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是一场修行:清新博士的学术之道

读博是一场修行:清新博士的学术之道

  >>我的博士修行体验<<

  有幸得到“清新小研”的邀请,作为今年的国奖获得者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或者心路历程。仔细想了一想,深觉自己学问浅薄,没有什么可拿得出手的学习经验,遑论学习方法。

  再者,获得国奖实属意料之外,作为一名博士生,我的日常状态基本是目标导向的按部就班,并没有说是为了获奖而努力学习,但是能有幸获得国奖,还是为我的学习增添了强有力的动能,因此我希望借这个机会首先感谢评选委员们对我学习能力和学术成果的肯定。

  我想我只适合谈谈自己的心路历程,因此用“修行体验”作为这篇小文章的题目。

  我本硕皆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7年,我抱着“没考上心仪导师就放弃读博想法”的决绝心态来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在当年10月底知晓自己愿望成真。

  来到清华后,觉得这里的学术氛围特别符合自己的预期。尽管课业任务和硕士阶段相比繁重了许多,但是我在忙碌之余始终保留着一丝不会消散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不仅来自于对所处环境的悦纳,更来自于能感觉到自己在逐渐进步的喜悦。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深感学术研究是一个劳累与幸福兼具的过程。值得叙述的体验有很多,出于字数考虑,我把自己的主要体验浓缩为以下三点。

  01

读博是一场修行:清新博士的学术之道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8届毕业生代表

  在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言

  - 博士学习是双线程 -

  第一,博士学习是一个典型的双线程。此处的双线程包括两个要素:师长督促和自我激励。在写网络爬虫的时候,我偏爱采用多线程,因为多线程实现了并发执行,充分利用了硬件资源,可以有效提升任务处理效率。在学习上,我认为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我一直认为,自己的一大幸运是在求学的各个阶段都能遇到良师。就读硕士期间,我的导师沈浩老师鼓励我接触计算社会科学研究,并直接指导了我的编程语言学习,而我的副导师赵如涵老师则告诫我“君子不器”,引领我涉猎社会学和政治学理论。得益于硕士期间所受的学术训练,我得以迅速适应博士阶段的各项安排和规则。

  博一期间,我的导师卢嘉老师根据我的研究兴趣帮我规划了未来的学术发展方向,并且给我提供了非常棒的学习建议和学习资源,更带着我开展了具体的研究。

  我目前主要从事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下的量化研究,如果没有卢老师的细致指导,我的很多研究可能会搁浅于设想阶段,研究经验也不会得到快速累积。

  在具体的指导模式上,卢老师会给我一定的创意空间,比如让我围绕某个主题或某项数据来生成自己的选题,而非强制命题,但是这种自由也是相对的,因为老师亦会设立清晰的规则,比如给定明确的截止日期、规定阅读文献的质量和数量等,这种指导模式培养了我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

  此外,我发现清新有很多优秀的师兄师姐,我很荣幸和一些学长开展了学术合作。我们的学术交流往往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进行,他们的观点和视角常常给予我启发。当我陷于研究瓶颈时,他们会从“过来人”的角度提供卓有成效的建议。

  除了师长督促外,“自我激励”也是贯穿我博士阶段的关键词。这一方面是由于我本科到博士的学习路径比较一致,得以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培育出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恰恰是自我激励的本源,如果没有这份兴趣,博士阶段的每一天应该可以用“茫然无措”来加以形容;另一方面,我清楚地记得卢嘉老师说过:“导师push只是暂时的,最有用的还是自我激励。”

  于我而言,学术研究应该会是贯穿未来数年的主题词,自我激励类似于一种“自举”(bootstrap),可以让我在面临论文拒稿时还有斗志进行新一轮修改,在懈怠懒惰时还可以想到自己未完成的研究目标,在面对诱惑时还可以坚守自己的初心。

  在当下,我相信很多人会把学术作为一种职业,也即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我更倾向于坚持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将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李金铨有言:“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那么学术工作就构成一个整体,不是割裂”。

  我相信师长督促和自我激励的结合可以给自己构建相对完整且自恰的学术生命,这也是我就读博士以来最为深刻的体验。

  02

读博是一场修行:清新博士的学术之道

受邀至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开展量化研究方法专题分享

  - 拒绝学术研究的随机游走 -

  第二,拒绝学术研究的随机游走。随机游走是描述随机过程的一个术语,在高维空间中,随机游走会导致难以折返和失控运动。

  我很崇敬的一位学者庞珣曾用随机游走来作为一种人生轨迹的隐喻。她认为,随机游走没有定力和主线,也无挣扎与痛苦,最后往往无法收敛、不知所终。我目前的学术研究经验还非常有限,却也仍然感受到拒绝随机游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学术研究中,随机游走大致意指没有核心聚焦,研究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纵然发表了多项研究,却难以形成集束,更无法提炼出核心的学术理念与价值关切。于我自身而言,目前我的研究还比较分散,这不仅导致了有限精力被无限分散,更背离了“术业有专攻”的博士生培养理念。

  进入博士二年级,我开始有意识地规避随机游走,树立了核心研究目标。规避随机游走不啻为一种转型,这一转型过程包括实现方法和理论框架的双重聚焦。

  以方法为例,我希望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来追求技术的精致性和操作的准确性,包括不停留在“三星拜物教”范畴,充分尊重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借用计量经济学和人口学中的高级统计模型来解决传播学研究问题,在得出分析结果之外考虑系数估计的稳健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解决内生性问题。

  实话实说,对于我这样一位文科生而言,学习计量经济知识的确有一定的挑战性,这种挑战的难度甚至强于我在硕士期间读技术文档的难度,但我更愿意相信这种刺激的挑战和学习的“痛苦”是转型和聚焦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

  如果迟迟不克服随机游走,我相信自己将永远无法做出高质量的研究。对于随机游走的自省也是我博士修行的重要体验之一。

  03

读博是一场修行:清新博士的学术之道

在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中心实习期间参与制作的

  数据新闻作品“中国的博物馆300000 : 1”

  - 博士修行是场持久战 -

  第三,博士修行是场持久战,更需要良好的心态加持。无需赘述,社科博士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当国内博士还在SSCI期刊试水的时候,国外的同辈博士已经开始多管齐下,在各种英文学术刊物和各大国际会议上崭露头角,在学科建制历史尚短的传播学领域尤为如此。

  当以国外同辈作为对标对象奋起直追的时候,我认为树立良好心态不可或缺,否则必然滑入自暴自弃和方寸大乱的陷阱。我的好友鲁昱晖时常和我说:“当你在夜以继日努力的时候,你也需要坦然接受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伴随时间流逝,我越来越能理解这一箴言的意涵。

  我认为,坦然接受差距并不意味着“认怂”和“放弃”,而意味着在努力的同时不要“走火入魔”。在我的认知里,学术是生活的主轴,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所以当我面临研究上的挫折时,我会选择暂时搁下手头的任务,转而放松心情,比如和好友一起饮酒畅聊,或在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或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短期旅行。

  学术研究和博士阶段并不与寂寞、劳累、平淡直接挂钩,每个博士生都应该学会调剂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无数目标牵着走。追寻良好心态是我读博以来的重要收获之一,相比24小时投身学术,我以为学术研究和适度放松的有机调和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路径。

  严格来说,我在清华园还未待够一年半,尚属一枚“新人”,但每一天的学习、生活的的确确给我带来很多新的体验。

  借这个机会,有幸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三点核心体验,权作一个博士生的喃喃自语吧!如果能为部分同学带来一点细微的帮助,我当倍感欣悦。

  注:本文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先私聊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读博是一场修行:清新博士的学术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