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調理黃褐斑 女性艾灸兩大穴位改善黃褐斑

如果你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那你就能照顧好生活中80%的事。

文章分享者簡介:韓瑞丹,全國高級康復理療師,艾灸師

艾灸調理黃褐斑 女性艾灸兩大穴位改善黃褐斑

艾灸作為中醫傳統治療方法之一,對於調理黃褐斑同樣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

那麼艾灸調理黃褐斑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艾灸調理黃褐斑的穴位有哪些?

艾灸調理黃褐斑的手法又是什麼呢?

下面就讓丹丹為大家介紹下艾灸調理黃褐斑的方法吧!

艾灸調理黃褐斑 女性艾灸兩大穴位改善黃褐斑

西醫認為。黃褐斑也稱為肝斑和蝴蝶斑,是面部黑變病的一種,是發生在顏面的色素沉著斑。黃褐斑主要因女性內分泌失調,精神壓力大,各種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婦科病、糖尿病)等以及體內缺少維生素及外用化學藥物刺激引起。

中醫學認為,黃褐斑的發病與肌體臟腑功能失調有關,肝鬱氣滯、腎精虧虛、脾虛溼阻導致陰陽不調,氣血失和,氣滯血瘀,經脈不暢,氣血不能上榮於面而致黃褐斑。

而通過火罐刺激背俞穴,起到振奮陽氣,排毒祛溼,溫經通絡,舒肝解鬱,促進代謝的功效;大椎穴為諸陽之會,可以除陽經之熱;肺主皮毛,肺俞穴可以治療皮膚病變;膈俞為血之會,拔罐刺激可以去除血之鬱熱,肝主疏洩,取肝俞穴來調整肝之疏洩失常,胃俞以洩陽明經之熱。

天突、膻中、中脘、氣海、關元可激發經氣,疏通臟腑經絡使各經脈氣血運行通暢,拔膻中穴、氣海穴可補益心肺、養心安神、增強免疫力;中脘可調理脾胃,氣海、關元可補腎強身,從而達到腎氣平穩,肝脾調和治本的目的。

黃褐斑好發於面頰及額頭部,均為陽明經之分野,故取頭面部穴位按摩以洩陽明經之熱,促進頭面部血液循環,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總之,取諸穴實施按摩、拔罐,能加強調節內分泌功能,提高正常人的紅細胞免疫功能,減少體內黑色素的分泌,逐步消退面部黃褐斑,促進皮膚康復。

艾灸調理黃褐斑 女性艾灸兩大穴位改善黃褐斑

黃褐斑的特點

1、發於面部的顴骨、額及口周圍,多對稱呈蝴蝶狀,故又名“蝴蝶斑”。

2、初色如塵垢,日久加深,變為淺灰褐色或深褐色,枯暗不澤。

3、大小不定,斑點邊緣清晰,表面光滑,無炎症反應,無痛癢。

4、經常使用口服避孕藥及妊娠女性,面部會出現“妊娠斑”,也屬於黃褐斑的一種。

艾灸調理黃褐斑

取穴

1.神闕穴

溫陽救逆、利水固脫。主治痢疾、繞臍腹痛、脫肛、女人宮冷不受胎、中風、水腫膨張、腸炎、產後尿瀦留。

2.足三里

對肌體具有強壯和保健作用,可改善肌體對營養成分的吸收,而增強免疫能力,同時對胃痛、嘔吐、腹脹、乳痛、便秘、水腫、虛癆有治療作用。

具體操作方法

艾灸方法

用鮮薑切片,直徑2-3釐米,厚約0.2-0.3 釐米,中間刺孔,吸去薑汁,再將其置於灸頭處,放在神厥穴及雙側足三里,灸後皮膚溫熱。

艾灸功效

  1. 培補腎元,健運脾胃,以防新生之瘀,淨化血液、解決病痛及瘀阻。
  2. 2.培補陽氣,溫運血行,血行則瘀化,清除積存已久的瘀滯(褐斑)。

操作方法

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時間:20~30 分鐘。10次為1療程。

艾灸調理黃褐斑的穴位

黃褐斑主要原因是內分泌失調,機體性激素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其他如某些藥物和疾病,以及日曬等外界物理因素刺激、也可使本病發生或加重。中醫認為:腎氣不足、肝鬱氣滯,血瘀;脾氣不旺肝血不足不能潤澤顏面,以及虛火溫濁薰蒸顏面致生褐斑。

1.神闕穴

溫陽救逆、利水固脫。主治痢疾、繞臍腹痛、脫肛、女人宮冷不受胎、中風、水腫膨張、腸炎、產後尿瀦留。

2.足三里

對肌體具有強壯和保健作用,可改善肌體對營養成分的吸收,而增強免疫能力,同時對胃痛、嘔吐、腹脹、乳痛、便秘、水腫、虛癆有治療作用。

艾灸耳又穴、四白、迎香、肝俞、脾俞、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溪,褐斑局部。

用法:艾炷無瘢痕灸:在褐斑區灸3-7壯,以局部皮膚溫熱舒適,皮膚紅暈為度,隔日l次, 7次l療程。

方義:褐斑局部及臨近穴位有疏遠氣血,活血化身手除斑作用;肝俞疏肝解鬱,理氣化;帶桂男子;脾俞、腎俞調補脾腎,清熱除溼;氣海益氣補腎,調理衝任;足三里健脾益氣生血;三陰交調補三陰經,行氣活血;太溪滋腎清虛火調衝任。

艾灸美容的穴位

艾灸既然能美容,那都有哪些穴位可以進行艾灸美容呢?艾灸美容穴位主要有合谷、背部腧穴、太溪、水分、三陰交、血海、氣海、關元、足三里等。

1、合谷

合谷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處。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原氣匯聚的重要穴位。《四總穴歌》說“面口合谷收”,就是說合谷穴具有治療面部病症的作用,因為合谷穴可疏通局部經絡氣血。

2、背部腧穴

膈俞,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腎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艾灸這些穴位,可增強機體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消除水腫。

1、面部溫灸方法:額頭→太陽穴→眼部(瞳子膠、承泣、四白)→臉頰→鼻翼→嘴周→頜尖→頸部→耳周,以此順序由下向上打圈,上有力下無力。面部時間:10分鐘,眼部時間:3分鐘。

2、身體溫灸方法:腹部用精油按摩完之後進行溫灸。用溫灸棒在腹部來回滾動,再點臍周穴點:歸來、氣海、關元。時間:15分鐘。

操作步驟

1、將艾條一端點燃,將燃端向前放入溫灸棒中。

2、輕壓溫灸棒彈簧,使艾條落至頂端

3、以手掌試溫度高低,確定溫度適中,即可開始溫灸。

4、每次灸5-15分鐘,使穴點經絡疏通皮膚光滑、紅潤。

1、直接灸

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

2、間接灸

用藥物將艾炷與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薑間隔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等。

(1)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釐米、厚約0.2-0.3釐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於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痺痛等。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於治療瘰癧,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症。

(3)隔鹽灸:用純淨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釐米、厚約0.8釐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施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洩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症。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閱讀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點贊是一種動力。精彩給您的朋友,幫助並影響更多的朋友,讓更多朋友受益!閱後請朋友們關注我的文章,希望和大家共同學習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