但仍抱有侥幸心理。他告诉民警,他确实偶尔“弄虚作假”,但都是为了帮朋友的忙。“就是帮他们省点儿来年的保费,很多人都这么干,怎么会是犯罪呢?”
……
民警当场为王某“答疑解惑”,义正辞严地告诉他,伪造事故现场骗取保费,不管是为了什么,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称为“行业潜规则”,而是切切实实地触犯了法律,涉嫌诈骗!
几辆车反复相撞?
民警乔装侦查探究竟
2019年8月,南开区一家保险公司对2017年理赔案卷进行复核,发现一家汽车维修厂当年申报了十余起保险事故,其中涉及数名车主、驾驶不同车辆,相互之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交通事故。
比如,王某驾驶的尼桑与李某驾驶的桑塔纳发生剐蹭,李某驾驶的桑塔纳与赵某驾驶的夏利追尾。赵某和王某也发生过交通事故,而该起事故中王某驾驶的不是尼桑,而是一辆宝马。保险公司对这些不正常的“连环事故”进行分析,怀疑王、李、赵等人涉嫌骗保。

接到保险公司报警,公安南开分局兴南派出所对报警人提供的理赔案卷进行了梳理统计,确定这是一起系列汽车骗保案件,共有13起案件,涉及7名车主。
根据理赔案卷中的信息,民警锁定了一家位于津南区的汽修厂。他们换上便装,开着一辆有划痕的私家车,赶赴津南区一探究竟。可是,在该汽修厂的登记地址,他们连厂子的影儿也没见着。
“师傅,这儿原来还有一家修理厂,老板姓王,怎么不见了?”民警乔装修车客户,前往附近的其他汽修厂了解情况,“他手艺不错啊,不干了吗?我还想找他喷漆呢……”他们连着问了三家,终于获得了重要线索:王某生意兴隆,换地方开新厂去了!
新“业务”来钱快?
汽修厂老板入歧途
根据知情人提供的地址,民警来到了一家新开业的汽修厂,发现王某正在里面忙碌。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民警没有马上与王某直接接触,而是在附近蹲守,尝试通过王某的社会关系查找其他嫌疑人。
经过连续多日侦查,民警发现,王某的生意确实不错,每天来汽修厂修车的客人很多,有些一看就是老主顾。
很快,民警梳理出了与王某交往密切人员的名单,与嫌疑人名单进行比对,成功确定了七名嫌疑人的身份:其中既有该厂的修车师傅,也有和王某同村的“发小儿”。

为了将该团伙一网打尽,民警在掌握了嫌疑人的居住地址之后,没有立即实施抓捕,而是开始了新一轮侦查,摸清七人的生活轨迹。
9月29日清晨,办案民警兵分五路,一举将其中五人抓获。另两人于10月上旬落网。
经讯问,嫌疑人王某交代了涉嫌诈骗的犯罪事实。
原来,王某今年32岁,初中一毕业就到亲戚家的汽修厂当学徒,从业十余年,手艺精湛。27岁那年,他自立门户开了新厂,结交了不少“主顾”。这时,他发现有些同行手艺不如自己,却通过替车主伪造事故现场骗保的方式赚了不少钱,非常眼红,于是也做起这项“业务”,没想到这并非“财路”,而是违法犯罪。
好兄弟讲义气?
当心贪小便宜吃大亏
在王某的认知中,他是在“弄虚作假”,属于一种“行业潜规则”,而在王某的同伙看来,他们只是“给朋友帮忙,顺便赚点儿小钱”。
23岁的赵某,是王某雇佣的汽修工,他帮王某“撞车”3次,每次非法获利200元至300元不等;绰号“花姐”的李某,是王某的同村亲戚,接到王某的电话就过来“帮忙”,没有从中获利;25岁的曾某,是王某的“发小儿”,本来只想找王某“走保险”做个全车喷漆,无意间发现该车被用于伪造交通事故,碍于情面没有质问王某,后来也被拉下水……

经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团伙在其他保险公司也报过不少保险事故。发生事故的车辆,有些是王某及其同伙的车互相撞,有些是拿客户送修的车来撞。王某仗着自己修车的手艺好,把顾客的车当成“碰碰车”,请保险公司的人过来查勘定损后再把外表修好。面对民警出示的充足证据,王某等七人低下了头。
民警查明,截至案发,该系列汽车骗保案涉案金额十万余元。现王某等人已被南开区人民检察院批捕。
“修车潜规则”不靠谱信不得
有些车主为了节约来年的保费,往往在爱车多次发生剐蹭之后统一走一次保险。那么,他们就会要求汽修厂协助伪造事故现场;还有些汽修厂为了骗取保险金,故意找两辆车相撞或者干脆利用客户的送修车辆制造事故:这些所谓的“行业潜规则”,其实都是骗保行为。
对于恶意骗保行为,保险公司一经发现,除了可以拒赔当次保险外,还会严格限制投保人再次投保,如果发现已投保人员有恶意骗保行为在案的,可强行令其退保,同时将其列入“黑名单”。
须知,骗保金额达到1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在1万元以下的也须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等。
所以,投保人爱车受损后,请走合法的理赔程序,不要轻信所谓的“行业潜规则”。怀有侥幸心理,助长不良风气,终会因小失大。

从市区偷到空港!他上了连锁店“黑名单”……
最后一次一露脸即露馅
为了获取心仪的装备,一名骑行爱好者向某户外品牌连锁店伸出贼手。在市区作案之后,他为了掩藏形迹,“转战”20余公里外的空港经济区,不想自己早已上了该品牌连锁店的“黑名单”,再次作案时被当场抓获。
10月21日,滨海新区空港经济区某商场内的一家户外运动品牌店报警,称在店内抓到了一名盗窃嫌疑人。接报后,属地滨海新区公安局航空路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现场。
“民警同志,这个人没少祸害我们牌子,市区的店都被他偷过了……”见到民警,报警人马上开始“诉苦”。
据报警人介绍,该品牌在天津市区设有三家连锁店,之前均发生过盗窃案,丢失了骑行服、头灯、码表、打气筒等骑行装备。他们在发现失窃之后,第一时间报警,并向同品牌的其他连锁店群发了消息,贴出了嫌疑人的视频截图,提醒大家注意防盗。
10月21日下午,一名男子进入位于空港经济区的这家品牌店。他背着一个硕大的背包,马上引起了店员的注意。而当男子露出正脸时,几名店员同时认出,他正是上了内部“黑名单”的盗窃嫌疑人。于是,店员密切关注此人在店内的一举一动,当其撬开商品防盗磁扣实施盗窃时,迅速冲上去将其控制住,拨打110报警。

经讯问,嫌疑人赵某对涉嫌盗窃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赵某交代,他是一名骑行爱好者,十分喜爱该品牌的户外运动装备。起初,他发现该品牌连锁店防盗措施有漏洞,于是心生贪念,找了工具撬开防盗磁扣,将心仪的小件装备塞进背包,据为己有。尝到“甜头儿”后,他贪欲大涨,开始到该品牌的其他连锁店盗窃,并将赃物挂在某二手平台销赃。
将市区的三家店偷遍之后,赵某考虑到作案地点集中容易暴露形迹,于是赶赴20余公里外的空港经济区继续作案,却不知自己已被商家列入“黑名单”,一伸贼手当场落网。
赵某交代,截至案发,他在该品牌四家连锁店盗窃作案多起。民警在赵某家中搜出赃物40余件,案值5000余元。
现赵某因涉嫌盗窃罪已被滨海新区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