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山东人有多爱吃葱?

看看这些明星就知道了: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明星如此,更别说普通人了。

在山东,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常食一株葱,九十耳不聋。劝君莫轻慢,屋前锄土种。

山东人嗜葱如命,那是出了名的:不仅“菜菜不离葱”,除了要在田间地头里种上大葱,连屋前也得种上几棵才能心满意足。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生命降临的日子,也少不了大葱的身影:

婴儿满月时,请婴儿的舅舅剃胎发,俗称“剃满月头”。其下要旁置一簸箕,簸箕中放几株葱。

葱与“聪”同音,

取其吉祥之意。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山东人爱葱,就连毛主席也深谙其道: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时,带去了亲自为斯大林选定的两车寿礼——一车江西蜜桔和一车山东大葱。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送蜜橘很好理解,但一车山东大葱就令人匪夷所思了。

原来,这份特殊的国礼则源于一个笑话:山东人打架的时候,给他们一根大葱,他们就歇手。

当时苏联和中国正在“闹小脾气”,毛泽东是想用送大葱的方式,告诉苏联:我们双方都先停停手、消消气。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山东被人戏称为“葱省”,大葱也早已成了山东人的标配。

根据大葱怕涝不怕旱的习性,山东这片土壤肥沃、水利发达的大地,成了最适合大葱生长的地区,且长势也颇为喜人:

一是高。若把南方地区常见的小米葱和山东大葱放在一起,就好比是小草遇见了森林。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没有两三根结实的绳,捆不住山东大葱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二是美。

长在山东的大葱,个个都葱高杆白。迷倒了本地人不说,连从北京来的老舍都称赞它堪比“古代希腊女神的乳房”:

“最美是那个晶亮,含着水,细润,纯洁的白颜色。这个纯洁的白色好像只有看见过古代希腊女神的乳房者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鲜,白,带着滋养生命的乳浆!

这个白色叫你舍不得吃它,而拿在手中颠着,赞叹着,好像对于宇宙的伟大有所领悟。”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三是脆甜。

与一般葱的辛辣不同,山东大葱生吃起来是“又脆又甜,甜中又带点辣”的。

水灵灵鲜嫩嫩的大葱,对于一个普通的山东大汉来说,一顿吃个一二斤也不在话下。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山东与大葱,一直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有意思的是,把山东人迷得神魂颠倒的大葱,原产地其实并不在这里。

据《管子》记载,大葱最早是从西北的戎狄引进。“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得冬葱与戎椒,布之天下”。

齐桓公五年,大致相当于公元前681年。那时,大葱便借齐桓公之手,布满齐鲁大地。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齐桓公率军攻打入侵的北戎

虽不是本土产品,但大葱早已与山东惺惺相惜,陪伴山东人民走过了3000余年。

这3000年间,山东一直是受灾大省:

道光三年(1823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的90年间,直鲁豫三省(今天河北、山东、河南省)受灾数达到了7400多县次,直鲁两省67万多个村庄次。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依然逃不过厄运:1957年,山东大部分地区遭到严重旱灾,导致粮食严重不足。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然而,即使遭遇大旱,生命力顽强的大葱也依然保持坚挺。

于是,在其它蔬菜都枯萎的时候,山东人民也选择了大葱。

他们种下满地大葱,饿了的时候,便在田间随手拔下一根就饭。些许辛辣的味道,倒正解决了山东干燥天气下,人“口无味,体无力”的问题;

而辣味过后,又回味清甜,恰巧也带给了于灾难中挣扎的山东人民以希望。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就这样,吃大葱的习惯一直被山东人民保留到了现在。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3000余年的吃葱历史,山东人民喜欢的,还是最原始的吃法——煎饼卷大葱蘸酱:

一根有尊严的大葱,必定是身披煎饼如皇袍加身,头顶的王冠是肃静庄严的酱色,再从饼底钻出放荡不羁的尾巴。

这才是王者之姿。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大葱于山东人的情谊,也早已是入了骨子里的。

每一个在外地的山东孩子,最怀念的不过是那一口正宗的山东大葱:它们身材颀长,味道也非常人所能理解,但山东人倒是乐得其中。

最重要的是,若在外受了委屈,被人不怀好意地问:“你算哪根葱?”

那个时候,他们就可以骄傲地回答: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大葱:山东人的劝架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