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年危机:认知能力开始乘数级下降,你还能走多远

​职场中年危机是个热门话题,讨论者不计其数。你可能见过不少类似的文章,通常打着“35岁升职无望,下辈子混迹底层”、“对不起,我们不需要35岁以下的人”等骇人的标题,让人读了倒吸一口凉气。

那么,35岁真的是职业生涯的分水岭吗?它究竟是一种客观存在,还仅仅是一道心理设置的障碍?

职场中年危机:认知能力开始乘数级下降,你还能走多远

我们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无论在身体上还是智力上,35岁都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这不是想象或杜撰,而是无法回避的自然现象。

我们先说身体,这不难理解。别说是35岁,有些人过了三十岁,体力就大不如前。熬夜熬不动了,身体的赘肉多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下降了,各种各样的疾病也找上门来。

然而,真正令中年人恐惧的,还不是体力的下降,而是认知能力过了这个岁数所面临的滑坡。毕竟,今天的大多数工作都是智力的比拼。智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则决定了职业的深度与广度。

职场中年危机:认知能力开始乘数级下降,你还能走多远

根据研究,人类智力在20岁时达到顶峰,20岁—30岁时保持稳定。到了30岁以后开始缓慢衰退,35岁以后下降地更明显。

这里的智力,主要由记忆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反应速度等所组成。我们能接受多少新事物,主要就是依靠这些能力。由此不难发现,一个人学习知识的黄金期在20岁左右,我们读大学就是在这个年纪。

当然,我们经常听人抱怨说大学所学的知识将来都用不上,还不如直接去工作。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大错特错。原因很简单,20岁是认知效率最高的年龄,应该发挥这个年龄的比较优势,即尽可能吸收最复杂的知识。至于这些知识将来是否用得上,则是另外一回事。

职场中年危机:认知能力开始乘数级下降,你还能走多远

认知效率决定了我们最好先学习再工作,而不是先工作再学习。当然,这不是说工作以后就不需要学了,而是指我们应该把最难学的东西放在我们最善于学习的时候去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我们过了三十岁再去学习新知识呢?遗憾的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每隔五年就会下降50%。也就是说,假设我们20岁时的认知能力是100%,到了30岁时只有20岁时的四分之一,三十五岁时就只剩八分之一。如果同样是学习一门新知识,中年人要比年轻人多花八倍的时间。

这大概就是很多公司的HR不喜欢招中年人的原因,因为和他们相比,年轻人学东西更快,也更愿意拼命,更何况没有家庭负担,工资开得低,有很高的性价比。如果让中年人和年轻人站在职场的同一起跑线上,全部从零开始。换到你做HR,你会选择谁呢?

职场中年危机:认知能力开始乘数级下降,你还能走多远

除了体力和智力上的原因,市场竞争也是职场中年人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从2009年开始,平均每年大约增加22万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834万人,若加上海归留学的毕业生,则将近900万。

这些年轻人在给职场注入新生力量的同时,也给行业带来了新知识和新技能,这就不可避免地对职场上的“老人物”产生了冲击。尤其在IT这些高科技领域更是如此,中年程序员失业的故事并非危言耸听。

职场中年危机:认知能力开始乘数级下降,你还能走多远

难道35岁当不了领导真的走投无路了吗?本文不想贩卖焦虑。如果我们将来的退休年龄在65岁,那么职业生涯连一半都不到,谁也说不清未来会发生什么。

我们不妨以开车作比喻,35岁之前,车子处于持续加速阶段,临近35岁时,加速度逐渐降低。到达临界点之后,就开启了自动驾驶模式。此时司机就不必踩油门了,只需要调整方向盘就行了。

职场中年危机:认知能力开始乘数级下降,你还能走多远

其实我们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开启“自动驾驶模式”,以便让工作变得更加省力。什么是学习?就是通过不断的增强与反馈形成稳定的回路,并最终沉淀为下意识的经验。

中年以后,很多人都在利用“自动驾驶模式”工作,踩油门的少,控制方向盘的多。因为我们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反馈回路,只要不出意外,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持续下去。这也符合这个年龄的特点,当学习效率降低的时候,人们会下意识地依靠经验和习惯做事,因为学习已经难以在短时间内给他带来突破。

职场中年危机:认知能力开始乘数级下降,你还能走多远

然而,人是有惰性的,一旦你对已有的反馈回路产生依赖,你就不想去改变了。学习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尤其当学习的成效无法和过去相比时,更多人会选择放弃,不舍得关掉“自动驾驶模式”了。

但问题是,加速效率下降不等于无法加速了,它只意味着加速度的放缓,正如人的衰老是个漫长的过程,离停止心跳还有很长,很长,很长的距离。

职场中年危机:认知能力开始乘数级下降,你还能走多远

所以,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我们仍可以踩上油门,为自己获得足够的成长空间。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得区分两种不同的能力。

有些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智力,比如我们大学所学的专业和理论知识。而有些则不然,它取决于许多外部因素,比如性格、经验和视野。

凡通过智力获取的技能,我们称之为“硬技能”。在经验或实践中获得的技能,我们称之为“软技能”。

诸如电脑编程、财务审计、法律咨询、拉小提琴等复杂的技巧,都属于“硬技能”,它们是通过大脑的记忆、推理或计算刻意练习得来的。学习“硬技能”需满足三个条件:系统的知识框架、具体的应用场景、刚性的反馈机制。

职场中年危机:认知能力开始乘数级下降,你还能走多远

前两者不难理解,什么是刚性的反馈机制呢?主要指权威的认证,比方说考试。很多行业都有职称评审与资格证书,工程师有工程师证书,会计师有会计师考试,拉小提琴也得分好几个等级。权威认证的目的在于,一旦认证通过,这些技能就能够快速变现。

但硬技能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学起来比较痛苦,你得死记硬背,刻意练习,这需要足够的精力和脑力。所以,学习“硬技能”最好趁年轻的时候,那是智力的黄金年龄。一旦过了这个年纪,掌握“硬技能”的难度会成倍增加。

但是“软技能”不同,它们大多来自后天因素。你的经验越丰富,眼界格局就越宽,你的资历越深,待人接物就越成熟。像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甚至写作能力,均受到年龄和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它们本质上都属于“软技能”。

职场中年危机:认知能力开始乘数级下降,你还能走多远

学习“软技能”缺乏刚性的反馈机制,不需要特别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具体的应用场景,它往往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软技能”是人人都能学,人人都得学的,只是掌握的程度不同罢了。

当然,这不是说学习“软技能”不需要技巧和悟性,只是说它没有标准化的学习方法与衡量标准。即便在同样的环境与学历背景下,两个人的成长轨迹也可能完全不同。有人不断升迁,有人到达一定高度后就停滞不前。之所以产生这些差异,就是由各自的“软技能”决定的。

职场中年危机:认知能力开始乘数级下降,你还能走多远

一个人的年龄越大,“软技能”对他就越重要。很多时候,“软技能”能够弥补“硬技能”的不足。提高软技能的途径有很多,阅读、培训、大量的实践,向牛人大咖请教等等,都是有效的办法。“软技能”的优点是学习门槛低,缺点是反馈速度慢,你不能指望读了几本书或听了几堂课就能学会管理团队,因为“软技能”的培养来自我们的经验,而经验和悟性都是因人而异的。

职场中年危机:认知能力开始乘数级下降,你还能走多远

那是否意味着人到中年就不需要学习“硬技能”了呢?并非如此。因为学习一门“硬技能”是打破认知局限最激进,却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所以,如果你接近或已超过35岁,可以问问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是自己能学的?这些知识必须很难学,难到超出了你以往的任何经验。比方说,你可以学一门外语。如果你是文科毕业的,不妨学习一下高等数学。如果你是理科毕业的,不妨尝试尝试摄影或弹钢琴。

职场中年危机:认知能力开始乘数级下降,你还能走多远

你可能会问,都三十多岁的人了,学这些有啥用,将来又不可能以此为职业。再说脑子也不灵光了,学起来多累啊。

其实不然,学习这些“硬技能”不代表你将来要以此为业,而是构建一套独特的思维体系,用它来对冲你日益僵化的既有认知,同时试探自己的能力边界。

注意是构建思维体系,而不是简单的长长见识。学习“硬技能”,就是在你原有的知识大厦旁边另起炉灶,给认知能力装上新的引擎。只有彻底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让你走出“自动驾驶模式”,开启全新的增强回路,从而看到前方道路更多的可能性。

职场中年危机:认知能力开始乘数级下降,你还能走多远

再说了,既然我们的职业生涯还有三十多年时间,谁敢说今天新学的知识,以后就用不上呢?

所以,只有当一个人主动拒绝成长的时候,成长才会拒绝他。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他想看到多远的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