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萊陽縣誌中“消失”的荀姓人,為何出現在乳山境內?

很多闖關東後裔在膠東尋根時,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地名和區劃的前後變遷。實際上,這一問題不僅困擾著他們,就連膠東當地人也會有感到迷惑的時候,老萊陽縣誌中,就因此留下了一段“未解之謎”。

修攥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老萊陽縣誌,是一本集思廣益的史志書籍。當時距離清末不遠,修撰者當中,既有前清的進士秀才,也有新式學堂畢業的知識分子,他們的人文功底以及對萊陽鄉土典故的瞭解程度,自然相當深厚。不過,饒是如此,成書之後的縣誌,在對境內姓氏記載的時候,仍有信息不明的情形,比如說荀姓。

從萊陽縣誌中“消失”的荀姓人,為何出現在乳山境內?

荀姓祖居河南穎川郡,在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穎川荀姓頗有名氣,比如曹操手下的叔侄謀士荀彧和荀攸。

隋唐之後,荀姓名人漸少,規模也沒有發展起來,現在分佈範圍相對較少,在膠東地區,除萊陽荀姓在史籍中留名,其他縣市鮮有關於該姓的記載。

根據老萊陽縣誌的記載:“荀氏,孝廉如桂之族,其先穎川人,後裔不詳。”意思就是說,萊陽荀姓,是孝廉(明清兩代多以此稱舉人)荀如桂的家族,該家族為潁川郡荀姓分支,但後人分佈不詳,彷彿從萊陽“消失”了。

在萊陽縣誌當中,根據歷史遠近的不同,當地姓氏可以分為唐宋故冢、金元故冢以及明、清等不同時期,荀姓列在明代,推斷應該是在洪武大移民之後才遷入萊陽,具體在何年何代,已經難以考證了。

前已提及,老萊陽縣誌的修撰者,對當時萊陽的情況相當瞭解,在他們筆下,荀姓後裔不詳,只能說明一點,當時的萊陽境內,的確沒有較大規模的荀姓聚居。

從萊陽縣誌中“消失”的荀姓人,為何出現在乳山境內?

筆者曾讀書至此,亦感到不解,雖然現在通訊發達,萊陽、海陽境內偶見荀姓人,但多為零星分佈,與想象中的規模聚居相差甚遠。那麼,大支的萊陽荀姓,遷到哪裡去了呢?

從萊陽縣誌中“消失”的荀姓人,為何出現在乳山境內?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在萊陽、萊西、海陽(都是曾經萊陽縣的組成部分)境內,雖然沒有見到荀村聚居村莊,但前段時間筆者路過威海乳山市崖子鎮境內的馬石店村時,跟熱心村民攀談了幾句,卻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聽村民介紹,馬石店村現在宮姓居多,荀姓人亦不少。而馬石店村口的石碑也寫道:“清初,荀姓從萊陽縣遷來。”看來,“消失”在萊陽縣誌當中的荀姓人,主要分佈在了乳山境內。

按照現在的區劃來看,荀姓從萊陽遷到乳山,跨市跨縣,距離比較遠,感覺有些突兀。但如果以清初膠東區劃的視角,其實荀姓人的遷徙並沒有走出萊陽縣的範圍。因為現在乳山崖子鎮大部分地區,在清代雍正年間之前,屬於登州府萊陽縣青山鄉(馬石店附近有個青山村,規模較大,青山鄉名字應該與此有關)的地界。雍正末,海陽從萊陽析出,以青山鄉從寧海州換來乳山海邊的地方,這裡的歸屬就從萊陽縣變成了寧海州(牟平縣),後來牟平縣和海陽縣各劃出一部分,建立乳山縣,馬石店因此成為乳山轄下的村莊。

從萊陽縣誌中“消失”的荀姓人,為何出現在乳山境內?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萊陽縣誌修撰時,馬石店還在牟平的轄內,因此萊陽縣誌只能依據歷史資料介紹荀姓大概,而不清楚其具體分佈了。

荀姓人原來居住在萊陽縣哪個地方?這一點沒有記載,推斷應該在縣城周邊。他們為何在清初從萊陽縣城遷徙到偏遠的馬石山區?結合歷史大背景來看,躲避於七時期的戰亂,有可能是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