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數量最多,兵源最雜的魏國,為什麼在三國中是兵變最少的?

三國這段歷史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由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三國的歷史人物,深深的印在了我們的心中。如果翻看這段歷史,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就是明明是兵源成分最為複雜,軍隊規模最為龐大的魏國,士兵叛變的比例竟然是最小的。這其中是什麼緣由呢?

軍隊數量最多,兵源最雜的魏國,為什麼在三國中是兵變最少的?

我們可以看看魏國幾個叛變的例子。蜀漢後期最為著名的將領夏侯霸,在蜀漢非常得到姜維的器重。其實,他投降蜀漢的時候,是一個人來的。並沒有帶他所屬的部隊。如果這個不太有說服力,我們看看在淮南叛變的毋丘儉。毋丘儉叛變的前提是司馬氏的篡權,這個在道義上很能站得住腳。可是結果,毋丘儉叛變的時候,淮南軍隊他根本調動不了,只能利用當時新歸附的屯田農民來作戰。可憐了毋丘儉作為曹魏的赫赫戰將,只能領著一些蝦兵蟹將迎敵。再比如,攻克漢中,消滅蜀漢的鐘會。鍾會的結局更加悲慘,還沒有等他在成都自立為王,就已經被屬下殺害,還賠上了姜維。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們可以看看當時的蜀、吳兩國是什麼情況。著名的事件,孟達降魏的時候。孟達投降魏國可不是空手去的。孟達帶給了魏國上庸一座城,以及上庸的全部部隊。吳國的情況也沒什麼區別。在步闡投降西晉的時候,不僅把西陵這座城獻給了西晉,還把部隊一塊帶走了。當然,後來兩人被平定叛亂我們這裡不講。不要說是三國,就是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時期,這樣的情況也是時有發生。比如,在官渡之戰的時候,張郃在投降曹操的過程中,也是將一部分袁紹的部隊帶到了曹操這裡。

軍隊數量最多,兵源最雜的魏國,為什麼在三國中是兵變最少的?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難道說,曹魏的士兵忠誠度高?肯定不會這樣,在當時的戰亂情況下,雖然吳蜀兩國相比於曹魏會處於弱勢,但是士兵投降規模差距這麼大還是不太現實的。這個主要原因就是曹魏的制度,錯役制的功勞。說到錯役制,就要提相對於錯役制,吳蜀兩國所實行的制度,即部曲制度。

部曲制度是東漢末年所實行的制度。當時的士兵與將領存在著很強的依附關係。而且大部分士兵都是在本地,這就是東漢末年的情況。當時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軍閥並起。很多軍閥都基本控制一個州或者數個郡。在這樣的情況下,士兵大部分都是本土作戰,也都是本土人。而曹魏,卻特立獨行,實行了錯役制。所謂錯役,在《資治通鑑》中的含義就是:“人役戶居各在一方。”意思就是士兵的服役和家屬在不同的地方。那這樣的治軍,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士兵的忠誠度。

在《三國志》中,曾經有這樣一段記述。東吳的孫權和諸葛瑾對於曹魏的士兵管理制度曾經討論過:“操之所行其惟殺伐小為過差,及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至於御將自古少有。”這句話一直以來就是形容曹操治軍嚴苛的。不過,這裡面也透露了錯役制的內容。曹操以殺伐戰績小作為差的變現,還讓士兵骨肉分離,相當殘酷。當然,對於統御將領的能力曹操確實厲害,不過不是我們今天要主要說的。這個使士兵骨肉分離,可不是對敵人,而就是指的曹操治軍。曹操治軍的特點就是讓士兵的家人和士兵分開,這對於其他兩個國家來說,確實很特立獨行。可能,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項制度貌似很正常。現在當兵去服役的話,大部分人都不會留在本地,都會在其他地方服役。

軍隊數量最多,兵源最雜的魏國,為什麼在三國中是兵變最少的?

曹操對於這項制度的實施,其實相當普遍。比如,在曹操平定了冀州之後,收編了大量的袁尚投降的士兵。對於這些士兵,曹操就將他們調到了中原。再有,曹操平定了關中之後,也收編了大量馬超韓遂的部下。對於這些人,曹操也不能將他們都放回家,還是要繼續留在軍中。那怎麼辦呢?就將他們調出關中,到其他地方駐守。這項制度,不僅是曹操實行,後來一直延續了下來。比如,司馬昭在平定了淮南的叛亂後,收編了東吳的士兵。對於這些士兵,肯定也不能放在淮南,給東吳通風報信。所以,這些士兵就都被調到了當時魏國的核心區域鄴城附近去駐守。

除了將士兵調往其他地方外,曹魏還有一項特殊的制度,就是“士家”制度。這個制度很像後來的軍戶制度。在曹魏最為核心的冀州地區,有一個群體就是“士家”。他們就是士兵出去服役,留在冀州的家屬。這個感覺,很像是人質一樣。外出作戰的士兵,對於這樣的情況,當然叛變就會有所顧忌。更為殘酷的是,對於這些“士家”,他們是不會跟外人通婚的。他們結婚都是在“士家”內部進行,這樣,他們就成為了冀州一個特殊的群體。

對於這麼一個骨肉分離的制度,曹魏也不是對所有士兵都實行。他的重點實行區域就是邊境作戰部隊,也就是前線部隊。比如叛亂爆發最多的淮南地區,當時駐守在淮南地區的士兵就是中央派去的“中軍”兵。這些士兵,大多家眷都在曹魏的核心地區,所以忠誠度都比較高。而除此之外,再有就是新歸附的士兵。我們知道,曹魏的建國是在群雄逐鹿的中原中脫穎而出的。在曹操的征戰中,他的軍隊成分相當複雜。有早期的青州兵,呂布、陶謙、張繡的軍隊,還有後來佔了很大比例的袁紹的部隊。當然,還有後期吸納的張魯、馬超的軍隊。對於這些部隊,忠誠度是很值得懷疑的。畢竟,曾經曹操就因為張繡叛變的問題,吃了大虧。所以,錯役制就主要實施在這兩種人中間。

現在問題來了,既然是錯役制,那為什麼吳蜀兩國以及之前的很多軍閥都不實行呢?這個跟曹魏的特點有關。

軍隊數量最多,兵源最雜的魏國,為什麼在三國中是兵變最少的?

第一、曹魏的建國過程使然

曹魏的建國過程,就像前文說到的。曹魏的建國是經過很多次的兼併過程才得到的。當時中原軍閥林立,我們熟知的大軍閥就數不勝數,更不用說當時還有很多我們根本就不太清楚的軍閥。而吳蜀兩國的情況就不同了。蜀國如果說兼併,那基本就是劉備兼併了劉璋,最多再有一部分荊南地區。在關羽之後,又丟失了。所以,基本上劉備就是靠劉關張以及諸葛亮組成的荊州集團。以及後來早就跟劉備眉來眼去的東川集團,這些人忠誠度都教高。而東吳情況也差不多,自從佔了江東,東吳的勢力就一直在江東盤根錯節,所以也沒有什麼顧慮。

第二、曹魏的疆域情況使然

說到疆域,看起來東吳跟曹魏差不多。實際上,當時的東吳主要城市都是在長江一線上的。東吳的精華也集中在建業以及江陵附近兩個區域。蜀漢,則更為簡單。人口只有成都平原一帶較為密集。以及由於張魯打的底子好,漢中一帶也有一些人口。而曹魏的情況則不同。曹魏佔據中原、河北、關中幾個傳統地區,這些地區的人口由於受到戰亂影響變得地廣人稀。曹操為了開墾荒地,經常大量的遷移人口。所以,這些士兵的家屬當然是個很好的選擇。可謂是一舉兩得。

軍隊數量最多,兵源最雜的魏國,為什麼在三國中是兵變最少的?

第三、曹魏的政治特點使然

相比於曹魏,其實吳國和蜀國的政治都相對簡單。魏國從曹操的“挾天子已令諸侯”,到後來的“高平陵之變”,政治鬥爭都非常激烈。所以,在曹魏內部都有很大的反對勢力。面對這個局面,掌控士兵就變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看到,諸葛誕在反叛的時候,是陰養死士來保護自己。而司馬懿長期在西北任職,可是在發動兵變的時候,也是利用養在洛陽的秘密死士來發動的政變。可見,曹魏沒有發生大規模動亂,錯役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三國志》
  • 《資治通鑑》
  • 《曹操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