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地名探究——因縣城臨朐山而得名——臨朐縣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縣城臨朐山而得名——臨朐縣

臨朐地圖

【地名由來】

西漢始設臨朐縣,因縣城臨朐山而得名。

朐山, 又名覆釜山,海拔160米,位於臨朐城東一里許,隔彌河與城相望。相傳在北山腳下,有"彌水澄清通地底"之景觀,為縣內舊八景之一,今已無存。

胊山名字的由來源於其遠觀形似馬車的軥(qú)。

齊魯地名探究——因縣城臨朐山而得名——臨朐縣

朐山

胊本又作軥。——《康熙字典》

軥:車軛兩邊叉馬頸的曲木。

"繇胊汏輈。"杜預注:"胊,車軛。"孔穎達疏:"蓋胊、軥通用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齊魯地名探究——因縣城臨朐山而得名——臨朐縣

戰國戰車

康熙《臨朐縣誌》謂朐山"上有神祠、步雲臺、文筆峰,舊有高明堂,朐山書院,今廢。山上有市場,一歲兩舉。"所謂市場實為廟會。乾隆元年(1736)在朐山東山峰建奎星樓,高築座臺,木質結構,頂為壠瓦,八角翹首,飛簷流丹。同時於西山峰建文昌閣, 地基高築,石基鐫"雲臺"2字。咸豐年間,捻軍曾將清朝博多勒噶親王僧格林沁圍困於此。1934年重修魁星樓、文昌閣。1947年,臨朐戰役,山頂建築盡毀於炮火。

朐山皆黑石, 石縫中雜生草木。民國時期,城裡的學生每逢3月12日,到山上植樹造"中山林"。建國後,青年學生、幹部、職工多次在朐山義務植樹,今柏樹、刺槐、蘋果已覆蓋成蔭。山前建立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巍然矗立;革命烈士紀念堂肅穆莊嚴;烈士墓地,翠柏掩映。1985年,在山頂建成電視轉播臺,電視塔高聳入雲。 朐山西側,曲徑可通山巔;東坡,公路盤旋至頂。每當晨曦初露,常有幹部職工登山鍛鍊,觀賞晨景;日暮黃昏,工餘飯後,登山遊憩,別有快意。

齊魯地名探究——因縣城臨朐山而得名——臨朐縣

朐山風景

朐山不高,然獨立成峰於平川之上。登峰可攬半壁朐境。俯視四野,大地如錦;極目遠眺,群峰競秀。若逢雨駕西風,彌河騰浪,望之心驚神慄,至若雲開天晴,彌水如練,天地遼闊清麗,令人心曠神怡。 彌河大橋橫跨河上,雄偉壯觀,橋上車流不息,行人接踵。鳥瞰全城,樓房街道盡收眼底。入夜,城西山影隱約,夜空繁星閃爍,與城區萬家燈火相映,山城夜色神秘而誘人。

齊魯地名探究——因縣城臨朐山而得名——臨朐縣

臨朐風光

臨朐縣,轄縣,地處中部,濰坊市西南部,沂山北麓,彌河上游。東與昌樂縣、安丘市毗連,南與沂水、沂源縣接壤,北臨淄博市、青州市;總面積1831平方千米,轄2個街道、8個鎮;2018年總人口92.5567萬人。

臨朐縣地處魯中,屬沂蒙革命老區。臨朐自西漢置縣迄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有北辛、大汶口、龍山等文化遺址,齊長城、北齊崔芬墓、北魏石佛造像、東鎮碑林等各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青臨鐵路與膠濟鐵路相接,長深高速公路貫通南北,東紅、薛館、濰九、仲臨、下小、大沂6條省道穿行境內。2018年,臨朐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5.5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8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2.8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46.77億元。

【尋歡臨朐】

中國地名中的方位詞擷趣

中國地名以方位取名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最常見的是"東西南北中"這樣表示方位的詞語。這些方位詞語的位置可前可後,方位詞在前的有東明、西安、南通、北京、中牟;方位詞在後的有山東、江西、淮南、河北、晉中。"東西南北中"是中國地名中使用最多的方位詞,隨處可見,僅僅省級行政單位就有兩湖、兩廣、河南河北、山東山西、西藏、雲南、江西、陝西、海南等13個!

帶"上"和"下"也有上海、上饒、下邳、下關。特點是基本上"上"和"下"都在地名前面。相對於"東西南北中"較為中性,"上"和"下"有明顯的褒貶含義,所以出現較少也在情理之中。

齊魯地名探究——因縣城臨朐山而得名——臨朐縣

下關之晨

"左"和"右"較為少見,但也有左雲(左權不算,不代表方位)、右江(江名,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地名)。隴右、江左這類地名在古代也曾存在,一般指代某個大致的區域,不是特定的行政區劃地名。

齊魯地名探究——因縣城臨朐山而得名——臨朐縣

隴右在唐朝地圖中的位置

"前"和"後"在大的地名中很少,歷史上的政權有前後之分的不少,譬如前漢後漢、前燕後燕,可是都是後人述史需要,並非真實的地名。在鄉村的命名中較為常見,例如金鄉縣就有前劉村後劉村、前李樓後李樓等村名。

齊魯地名探究——因縣城臨朐山而得名——臨朐縣

後燕時期地圖

"臨"也是方位詞的延伸,意思主要是"臨近"、"靠近"。也許是東南西北,也許是上下左右,"臨"給人一種更親近、更生活化的感覺,是老百姓對地名的感性的認知。像臨朐一樣,帶"臨"的城市一般靠近名山大川,古代先民一般逐水依山而居,山川河流為人類提供生存條件或者安全保障。

下面我們來看看中國帶"臨"字的地名都有哪些。

臨水的縣域地名

臨清市,隸屬山東省;位於山東省西北部,與古運河交匯處,臨清之名始於,取臨近清河之意。

齊魯地名探究——因縣城臨朐山而得名——臨朐縣

臨清市

臨潁縣,隸屬河南省漯河市,緊靠潁河而得名。潁河,古稱潁水,相傳因紀念春秋鄭人潁考叔而得名。其主要支流為沙河,因此也被稱為沙潁河。是淮河的支流。發源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在壽縣正陽關注入淮河,為淮河最大的支流。

臨漳縣,隸屬河北省邯鄲市,緊靠漳河而得名。漳河古名漳水,在我國有南北兩條。這裡是北方一條,為衛河支流,源出山西,流經河北、河南之間。有清漳河與濁漳河兩源,兩源在河北西南合漳村匯合後稱漳河。紅旗渠就是著名的引漳入渠水利工程。另一條在湖北境內。

臨洮縣,隸屬甘肅省定西市,緊靠洮河而得名。洮河是黃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源於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東麓,於甘肅省永靖縣匯入黃河劉家峽水庫區。年水量僅次於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

齊魯地名探究——因縣城臨朐山而得名——臨朐縣

臨洮

臨泉縣,隸屬安徽省阜陽市,緊靠泉河而得名。泉河是汾泉河的下游。汾泉河是淮河一級支流沙潁河支流,其上游泥河口以上稱汾河,以下稱泉河。源於漯河市召陵區召陵崗,至阜陽市城北注入潁河。

臨澧縣,隸屬湖南省常德市,緊靠澧水而得名。澧水,因澧水上游"綠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而得名,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越湘鄂兩省邊境,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徑流模數居全省之冠,並以洪水漲落迅速而聞名。

臨縣,隸屬山西省呂梁市,因緊靠黃河而得名。原稱臨水縣。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置臨水縣,歷史上幾經變更。蒙古元至元三年(1337)升為臨州,明洪武二年(1369)州降為縣,屬太原府。臨縣之稱由此而定,至今未變。

臨水的省轄市地名

臨沂市,隸屬山東省,是省轄市,緊靠沂河而得名。沂河位於山東省南部與江蘇省北部,曾為古淮河支流泗水的支流。源出山東省沂源縣田莊水庫上源東支牛角山北麓(另傳統稱源出魯山),北流過沂源縣城後折向南,至江蘇省邳州吳樓村入新沂河,抵燕尾港入黃海。

齊魯地名探究——因縣城臨朐山而得名——臨朐縣

改名的臨水縣域地名

臨汝縣,隸屬河南省平頂山市,緊靠汝河而得名。於1988年8月改臨汝縣為汝州市,屬省直轄,計劃單列,由平頂山市代管。古代,汝河只有一條,《荀子》中有"汝潁以為險,江漢以為池"。北源北汝河發源於嵩縣跑馬嶺,在襄城縣岔河口匯入沙河。另外一源汝河發源於伏牛山區木達嶺。

臨榆縣,隸屬河北省秦皇島市,緊靠渝水而得名。西漢時,在今朝陽縣境置臨渝縣。渝水西源出自河北省平泉縣榆樹林子鎮(原宋營子鄉)水泉溝一帶,因此古又名為"榆河",所以後來改名臨榆縣。1954年8月,臨榆縣撤消,小部分劃歸秦皇島市,大部分歸撫寧縣。榆河即今遼寧大淩河,位於遼寧省西部,全長398公里,大小支系縱橫交錯,主脈貫穿遼西,東南匯入渤海,是遼寧省西部最大的河流。

臨晉縣,1954年8月,臨晉、猗氏兩縣合併為臨猗縣,隸屬山西省運城市。根據我自己的猜測,臨晉縣的得名也是因為緊靠河流的原因。因為漢語詞典上,晉作為名詞就有9層意思,其中之一就是河流的意思。源出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懸甕山,分北、中、南三渠,東流入汾河。

而臨猗縣卻不是緊靠河流而得名,而是臨晉與猗氏兩縣合併的結果。

雖有臨字但並非臨水意思的縣域地名

臨潼縣,隸屬陝西省西安市,已改為區。它的得名並非因緊靠潼河而得名,而是因為這座一直作為京畿之地的城池,東有臨河,西有潼河,故名臨潼。臨河和潼河發源於秦嶺,是渭河的支流,最終注入黃河。著名的秦始皇陵墓就坐落二者之間。

臨朐縣,隸屬山東濰坊市。西漢初,就始設臨朐縣,因縣城東臨朐山而得名。

臨邑縣,隸屬山東德州市。它名字的由《史記》中的一句話得來的:"漢元朔四年,封中山靖王子劉光,以臨樂國為食邑"。

古代有臨字的地名

齊魯地名探究——因縣城臨朐山而得名——臨朐縣

臨安復原圖

臨安,南宋都城,現杭州市。臨安的名字來源是因為臨安山,西晉太康元年(280)因境內,"臨安山"出名而更名臨安縣。

齊魯地名探究——因縣城臨朐山而得名——臨朐縣

臨安繪畫

【歷史沿革】

史料載,黃帝曾登封沂山,帝堯之子丹朱封于丹水。

夏、商分別為季萴氏、逄伯陵封地。

西周為駢邑。

春秋戰國時屬齊國,為齊相管仲封地。

秦朝分屬齊郡和琅琊郡。

西漢設有臨朐、朱虛、挍三縣和缾、臨原兩個侯國。

東漢,有臨朐、朱虛二縣,皆屬青州。

三國及魏晉,境內仍設臨朐、朱虛二縣,初,臨朐屬徐州東莞郡、朱虛屬青州城陽郡,後同屬東莞郡。

南北朝時期,境內設昌國、朱虛、般陽、西安、安平五縣。

隋朝將各縣統一為臨朐縣。

唐、宋屬青州。

元朝屬益都路。

明、清屬青州府。

民國初,廢府設道,臨朐縣屬膠東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屬淄青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臨朐縣為省直轄。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屬山東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所轄。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臨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9月,共產黨領導臨朐縣政府建立,隸屬魯中行政區第四(沂山)專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原第三專區撤銷,第四專區改為第三專區,臨朐亦隨之改屬第三專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 屬魯中南行政公署第三(沂山)專區。1949年7月,改屬昌濰專區。

1967年3月,改屬昌濰地區。

1981年7月,昌濰地區改名為濰坊地區,臨朐縣亦改屬濰坊地區。

1983年10月,濰坊地區改稱濰坊市,臨朐縣改屬濰坊市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